..續本文上一頁,晴空萬裏,沒有一絲壓迫感。但是多數禅修者到了這一步就不知道如何再進步了,都被卡在這種狀態裏,很難再往上突破了,即所謂的享受禅定境界。在這個階段呆上一段時間也會枯燥,任何一個境界的出現、發生、存在都是階段性的,不可能永遠保持一種境界。如果你修行多年還是晴空萬裏或者還是萬裏無雲,那說明你沒有進步。
從一個鮮活的肉體上是根本看不到它的靈魂的。何時你的身心稍微有所放松,你在睡覺或打坐的時候就會感覺到並看到飄出去一個。這種境界一般人差不多都有發生過,但他是做不了主的,既不知道是怎麼出去的,也不知道怎麼回來了。看大家坐得很整齊,我想現在大家的心應該是整齊的,是不是啊?
衆人:是。
師父:不然的話,外表沒有理由這麼整齊啊。外表整齊,內在才會整齊;內心井然有序,外表的行爲舉止也會井然有序;內在錯亂無章,外面的爲人處世、行爲舉止也是錯亂無章。我們的房間能整理得幹幹淨淨、井井有條,是因爲我們的內在也是井井有條、幹幹淨淨的。內在渴望幹淨的人所到之處都會收拾得幹幹淨淨,不管是廚房還是辦公室。要想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就看他的工作場所,他是廚師,你就看他的廚房;他是文職人員,你就看他的辦公室;他是和尚,你就看他打坐的範圍是否整齊。內外是一體的,你千萬不要說我是無心的,我外表做的和內心想得並不一致。你有意做時也許會這樣,但別人往往是看你在不經意間的語言和行爲。因此,對于修行人慈悲心固然重要,但養成一個好習慣更重要,尤其在未入道之前更是如此。
人生一路走來,值得我們見異思遷、違背初衷的事太多太多。爲何許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卻一事無成?當初立的志向都被沿途風光,被所謂的見異思遷改變了。本來當和尚是想當法師、想成佛,突然某居士給了一筆款:“師父,咱倆做生意吧。”于是你就去做生意了,更可惡的是幹脆還俗做生意,結果不僅沒賺到錢,反而血本無歸。這就是見異思遷,忘了初衷。這種情況在每個人身上都是屢見不鮮的。一個人精力有限,沒有得道之前的智商也有限,所以孔子講叁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用在凡夫身上談何容易,有的人一輩子都確立不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標,也不知道該追求什麼。你說想成佛,給你100萬你馬上就去做生意了,這就是沒有確立人生的目標和方向。如果你真想成佛,別人給你創造再多的機會叫你升官、發財,你看都不會看的。本來你想做生意,想當億萬富翁,突然認識一個萬行大師,他用叁寸不爛之舌五分鍾就說服你成佛比發財還要好,結果你生意不做了,工廠不開了,去想成仙成佛了。沒想到十年下來佛也沒成,工作也沒了,家庭也沒了,真成了孤家寡人一個。
學佛,個人因緣不同,有的是出家因緣,有的不是。所以在家人也不要羨慕出家人,出家人也不要羨慕在家人。如果你的人生剛剛開始,尚未立定目標,或者還不知道要確定什麼目標和方向,找個明眼人看看你是個什麼材料,適合放在哪裏、雕琢成什麼樣的作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會告訴你這一生是當官,還是發財,是搞藝術,還是從事某個專業。每個人都有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位置,令自己開心的、輕松的職業,就看你能否找到。如果你至今尚未找到,還沒有准確的定位,你仍然會一路見異思遷下去。
未見到自性之前,人受耳朵、眼睛的主宰。六根門頭最活躍、捕捉信息最迅速、最鋒利的是耳根,其次是眼根。昔日祖師講修行要一門深入,不像現在某些人宣傳的那樣,只是打坐,或者只是念佛就叫一門深入,這叫邪見。一門深入是指通過六根的一根門頭一門深入。我不否認專門念佛叫一門深入,專門打坐也叫一門深入,只能說不是正見。真正的一門深入是從你的六根中任何一個門深入都可以開悟成佛。在入門、入道之前是從一個門進來,當你通過一個門入道後,六個門你都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任何一個門都可以進進出出,都能直搗核心與自性融爲一體。
天天吃饅頭,吃一段時間會難受;天天吃米飯,吃一段時間也會厭倦。所以要經常改變飲食:早上吃饅頭,中午吃米飯,晚上吃面條。無論吃什麼都是爲了滿足、調和自己的口味,都是用來輔助身心健康的。無論學多少法門,拜多少師父,前提條件必須能幫助我們增長禅定,否則參訪再多的名師,讀誦再多的經論,方向本身就錯了。所以才有人問:“師父,我是打坐的,能不能念佛?”碰上一個邪見的人,他會回答你,打坐是絕對不能摻雜念佛的,否則法門就錯了。法門錯了又怎樣呢?它只要能對治你的散亂心就是對的。身體不舒服打不了坐,心又散亂,怎麼辦呢?通過念佛來統攝散亂心爲何不可?任何一個法門都是爲了都攝六根專注在一個點上。所以佛教才提倡“法門無量誓願學”。爲何說法門無量還誓願學呢?就是指身心在不同的反應的階段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對治。任何一個方法都是爲了把我們的身心往道裏牽引。所以出去參學時聽到一些師父回答問題不夠圓滿,站在他的水平上,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圓滿究竟的,他現在這個狀態也許就是我們十年前的狀態,他現在這個水平就是我們十年前的水平。今天我們又上了幾個層次,回過頭來看他時才覺得他不夠究竟,不夠圓滿。這時沒有必要去反對他,駁斥他。中小學老師帶的學生比大學教授的學生更多,你不能說誰的學生多,誰的水平就高,當然,在某些時候,某些地方,學生多可以代表一個人的水平,但不是絕對的。
一個合格的明師有慧眼,什麼樣的人來到他面前,他都能不經過腦袋,不假思索地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把對方輕易地帶入道裏,對方跟哪個寺廟、哪個方位、哪個法門有緣,他將來在哪個方位可以大展宏圖。任何人,尤其是沒有成道的人都受五行的製約,既然受五行製約,我們就要學會利用五行來輔助我們的身心和修行,輔助我們的事業。如果你跳出叁界外了,當然就不受五行製約了,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到任何一個領域去發展。同樣,任何一個法門拿在你手裏,放在你心上都會使用,盡管是工具,但是拿在不同的人手裏,它能發揮不同的作用。工具固然重要,我們的心更重要,你雖然不會用功,但你只要真的渴望用功,通過時間的累積你的功夫還是能上道的。所謂的功夫不外乎方法加時間,正確的方法加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就能出功夫。在家人有條件的話,每天最少要有一次靜坐,不能低于四十分鍾。要想成就,要想了生死必須要有禅定功夫做基礎。這個禅定不一定要盤著腿,端身正坐也可以入禅定。所謂睡有睡相,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任何一個相上你都可以修出功夫來。出家人喜歡盤腿,在盤腿時容易捕捉到某種感覺;有些人喜歡架二郎腿或者喜歡靠在沙發上找到某種感覺。因此,修行的形式是不應該受局限的。
釋萬行2013.3.25
《身體也是道的化現》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