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事靠人做,人依“事”顯

  事靠人做,人依“事”顯

  (上師把藏傳活佛的帽子戴在頭上,衆笑。)

  師:像不像活佛啊?你們看,把衣服一穿就像活佛了。土包子穿上皇袍還是個土包子,外表模仿是沒用的,必須是內心發生真正的改變,産生一個質的飛躍——只有真正地超越自我,消失自我,內在的美才能全然地散發出來。內在不改變,外表無論怎麼模仿,只會把我們本有的、美好的東西抹殺掉。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完整的、完美的,我們不需要模仿誰,你的存在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千萬不要模仿誰,你就以你本然的樣子存在和出現,只需要用佛門的戒律對自己的身口意稍做規範,你內在的美自然就會散發出來。

  有時侯我們本來是好心,想做一件好事,動機也很好,由于我們的手法不當,結果適得其反。在世間,從法律的角度注重結果,你在行爲上傷害了對方,就觸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製裁。而我們佛門裏恰恰相反,它不是從你的行爲上來判斷善惡,而是從你的起心動念上來確定善惡。正因爲如此,我們學佛之後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行爲,致使我們內心本有的、美好的東西被抹殺掉了。比如,當一個人起心動念是懷著不好的目的做事時,他恰恰會在手段和技巧上用心包裝自己,因爲他的動機不純,所以會特別注重過程和技巧。

  但是一個修行真正入了道,內在與道融爲一體的人,其內心世界和外在行爲一定是一致的,所謂的心到身也到。他對自己的身心完全能夠掌控自如。不像我們凡夫俗子,有時心裏想到,身體跟不上,或者身體做完了,心裏還不知道剛才爲何做,做了什麼。

  當然,要達到內外徹底改變,的確需要時間,但我們總是處在過程當中,又怎麼能進步呢?我們做人要注重過程,但是做事一定要看結果。如果做事沒有結果,那我們做事還有什麼意義呢?做任何事情,我們都爲圖個好結果。因爲做人是無止境的,所以我們才特別注重過程,完善做人也是在過程中完善的。而檢驗一個人的能力,就是在事情的結果上去驗證。

  尤其是我們學佛,不僅要看過程,更要看結果,沒有過程就沒有結果。過程你尚且做不好,結果肯定也不會好。所謂的因果,一個始,一個終,因地不正,果也不會正,更不會圓滿。實際上,站在另外一個高度來看,因果是一體的、同時的。一個有智慧的人,在起因時就已經看到了結果。而對于一個沒有智慧的人,必須在起完因,走完過程,到結果時方能看清,有的人甚至在結果現前時還看不清楚。就像我們做一件事,明明結果已經失敗了,他還不承認是自己的原因,還抱怨失敗是別人造成的,是環境造成的。

  當然,做任何一件事情與人與環境都有關系,正是由于我們的存在和我們的把握力度,才能控製由于環境和人爲因素所産生的一些導致事情失敗的不利因素。讓你做事就是讓你把握環境,把握過程,你只有把握了過程和環境,結果才會圓滿。就如同我們修行,如果在因地上,我們對自己的起心動念都看不清,把握不住,你想直接在果上開花,不僅開不了花,即便開了花,這個果既不能讓自己受用,也不能讓他人受用。修行甯可慢一點,也不能在因地上有絲毫的偏離。你們說學佛究竟何爲因呢?

  衆答:起心動念!

  師:說得非常對!是發心,是起心動念。一個沒有自我的人,自然和道融爲一體,自然和整體融爲一體,自然與萬物融爲一體,其內在自然會釋放出芬芳的魅力。無我的人即使罵人,別人也不會嗔恨你,因爲對方能感受到你罵人出來的力量也是芬芳的,因爲它不是嗔恨,不是報複,不是自私,只是慈悲的力量在散發。

  教育人的手法多種多樣,其中就包括打罵。爲何同樣的打罵,有時對方會生煩惱,會起嗔恨心,而有時對方會感恩涕零呢?關鍵在于你是不是帶著自我在打罵,是不是帶著自我在做這件事。因此,不管事情的結果對錯與否,對方都能理解。如果你有自我在裏面,即便你做得再對,即使結果是對的,過程也是美好的,對方仍然不會對你有好印象,因爲他知道你的動機不純,念頭不真。一個笨人會有知心朋友,而一個時常弄巧成拙,耍小聰明的人是不會有知心朋友的,因爲他是用自我在發揮。

  佛教特別注重一個人的動機。我們首先要在自己的內心樹立起正確、陽光、積極的心態。哪怕你的手法不正確,哪怕你出手的方法錯了,對方也會接納你,配合你。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在走,有的人越走越寬,有的人越走越窄,甚至行不通,走不下去了。我們出家人是條大魚,佛法、寺廟是水,是大海。佛法沒有了,寺廟沒有了,我們和尚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佛法不興旺,和尚會興旺嗎?魚離開水能活多久呢?

  國家富有,人民的福利待遇自然好;國家貧窮,老百姓的福利待遇自然差,甚至沒有。即使某個人很富有,但周圍的人都很貧窮,你再有錢也不敢用,不敢暴露出來,你依然會和大家一樣,穿得很差,吃得很差,住得也很差。只有國家富了,我們大家才會富起來。

  做事的時候,你不需要想著自己的形象、地位和權利,你把事情做好了,自然就會擁有權利、地位和形象,說話自然有力度。如果你不做事,或者偶爾做事卻把事情做砸了,你的形象自然受損,因爲人是需要載體來擡高自己的身價。何爲載體?就是你做事的結果。偉人是因爲做出了偉大的事業才變成偉人;好人是因爲做了許多好事才成爲好人;壞人是因爲經常做壞事才變成一個壞人。你從來沒有做過一件漂亮事情,大家怎麼會說你好呢?你在大家的心目中怎麼會有高大的形象呢?你不需要費盡心思地提高自己的形象,你只需要用心把事情做好,你的形象自然就提升了,說話自然就有力量了。

  我們只知道有權之王,不知還有無權之王。你們會說,無權還能稱之爲王嗎,有權力才能稱得上王。事實並非如此。爲什麼社會上有很多團體、包括一些政治團體,都要選名譽會長、名譽主席呢?也許我們會說這個名譽主席或會長沒有實權。既然沒有實權,爲何還要讓他挂個名呢?大家肯定會說他有影響力,那他的影響力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就是因爲他長期孜孜不倦地、一直在做著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自然他就有了影響力,說話自然就有份量,有號召力。即便你有實權,但你沒有號召力,你也不得不借助人家的名氣和影響力。就像曆史上的劉備,他明明姓劉,與皇戚毫無關系,但他爲何要靠上一個皇親,把自己定成皇叔呢?當他成了氣候,登基之後立起了自己的大旗,皇叔就不重要了。

  你如果有能力,有智慧,有實力,有社會影響力,你當然可以一步到位,直接立自己的旗幟。你姓曹就立“曹旗”,你姓劉就立“劉旗”。但是,當你在很多方面力量不夠時,必須先立人家的旗幟,立人家旗幟的最終目的是要立自己的旗幟。你必須走這個過程,這個過程看似很慢,但是真正經曆這個過程後反而更快。你如果不走這個過程,其結果肯定是欲速則不達,曲徑能通幽。本身走這個過程就是很好的修煉。從修行的角度講,你抛開了過程還修煉什麼呢?修心態不借助過程又如何修呢?就像你們拍照片,你拍了一千張、一萬張,才有可能從中挑選出幾張好照片。你沒有數量,何來質量。沒有反複不停地拍攝,怎麼會有好的技術。

  所以,我經常告訴東華寺的和尚們,我允許你們犯錯誤,但不允許你們好吃懶做、不做事情。你做錯了我能接受,甚至還能歡喜接受,但是你不做事,我會非常痛恨你。因爲一個人要成長,必須借助做事情,而且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犯很多的錯誤。無論犯什麼樣的錯誤,你都要承認,並且大膽地面對。無非多花點時間,多花些錢財,多折騰幾遍。

  一個人如果做錯了事情,連承認都不敢承認,連面對都不敢,那他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因爲他是個膽小鬼,是個不敢面對事實的人。這種人怎麼能要求身邊的人聽他的話,按他的思想去做事呢?凡是成功的人,無論是大成功還是小成功,都是經曆了無數次的失敗而又不放棄的人。只要堅持下來,就會有所成就。

  衆所皆知,項羽和劉邦打了一輩子仗,劉邦總是失敗,每次都是項羽勝利。但是,最後一仗劉邦贏了,就這一仗定了乾坤。因爲劉邦從來不言放棄,敗了就承認,我再從頭來。從佛教的角度講,一個人贏了就是輸了,輸了就是贏了。因爲你每贏一次就增長了你的我執和傲慢心,增長了你的占有欲和你的面子。你每失敗一次就會總結一次經驗,增加一份承受力。所以說失敗也是勝利,勝利也是失敗。但是在社會上做事是要看現象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施展自己的才華可以多樣化。尤其是現代僧人,更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華,並非一定要當方丈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華,或者不當方丈才能發揮。因爲現在言論自由,包括開山建寺都比古代容易,你只要按程序上報政府,經考核審批通過,政府自然會批給你建寺手續。一個寺廟要得到宗教場所活動證,最低必須由五至七人組成,因爲寺廟屬于宗教團體。而且寺廟每年的收入也要到達一定數額,以保障這幾個人的生活費用,防止由于生活得不到保障而有可能出現偷竊和欺騙現象。只有滿足以上條件才允許寺廟開放。非開放的宗教場所從某種角度來講,不受政府管理。政府同意開放的寺廟,政府都會協助管理,甚至當寺廟有困難時,政府會幫助解決。

  我們東華寺的和尚都是年輕人,個個都有抱負,有思想,都想出來試試身手,展現自己的才華,這當然是很好的現象,而且我也會給你們機會。這個世界是屬于年輕人的,佛教也是年輕人的。一個人再能幹,也會老去,也會慢慢地松手,慢慢地放下,因爲時間逼著你不得不放下。所以,每個人都有施展的機會。當機會尚未來臨之際,你就埋頭好好學習,好好觀摩;當機會降臨到你的頭上時,你就全身心地投入,忘我地去做。千萬不要帶著我執做事,否則什麼事情也做不成。

  當今社會上的各級政府、各個團體,都有一套經過研究考核,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事靠人做,人依“事”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道德底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