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時候從那裏路過,我還伸頭看一看,DH有沒有把那輛車搞壞,有沒有給我保養。你們也許覺得,反正這個東西不是我花的錢,越是這樣,我們越要換位思考,正因爲這不是我的血汗錢,我更沒有資格去享受它,更何況去破壞它。這是人家送的,我更應該把它護理好。人家看到我們這麼尊重他送的東西,會作何感想呢?不僅僅是高興,好處還在後面呢,你們悟一悟。如果你送我件衣服,送我臺車,我把它不當個東西,你會作何感想?如果我非常珍惜它,供著它,你又作何感想?爲何寺廟裏自古有句話:“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這個東西即便是你個人花錢買的,還是信徒的錢,因爲你的錢是因爲你穿上這身袈裟信徒給你的。
當初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叫和尚托缽,就是怕和尚生起驕慢心,于是讓大家養著你這個和尚,和尚就生不起驕慢心了。爲什麼西方和尚都那麼牛,那麼驕慢呢?因爲他們炒股票,做投資,開公司。所以在他們身上幾乎看不到和尚的味道,尤其是年輕的和尚。但是你看修煉功夫高的和尚,他身上體現出的是福氣、高僧的僧氣,而不是闊氣。年輕人身上爲什麼是闊氣呢?因爲他們不成熟是半吊子,他認爲錢不是信徒給的,是自己做生意炒股票開公司賺來的。
中國和尚是不允許有個人存款和私人田産的,特別是南傳佛教上座部和尚,每天必須托缽對治驕慢。你既是人天師表,你還是個托缽僧、一個乞丐:上乞諸佛之理,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下乞飲食,滋養我們的色身。
我們大陸好多和尚趕經忏,他以爲那是自己賺來的錢。你不穿這身袈裟,你趕經忏會有這麼高的收入嗎?我們念經一天幾百塊,工地的工人一天幾百塊?你們問問,對比一下,兩個活那個輕?說一千道一萬,我們還是沾老佛爺的光。我們吃老佛爺的飯,不維護老佛爺的形象,實在是說不過去!
你出家了,什麼都不是你的了,你連自我都沒有了,怎麼還說東西是你的,你要這樣那樣。它現在暫時歸你所用,你暫時把它看好保護好,你走後誰來接管就不用管了。它目前在你手上, 你要把它保護好,即使你用它,你也要把它的作用發揮到極限,你不能把它不當個東西。
出家人自稱貧僧,是因爲一無所有。除了慈悲,除了智慧,除了奉獻,除了包容,你什麼都不應該有!你所真正應該有的就是慈悲、智慧、奉獻、包容。即使你做不到,但這是你學佛的方向和理念。你今天做不到,你可以努力。明天做不到,你還可以努力。你一輩子做不到,這就是你一輩子要努力的方向!是你應該做的事。哪有學佛人,哪有出家人不維護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它是你的法身慧命,是你的命根子,你毀了他,就等于毀了你自己的命根子。
任何一樣東西,它只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你用得好,它可以給你創造無量無邊的福報和功德;你用得不好,它會給你造就無量無邊的業障。在我們出家人身上,你可以沒有“道”,廣義地說,在我們學佛人的身上,你可以體現不出“道”,但是最起碼應該體現出美好的人性和品質。如果連最基本的人性和品質你都體現不出來,你又怎麼能夠指望在你的身上體現出道呢?
我們東華寺的確有幾個修行非常好的樣板和尚,大家應該向他們學習。比如說女衆的XX,我希望你們幾個剛出家的要好好向她學習,包括DJ、ZF、ZJ這些樣板和尚都是說得少,做得多。安排什麼做什麼,她的我執很少。爲什麼安排你做這個,你不做,安排你做那個,你也不做?爲什麼你說,你喜歡做你喜歡做的事呢?因爲你有我執,你就有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如果沒有我執,哪裏還會有喜歡和討厭之說呢。安排我做什麼就做什麼,即便有時我們不願意,但是單位需要,你還是要去做,而且還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好。不高興歸不高興,你可以發牢騷,但工作一定要圓滿完成。
你們看男衆的LF和XM老和尚,不僅會做事,脾氣也非常好,都是在一個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奉獻了多年。本來他們也不願意做,但是寺廟需要,他們就一直做到有合適的人接替,自然該休息了。一個人的價值就體現在他對社會、對集體做了多少事情。你想在你這個行業裏有影響力,的確要有過人之處,並且要把它付之于行動,實施出來。
說多了,我真的懶得說了,一個道理之所以反複講,是因爲又來了新人。爲什麼一個老和尚整天在談清規戒律,真的是“老僧常談”!老僧不常談,誰常談呢。不談這些又談什麼呢?談玄說妙那都是不著邊不真實的,不能落地的說它有何用?
我知道大家內在的品質遠遠要勝過我們目前的行爲,可是爲什麼我們有時表現出來的行爲是那麼地庸俗無知呢?就是因爲我們缺乏經驗,缺少閱曆,更缺乏耐心。俗人能做到的你能做到,你還是個俗人;俗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甚至比他們做得還要好、還要全、還要快,那你才是一個超人。在超人的基礎上你才談得上去學佛,去成佛。
東華寺每年一次的水陸法會,都是靠衆多的在家信徒做義工來奉獻。一天中午我下來,個個堂口都有人在工作,我伸頭看了看,全是在家人在那裏忙得不亦樂乎,和尚都去午休了。我當時心裏想,這就是和尚!等到這幫人明天出家了,他也會這樣,爲什麼會這樣啊?——就是叫居士修福報了,和尚就不用修了,和尚就修嘴皮子了。
要想體現自己的才華和品質,需要機會和平臺。有時你錯過這個機會,你內在的品質和能力將無法展現。既然無法展現,你的福報資糧、人緣和人脈關系都不會有。一個人之所以一事無成,必然有其可惡的一面,你不需要同情他;一個人之所以成功,必有他過人之處,你也不必嫉妒他;你可以羨慕他,因爲羨慕就是動力,一旦嫉妒,你的心就歪了,你的力量就用到了旁門左道上,就會害人害己,因爲嫉妒心最能害人。
學佛之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的先鋒代表,是人間的模範。身爲一個學佛人,一個修行人,更應該將自己的力量發揮到極限。且不說爲了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你總該爲你生存的小環境創造一份平安,帶來一份和諧吧。
我們的身心存在著兩股力量,一股是善的力量,一股是惡的力量,或者說一股積極的力量,一股懶惰的力量。你如果不主動使用積極的力量,那麼懶惰的力量就會占主導地位。懶惰也是一種力量,它也會很積極,積極地幹什麼呢?積極地貪吃、貪睡、貪玩、放逸。它也很積極,它的積極用在負面。如果你每天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很滿:讀書、打坐、講法、勞動,就沒有懶惰力量的機會了。我們這個頭腦,你不讓善的力量占領,就會被惡的力量占領。你不讓戒定慧占領,就會被貪嗔癡占領。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任何時候都要主動,主動讓戒定慧占滿整個頭腦,它就沒有貪嗔癡的空間了,貪嗔癡就不會生起了。就如同你們現在占領了這個大廳,已經沒有空間,外面的好人、壞人就都進不來了。心靈世界也是這樣,無論你是念佛還是誦經打坐,都是爲了讓正面的、陽光的力量占據你的心靈空間。正面力量長此以往地占領下去,將來你所散發出來的品質就全是積極的、正面的、向上的。
人在世間,很多事情不是生來就會,的確是靠我們平時的察言觀色學來的。學習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非得你親力親爲,別人做時,發生在別人身上時,你在旁邊觀摩也是一種學習方法。
問:錄音不清
師:我剛才講的道理你理解錯了。我是說,你內心對某些方面的欲望越重,說明你的欲望越達不到。比如說,爲什麼你內心對升官發財的欲望這麼重呢,是因爲在你的靈魂裏就是貧窮的,它知道自己裏面沒有帶來官和財的因,沒有下過這個種子,反而這一世會渴望。如果你的靈魂知道它裏面官和財都很富有,它不缺這個東西,那麼你這一世就不會渴望。
既然我們渴望這個東西,那我們怎麼辦呢?比如說你渴望做一個道德模範,但是你的智慧不夠,佛教就教你去誦經去拜文殊菩薩,觀想文殊菩薩放光照耀你,或念文殊菩薩的名字,就能和文殊菩薩取得感應。你必須在你渴望的基礎上加以行動,你光坐在這裏渴望開智慧,你不去做那有什麼用呢?
現在最流行的是“吸引法則”。吸引法則這本書所講的是宗教在幾千年前就講到的,把這本書總括成一句話就是:“一切唯心造”。這個心絕對不是我們的頭腦,頭腦的力量遠遠不夠強大,頭腦渴望的力量所儲存的都是膚淺的東西。這個心是指我們的清淨心、正知正見的心,甚至可以把它理解爲禅定的心,再白話一點,就是高度專注的心。你對事情能達到高度專注,你動的念頭就是所謂的吸引法則:你相信你有錢財,慢慢地你就會有錢財;你相信你有健康,慢慢地你就會有健康;你相信你有人脈,你慢慢地就會有人脈。但前提條件就是——一定要依靠你的清淨心生起這個念頭,才可以感召你所渴望的東西。動什麼念頭就可以感召什麼樣的果,前提是你必須以清淨的心動這個念頭。
釋萬行2012.11.13
《行到才得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