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外同體▪P4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的理念是那麼的正確,他明心見性了嗎?

  學佛的人動不動就把一切都歸咎于業障,這也是業障,那也是業障,這也是福報不夠,那也是福報不夠,只要有問題都與你無關,都跟福報、業障有關系。如果業障福報能反駁的話,早就把我們捅了無數刀了,它一定會罵你,你怎麼不怪你自己,不說是你的原因呢?你怎麼怪我福報、業障呢?業障是誰造的?是你造的;福報是誰造的?還是你造的。緣分又是誰造的?還是你造的。都是你造的!結果你還說,不怪我,是我的福報不夠,因緣不到,緣分不足。“一切唯心造”我們天天在念,都念到哪裏去了呢?有時我們懶得跟他辯論,爲了維護他的面子,證明他的觀點是對的,就說對對對,是我的福報夠,緣分好。爲什麼你的福報不夠,緣分不好呢?你爲何不去想辦法造福結緣呢?緣分和福報的確是可以創造的。

  如果按這半年東華寺的和尚和一些常駐居士的轉變速度,叁五年後真的會脫胎換骨,我希望這種良好的勢頭和狀態能保持下去。修行人每時每刻都要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要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說什麼,符不符合道統。

  六合堂的書,我們每年都要清理一批,其中很多雜志報刊看完後都要清理,賣掉,否則書架早就爆滿了。好了,FX當寮元了,他說書櫃沒滿不大好看,是否想辦法把書櫃擠滿。我們說剛清理了一批書,他說那就把書架擡出去,幾個人跟他解釋,他都聽不到,還說要把書架擡出去。我們每天都要把內心的垃圾清理出去;我們的房間隔叁差五地也要打掃,清理出一批東西。再好的東西你不用,對你來說就是垃圾,放到外面,別人或許視若黃金。你明知道這是個好東西,但是你用不上,你就不需要留在你的房間裏,放到外面,別人會去用的。

  我也非常渴望有機會與大家交流,平時忙得不得了,也難得你們大家成就了我,讓我暫時稍微輕松一點,抽出時間處理些棘手的事情。盡管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對于信徒、尤其是小和尚的教育,我是不會放松的。我跑到山上並非放棄你們不管了,恰恰相反,我在下面更忙,反而心中沒有你們,在上面忙得少了,心靈的空間更大了,在內心看你們,分析你們,判斷你們,雕琢你們的時間用得更多了。有時你們給我發短信,我回短信與不回短信是一種方式;回快回慢也是一種方式;有時使用鋒利的語言,有時使用溫柔的語言,都是一種方式。對你們的教育我不會采用一種方式,因爲你們每個人都在變化當中。比如說你這段時間很自信,快飄起來了,我就給你潑瓢涼水;他這段時間有些悲觀,我就給他打一針興奮劑;油不夠了,給你加點油;速度太快了,點一點刹車。因爲你們是我的化身,看到你們就看到了我,看到你們就看到了我的未來。我跑得再快,做得再強再大,都沒意義,如果你們之中不能出幾個有出息的,就是我最大的悲哀。

  我今天當了你們的師父,有一天你們也會當別人的師父,你們要拿出七分的精力放在你們的徒弟身上,叁分的精力留給給自己,甚至一、兩分就夠用了。因爲你已經上道,進入高速跑得很正常了,不需要很大的油門,偶爾給點油就行了。而你的徒弟還沒上路,還在彷徨,甚至還在驚慌失措,因此你的精力更應該放在你們的徒弟身上。所以孔子說治家莫如教子。

  東華寺今天能夠在這種環境中生存,能夠站出來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我們的右邊有雲門寺、南華寺,左邊有廣州的光孝寺、六榕寺、華林寺,這些都是千年古廟,他們的家底超過東華寺數萬倍,能夠在這種環境中立足,不知要付出多少代價。也正是這種環境成就了我,才有了今天的東華寺。

  但是好的環境往往不利于修行。最近我才思考到,爲什麼老祖宗有能力創造一個一流的環境,卻不去創造?因爲環境能把百分之九十的人腐蝕掉,只有百分之十的人,無論環境是好是壞都不會受其左右,會始終保持不變:落魄時他能睡橋洞,發達時能住七星酒店,住完七星酒店,他照樣可以再住回橋洞。但這百分之九十的人,落魄時住過橋洞,一旦發達住進了七星酒店,他就再也無法回去住橋洞了。就像BW,她到兜率天清理東西,把黑一點的衛生紙全部拿下來,說質量不好。我說那你留給我用。無怪人們常說,農村的姑娘小夥子到了城市裏,一年土,二年洋,叁年不認爹和娘。她是農村的黃毛丫頭小屁孩到了城裏,第一年電梯都不會開,電話也不會打,啥都不懂,很快學會了先進的東西,開始模仿打領帶、穿西裝……第二年吃飯沒有果汁,少了餐巾就不吃了,第叁年就不喜歡爹和娘了,覺得他們好土,回去沒有公筷就不吃飯了。

  本來我們出生很卑微,任何時候都不要忘本。你是農民出身,你身上就要有鄉土氣;你是千金小姐出生,你身上就要有高貴的品質;你是太子黨皇貴出生,你就要有高貴的血統,就不能有低賤的舉止。你是農村最底層出來的,無論你怎麼裝扮,一看就是從社會最底層起來的。盡管你住在兜率天,用的東西都是一流的,你一出手擺杯子倒水,就知道你的來處。你是土包子出身,即使你穿上黃袍馬褂,仍然是個土包子,你再怎麼模仿都有土包子味道,沒辦法的。你索性不模仿,反而顯得本分樸實,人們往往更喜歡樸實無華。家庭出生背景和世世代代的痕迹都烙在你的身上,裝是裝不像的。但是,人只要用心學,的確可以一步登天。你只要勤觀察多聽聞,經曆一次就夠了,想做的事,想學的東西,哪有學不會的。

  女同胞有什麼話說?我從來不敢怠慢,你們是東華寺的大半天,盡管你們不吭聲,但是你們一直在後面默默地奉獻,我都能感覺到。

  問:我應該如何修行才是?

  師:你就好好念佛,不要想其它的。你就是打坐也在內心念佛就好了。老菩薩來東華寺好多年,非常發心,尤其是早期東華寺缺人的時候,她們母女倆分別在菜地和廚房,都是獨當一面,任勞任怨。

  每每看到有些人無怨無悔地奉獻,總是令我感動,並一直在激勵著我。正是由于少數這樣的人,我內在的力量才源源不斷地湧發出來。我是個容易被眼前現象感動的人,你看大熱天,翁源縣的居士們頂著烈日暴曬砍完草,連口水都不喝就下山了。你再看和尚出手,穿著大褂出坡,我說NM,幹活爲什麼不光個膀子,穿個汗衫呢?爲什麼不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怕人家說你是農民今天當大師了嗎?農民當大師了才更神奇氣呢,你怕什麼呢!我經常幹活就是穿個汗衫光著膀子。有些和尚幹事氣得你肚子痛,幹脆你就別看他。到了地裏他就發呆,好像還沒睡醒似的。拿個鋤頭鐵鍬就像拿了一條蛇、拿了個蠍子似的,鋤頭壓根就沒挖進土裏,活還沒幹呢,手套帽子戴上了,怕曬黑了,哪裏像個做事情的樣子。

  不過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理念不同,活法各異。我不要求你們都像我一樣,都像我一樣不就都成大師了,盡管是個假的,他也是個大師。今天我收拾書櫃,又找到了幾年前那個朋友寫的六十五條批判我的書,中午我又看了一遍,把我樂壞了。將來你們出去,千萬不要在語言文字上與人辯個是非高低對錯。自古以來一句“金剛經”就有上千人去解釋他,你不要說人家解釋的錯,你解釋的對,每個人讀了《金剛經》就應該有自己的觀點。現在就有一本五十叁家注解《金剛經》的書,又何止五十叁家,這五十叁家只是比較有名氣有代表性。每個人誦完金剛經都有自己的觀點,你能說你對他錯嗎?但是不管以哪一種方式去辯論解釋,都要學會尊重人。懂得尊重人到哪裏去都吃得開,都能立足。你可以不向人請教,但沒有必要去批判;你可以就其思想進行辯論,但不可以人身攻擊。

  實際上在我們學佛的團體裏最缺乏學習風氣,最沒有謙虛精神,個個都是目空一切,高高在上。每個人都認爲自己的根器最好是再來人,都認爲自己所想的是正知正見。你如果真的那麼自信,你就應該表現出氣定神閑,可是在我們身上誰表現出氣定神閑了?都表現出乞丐樣,乞什麼呢——都想得到別人的贊歎和認可,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奉承和擡舉。我們學佛的人十有九人都變成了精神乞丐。的確在我們身上很少表現出乞討物質,更多表現出的是乞討精神。他所謂的乞討並非乞討知識,而是乞討別人的認可。在座的誰是知識乞丐?在我身上有一點點,但還不是知識乞丐。雖然我很渴望讀書,也很愛讀書,但是乞丐我還達不到。

  何爲禮敬諸佛?一個人沒有真正的信仰,不能每時每刻與你信仰的神融爲一體,你怎麼能和他起感應臨終得到接引,怎麼能了生脫死?那不是自己欺騙自己嗎。我記得一個法師,他就是買件好衣服,首先想到的是供養佛,然後自己再穿上,這都屬于真正的信仰:信仰已經融入他的血液,任何時候他都把他信仰的神擺在第一位。

  記得農村每年新打下來的糧食,做出的第一頓饅頭或大米飯,我外婆先從中間盛出一碗放在神臺上,供養老天爺。作爲一個農村老婆婆,她不懂什麼宗教信仰,但她相信是老天爺保佑風調雨順,我們才能吃上大米白面。從小我就受到這種教育,這也是一種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懷。

  從小我們養成的習慣:飯做好了,大人不回來小孩是不敢動筷子的。那時家裏窮,難得吃碗豆腐。有時做碗肉,誰都不敢多吃,加一塊嘗嘗就走開了。如果做了一盆,反而不夠吃,全家人都站在傍邊不走了。搞一碗吃不完,搞一盆不夠吃!

  從小若未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你到了社會團體,你所展現的就是你小時候的生活方式,不等大人回來你就先吃了,大人回來只能吃你的殘羹剩飯。當然。現在條件好了,不像過去,大人回來隨時都有好吃的。過去村莊裏哪一家吃肉了,整個村莊都聞到了,你瞞都瞞不過去。記得我們村裏有個齋公,是個大善人,如果今天他家炒了一碗肉,他就端著那碗肉挨家挨戶說,哎呀,我炒肉了,你嘗嘗吧,很多人不好意思就不嘗了,所以一碗肉端著走了一個村莊幾乎沒動。現在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情景,真的是有滋有味。如今什麼都不缺了,反而沒有感覺,沒味道了。我老是懷舊,不過現在給你們這些小和尚說這些,真的是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都沒有意義了。

  將來你們要出去開山,你得有點兒本事。你沒有一點過人之處怎麼開得了山呢?即使你開一個山也是十年二十年建不起來。我經常在寺外馬路上迎接客人,由于客人堵車誤點或走錯路,我都是幾個小時風雨無阻地等在馬路旁,關鍵時刻連廁所都不敢去。如果你等了兩個小時,你去衛生間的兩分鍾客人來了,你再怎麼解釋都沒用,越解釋客人越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判斷你。你千萬不要解釋,解釋就是推卸責任,爲自己辯護,會顯得你更脆弱,更沒有承受力,更不願意承擔。對方是個弱智,你解釋他也聽不懂,對方是個高智商你根本不需要解釋,所以在我的人生當中是不存在解釋的。

  釋萬行2012.09.01

  

《內外同體》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絕處逢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