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的目標,你就會嚴格地要求自己,不允許自己有這樣的習氣存在,因爲它會障礙你達到你的目標。另外,可以多跟身心健康有正知正見的人交往,從他們那裏獲得幫助和好的建議。如果身處的環境讓你無法改變,你可以先脫離這個環境,當你有了力量以後再回到這個環境中。有時候要改變自己的惡習,確實需要一個好的環境,需要好朋友的提醒和幫助。
營員:定中的沿途風光與叁界二十八重天是否相關?
上師:沿途風光中的境界都是二十八重天的境界。
營員:如何進入滅境定,與萬物本源無限合一?
上師:佛門裏真正滅境定的境界就是心不住萬物。不住有,不落空,不分別,這是佛門的最高境界。不住不是不去做事,不去面對事,而是事情做完了,心裏面不再裝著它,把它放下了。但是,當你做事的時候,你要用心去做。只有你用心做過了,過後才能徹底超越。如果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沒有用心投入,過後你是無法真正超越的。
營員:當靈體超出肉身後,該如何用功修行?
上師:當靈體超出了肉身,你自然就知道如何修行了。你問這個問題,說明你的靈體還沒有修出去。所以禅宗有一句話,“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當靈體出去以後如何與大自然銜接?的確有一些方法可以訓練靈體的進進出出。但前提是身心和諧、統一、甯靜,自身的力量要蘇醒。如果身心的力量沒有蘇醒,是出不去的。即便偶爾能出去,你也控製不了,當需要出去的時候又出不去了。
我們學佛,主張自己能做主。也就是當你需要的時候能讓她來,不需要的時候可以讓她走。過去禅門裏一些修行高的人,臨終身體被病痛折磨得很難受的時候,他就丟下這個肉殼跑掉了。但是這要看因緣,如果陽壽沒到,他出去後還得回來。
營員:如何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
上師:這個問題就要問你自己了,你想要什麼只有你自己知道。即便別人有他心通也無法知道。因爲如果你自己都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連鬼神也確定不了。佛門裏不是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老修行住在山上,每次下山買東西時,城裏的居士總會把他想買的東西提前預備好。那個師父很奇怪,就問這位居士:“爲什麼我每次下山想要買的東西,你都知道呢?”這個居士說:“嘿嘿,您不知道吧!不是我有神通,是一位山神告訴我您每次下山要買什麼,要我提前准備好。”這個師父一聽,心裏好慚愧——修行這麼多年還沒有達到無我。起心動念,鬼神全都知道。需要蘿蔔白菜,鬼神都告訴了信徒。于是回到山上後他發奮地修行,一百天後他再次下山買東西。見到師父下山,這個居士嚇得不得了,說;“哎喲,師父,您今天來怎麼我不知道啊!怎麼誰也沒通知我啊!”原來是師父的修行高了,神都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了。
的確是這樣。只要你確定自己想要什麼,一旦你把這個信息發出去,宇宙裏面很多衆生都會知道,他們就會來幫助你。如果你心裏很混亂,自己都說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幹什麼。那麼佛菩薩、護法神都無法幫你。只有你自己把目標確定了,大家才能幫你,才知道如何幫你。
營員:您如何看待出世入世、小隱大隱?
上師:我以前閉了七年關,那是出世,是小隱。目的是爲了七年之後入世大隱。所以出關之後,我花了十年時間蓋這座廟。在建廟的過程中,什麼人都要接觸,各個界別、各個層次、叁教九流,都要接觸。我要說服他們幫我實現這個願望。這就是入世,是大隱。我已經入世了十年,寺廟蓋好了。接下來我還要出世,還想到兜率天去閉方便關,目的是爲了十年二十年之後更好地重返人間。所以我個人認爲,今天的出世是爲了明天的入世,明天的入世是爲了後天更好地出世。
營員:如何幫助那些沈迷遊戲的人不玩遊戲?
上師:幫助他樹立崇高的目標、遠大的理想。爲什麼他沈迷在遊戲裏面?我敢肯定,他目前沒有找到比玩遊戲更有意義的事。
營員:平時不修行,臨終的時候念“阿彌陀佛”有用嗎?
上師:平時不修行,臨終怎麼會有用呢?你平時不信佛,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把你拉去了,你會說:“我不去我不去,你是個騙子!你要把我帶到哪裏去啊?”你平時不信佛,死了以後阿彌陀佛接引你,你會去嗎?不要笑,是真的喲!所以你臨終的去向取決于你生前的所作所爲。如果生前一個人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不堅定,並不渴望去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不會來接他的。即便別人幫他蓋往生被、念經、撒恒河沙……也只是幫他消消業,不可能幫他去極樂世界。
營員:我想到東華寺長住一段時間,來學習,親近您。但父母的價值觀是要我馬上出去工作。我想先出世,再更好地入世。這樣可以嗎?上師:這個想法我理解。有時候我們想到一個環境裏去清靜一下,調整一下心態。但父母不理解,會認爲我們不務正業。你可以把你的心情和心態告訴父母。比如說我不是不想工作,只是想到寺廟或別的地方調整一下心態,理一理思路,這樣出去後才能更好地做事。如果你把道理給父母說清楚了,他們是不會阻攔你的。但是你不解釋,父母當然會操心擔心,自然會阻攔你。要學會和父母溝通,取得父母的信任。
營員:一些朋友對我非常信任,希望我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可是我還沒有這樣的能力,覺得很有壓力。
上師:是啊,當別人信任我們,把希望寄托在我們身上,而我們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滿足對方的需求時,的確會感到很有壓力。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提升自己嗎?沒這麼快。這時候可以向有經驗有智慧的人請教。但同時自己也要提升。
營員:您對“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怎麼理解?
上師: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釋:第一是從功態上面,的確可以通過修煉與日月融爲一體;第二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忘我地爲社會人群做奉獻。當你達到了無我,就與日月合其明,與天地合其德了。比如我們常說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這樣的人,他的德行就與天地相合。比如孔子,他的思想、道德品質直到現在還可以與日月同輝。所以“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不是一句空話。古人能做到,我們現在的人同樣也能做到,只要我們向這個目標去努力。
營員:如何分別真心和妄心?
上師:實際上你現在不需要去分別真心和妄心。如果目前你所想的所做的你真的需要,身邊的人也需要,這個社會也需要,你就大膽地去做。如果僅僅是你個人需要,社會、他人不需要,你去想去做都沒有多大意義。
營員:理智和情感分別屬于什麼?當它們糾結在一起時,應該服從哪一個?
上師:它們還是屬于我們的起心動念和思想。當它們糾結在一起讓你不知道如何抉擇時,你首先想一想,假如把心中感性的想法付諸實施,會給對方給自己帶來好的結果還是不好的結果?由此,你才能確定是該做還是不該做,是該服從理智還是服從情感。
營員:如何能不生分別心?
上師:這個很難哦,有誰能不生分別心呢?就是成佛的人回到這個世間,也要考慮他所做的事情能否利益衆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益衆生。如果利益很小,他就不會去做。在度衆生的時候,他還要考慮對這個衆生,要用什麼方式去度,對那個衆生,又要用什麼方式去度。衆生的根器不同,得度的因緣也不同。所以在需要的時候還是要分別,只是做完之後就放下。所謂的不分別是分別之後不住,不把事物對立起來,不因爲分別而生煩惱。聖人分別而無煩惱,一切只是爲了用。凡夫一分別就對立,就煩惱。
營員:小時候經常夢到一些仙人傳法術去仙境,這有什麼啓示和意義?
上師:出現這樣的夢境,說明你的心比較單純,前世可能也有修行,才容易接收到其他時空的信息。而且過去修行的力量沒有完全沈睡,一直處于蘇醒狀態。所以現在經常夢到一些天外的人是正常的。
營員:如何將佛法應用到生活中?
上師:你了解了佛法才會應用啊,不了解怎麼用呢?實際上站在佛法的角度講,一切法皆是佛法。可是你還沒有掌握佛法,如果把所有的法都傳給你,就變成“我法”——我執的法了,就變味了。很多人聞到了佛法,遇到了明師,可是修行沒有感應,與道不相應。爲什麼呢?就是因爲用我執來修佛法。
營員:書中說修行要有明師指點,弟子想拜師父爲師,也渴望得到指點,但是您事務繁忙,恐怕耽誤您的時間。
上師:你不需要考慮這些,師父的工作就是幹這個的,你不需要擔心師父忙師父累,你只要考慮把師父交給你的工作做好就行了,這才最重要。
營員:我在定中發現人有多重靈體。請問哪一個是根源,是本來面目呢?
上師:人確實有多重靈體,就像這個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個套一個(師拿出套娃一一打開)。但是你看到都不是最後一個靈體。佛教講,你不把最後一個靈體找出來,其他全部都是生滅法。每一個靈體都是下一個靈體的軀殼,必須把最後一個找出來。
營員:您曾經說過本源有多種命名,比如道、真主、上帝、如來等等。
上師:沒錯,是這樣。數千年來每個教派的修行人找的都是同一個東西(最後一重靈體),只不過他們稱呼她的名稱不一樣。
營員:80後開始創業了,如何才能讓自己的事業更好地發展呢?
上師:繼續做下去,多努力,要學會忍辱,能吃虧。你想求全,先學會受委屈;你想負重,先學會忍辱。
營員:一心不亂有什麼標准?如何才能達到一心不亂?
上師:一心不亂的標准是:如果在觀想,觀想的佛像或其他圖案如蓮花等,不能丟掉;如果在念佛,佛號不能斷掉。這樣內心與佛的感應就沒有間斷。實際上每個人都有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達到一心不亂。一個人在走鋼絲時已經達到了一心不亂,你就沒有必要再讓他跟你一樣盤腿打坐達到一心不亂,或許他根本沒辦法通過盤腿達到一心不亂,他的方法就是走鋼絲,或者切菜。他切菜如果走神了,就會切到手指。每個人只要用心專心地做自己的工作,從事自己的職業,都能達到一心不亂。
釋萬行2012.07.30
《青年人生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