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屆夏令營答疑

  第叁屆夏令營答疑

  今天晚上你們想聽什麼?或者你們有什麼疑問?口頭提問也可以,寫紙條也可以。

  營員:今天下午WA師說我們的本性與佛性是無二無別的,因爲一念無明我們才來到這個世界。爲什麼我們會有一念無明呢?請師父指點。

  上師:我不是一念無明而來的,是乘願再來。你也不是一念無明而來,也是乘願再來(掌聲)。但是,我們在座的有一部分是迷迷糊糊而來。還有一部分呢,是前世的願望沒有實現,比如說他想當一個醫學家,或者武術家,或者美術家等等,但是沒有實現,所以今生就帶著這個沒有實現的願望來了。所以他這也叫“乘願而來”。回到這個世界後,在他選擇職業或事業的時候,思來想去,挑來挑去,最後選擇了一個他非常喜歡的,那就是他前世的願望。

  比如萬行,從小什麼都不喜歡,爲什麼一到廟裏就感覺眼前一亮,像天開了一樣,非常喜歡呢?那個時候我既沒有信仰也不了解佛教,只是好奇,只是待在廟裏有種說不出的喜悅。在廟裏生活了兩年,了解了佛教以後,才發現這就是我想要的東西。于是決定一輩子就追求這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起過第二個念頭。雖然現在也有其他愛好,但只是愛好,真正終生追求奮鬥的還是學佛修佛。

  你們有的人十幾歲就確定了自己一生的奮鬥目標,有的二十幾歲、叁十幾歲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感覺前途茫茫,心始終在漂泊,定不下來。所以一個人有理想有追求,很早就能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人活著不能沒有方向。對我們出家人而言就是不能沒有信仰。你的理想、追求、願望就是你的信仰,就是你奮鬥的目標和方向。有了這個目標和方向,無論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受多少委屈,你都不會動搖。而且在你努力向目標邁進的時候,一路上的沿途風光都不會吸引你,你會視而不見,包括身心的感受都會被忽略,因爲你只盯著前方的目標。當你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才發現:哎呦!我怎麼渾身血淋淋的都不知道!所以設定明確的人生目標對我們的成長、對我們的人生非常重要。

  前天晚上我講了孔子的“叁十而立,四十不惑”。孔子在很年輕時就已經很成熟了。也許在座的有人認爲:我而立、不惑的年齡比孔子還早!實際上,隨著你人生閱曆的豐富,對人生認識的深入,你會逐漸推翻自己過去對人生的觀點,和過去確立的人生目標。但是孔子叁十歲確立的人生觀,四十歲了悟的真理,一生都沒有改變,因爲他所思所悟的都是正確的。

  比如很多成年人爲人處事的觀點和方式方法,和自己二十歲、叁十歲的時候都不一樣。因爲二叁十歲時爲人處事的觀點和方式方法還不成熟,不究竟。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的豐富,智慧的提升,才逐漸完善。

  如果你二十歲就遇到了明師,他告訴了你如何爲人處事,當你一路前行,會發現你一生爲人處事的觀點和方式方法,都沒有跳出明師給你的指點。因爲明師給你的是究竟的觀點和方法。就像現在有些修行人想用現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改寫佛經。但是無論他怎麼獨出心裁,另辟蹊徑,都跳不出祖師大德既定的語言框框和表達方式。因爲祖師大德對真理的了悟已經達到了究竟。比如玄奘法師在印度求學時,他創立的《唯識二十論》懸挂在大會場上叁個月,沒有一個人能改動一個字。有些不服氣的大師想:我非把你的文章改一改不可。結果怎麼改都沒有原文的意境好,沒有原文的意思究竟。改一個字反而把句子的意思扭曲了,或者把文章的意趣、境界降低了。

  所以我一直持一種觀點:一個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他的啓蒙老師決定了他在這個領域裏終生所能達到的高度,乃至他終生的格局。有的人說:“過去我的啓蒙老師沒有開悟,教了我十年佛學。現在我碰到了一個明師教我正知正見,幫我糾正過去不正確的知見,重塑我的佛學思想和格局。”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凡夫俗子,都是受先入爲主的觀念影響和左右。

  所以過去的祖師甯願教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也不願教一個滿腹經論的學佛人。你來到我面前,可以一竅不懂。我可以花叁個月的時間,把最究竟的佛法傳授給你,甚至把整個佛法的輪廓和大意講述給你。但是如果你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佛學思想和觀點,對經典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想要徹底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種人可以改變。你們猜是哪一種人?

  營員:修行的人、無我的人、老實的人……

  上師:大家的回答都沾了個邊。只有無所住的人才可以根據需要而成長。無所住的人就像一塊海綿一樣,來什麼吸收什麼。什麼是無所住的人呢?勉強可以把他理解爲沒有自己成見的人。但是這個解釋也不夠究竟。因爲無所住是一種超越語言的心靈境界,用語言來解釋難免會有偏差。有的人以爲無所住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不是這樣。比如佛教用“我執”來表示一個人的心靈狀態:一個人有我執,一個人沒有我執。我們說這個有我執的人很固執,成見很深,主觀意識很強,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很難進步。當然,這樣的人也有他的優點,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很有主張,不會人雲亦雲,跟著別人跑。

  所以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只有你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你才認識智慧。同樣,只有你變得有愛心,你才會發現眼前的每一個衆生都很有愛心。可是我們現在都是無明衆生,誰有智慧,誰沒智慧,我們無從辨別。所以你渴望愛,渴望智慧,就先讓自己變成一個有愛心的人,有智慧的人,那麼你處處碰到的都是有愛心的人、有智慧的人。

  今天早上我發完微博後,有個人在我的微博上留言,我覺得他說得很好,就答道:貧僧非常贊同你的觀點。他說:不管別人是不是我的伴侶,我先做好別人的伴侶。他的這個境界非常高,不管你是不是我的伴侶,是不是我的知音,我都把你當成我的伴侶、我的知音,只有這樣你才可能成爲我的伴侶、我的知音。可是一般人往往是要求對方先對自己忠心,先把自己當成知音,然後自己才對對方忠心,才把對方當做知音。如果換一種方式,我先把自己變成對你最忠心的人,結果你不就是對我最忠心的人嗎?這是一種技巧和方法。所以,有時候我們無法用十分的力量說服對方時,不如拿兩分的力量說服自己,讓自己改變。實際上當自己改變了,對方也就改變了。

  就像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很小氣,一生只拿不給。有一天他不下心掉進了河裏,拼命地喊“救命”。一個鄰居看到了趕緊去拉他,對他說:“把你的手給我。”這個人聽了不肯伸出他的手。這個鄰居了解他,馬上改口說:“我把我手給你,請抓住我的手。”于是這個溺水的人伸出手來拉住鄰居的手,被救上了岸。

  就像我經常對東華寺的小和尚說:不要和別人辯論,不要想盡一切辦法把別人辯輸辯倒。果真你把別人辯輸辯倒了,最終是你輸了你倒了。當別人要和你辯論的時候,要麼你不開口,只笑一笑;要麼你認可他的觀點就行了,把尊嚴面子給他。你想想,如果你想盡一切辦法把對方辯輸了,他心裏是什麼感受?他對你還會好嗎?還會認可你嗎?只有你認可了他,他才會認可你。因爲人都有逆反心理,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同。

  所以,人的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事業。現在的學佛人都想成佛,可是沒有佛的心量,怎麼成佛呢?你首先要有這個量,要無我,才可能生起悲心、智慧,才可能奉獻自我。爲什麼有些人總想把別人辯輸,證明自己是對的呢?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呢?是自卑。如果你有足夠的自信,爲什麼還要想盡一切辦法把別人辯倒,讓對方認可你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是一個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你還怕人家說你窮嗎?你還會到處跟人說:“你不要認爲我窮,我很有錢”嗎?如果別人說你窮,你只會覺得他沒智慧,發現不了你的富有,甚至偷著樂。實際上富人總想別人說他窮,窮人總想別人說他富。是不是這樣?

  營員:佛教的理論說修學佛法要清除我執,可是您想成佛不也是一種我執嗎?

  上師:說得對,想成佛也是一種我執,而且不僅是一種我執,還是一種大貪!世間上的財色名利都栓不住我,不能讓我留戀,可是成佛卻讓我著迷。所以七年閉關吃了多少苦,十年蓋寺廟受了多少委屈,我從來都沒有退縮過,只是爲了成佛!成佛的執著是一種究竟的執著,它讓人解脫,讓人的靈性得到升華,獲得究竟永恒的快樂。世間人執著追求的都是財色名利,這些都是無常生滅的東西,都是不究竟的,即便得到了也是暫時的、短暫的;而且追求這些只會讓人的靈性沈淪、墮落,得不到升華。

  營員:佛學浩如煙海,不知從何而入,能否請上師指點,介紹幾本佛學入門的書?

  上師:《普賢菩薩行願品》《地藏經》《圓覺經》《十善業道經》,這幾本經是一個初學佛者必須讀的。學佛首推普賢菩薩的《行願品》。《行願品》的核心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也就是每天早晨我們繞佛之後跪在拜墊上唱誦的: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就是這十句話,它就涵蓋了佛學的見地、修證和行願,是一個學佛人必須終生奉持的最核心的佛學思想。如果一個學佛人沒有把這十句話融入自己的血液,體現在自己的行爲中,就不是一個好的學佛人,更不是一個好的出家人。你想學佛,即便在你昏迷的時候也不能忘了這十句話!

  營員:開悟得道的最佳途徑是先修四禅八定嗎?四禅八定這條路應該如何走呢?

  上師:四禅八定是學佛的基礎,就像蓋大樓必須先打地基一樣。走這條路當然是有一套方法的,比如打坐的姿勢、呼吸、意念,這些都是基礎,也是根本。就是一個開悟的人,打坐也要調姿勢,調呼吸,調意念,一生當中這叁步路都不能放棄。

  營員:打坐可以代替睡眠嗎?如何代替呢?

  上師:打坐的確可以代替睡眠,但是很難達到這種境界。我出家二十多年,還不能完全以打坐來代替睡眠。比如我閉關時,雖然七年沒有躺下睡覺,但是每天早晨和…

《第叁屆夏令營答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如何來人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