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象時,就到了它的危險期。如果你本人也是如此,善說而不善做,或者善想而不善做,只要居其一,都是很難成事的,或者說根本成不了事。這種類型的人都是在空中飄著,沒有落到實地。所以看一個人能不能成事很簡單,就看他是做得多還是說得多,是說得多還是想得多。如果一個人話很少,一直默默地埋頭做事,這種人一定會有出息,你要多關注他。如果一個單位、一個團體裏整天聽到這個人的聲音,這種人不需要對他設防,他整個力量都用在說上了,不可能有實際行動。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非常憤恨,實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往往會說:“我非報複他不可!”或者“我非殺了他不可!”或者“我非找一幫人揍他不可!”只要說了這樣的話,他幾乎是不可能真的去報複他,去殺他,去找人揍他的。真要殺他、揍他、報複他,一定是臉色發青,咬著牙一句話都不說,或者臉憋得通紅發紫,悄悄地離開,回家想對策做准備的。如果在現場一吐爲快,過幾天什麼事都不會發生。你們說爲什麼呢?因爲那個力量當時就釋放掉了,想再積蓄力量已經不可能了。我們頭腦裏的信息是一個一個地儲存的,當你把這個信息釋放掉了,下一個信息就不再是前面那個信息了。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念頭不從嘴巴釋放出去,不通過眼神釋放出去,不通過手勢表現出來,就會卡在那裏不再前進,你也會卡在那裏永遠都走不出來。一旦你通過眼神、手勢、語言等形式把它釋放出去,轉化掉,後面的念頭就一個接一個地前進了,你就不會再起同樣的念頭了。
比如小時候我們很想吃巧克力,或者很想達成某一件事,但是一直沒有機會,那麼我們一生當中都會記著這個念頭,都會尋找機會滿足這個願望。比如我在18歲出家之前從來沒有喝過啤酒。那時候農村的孩子哪有啤酒喝呀,只是在電影裏看過別人喝。所以我一直想:什麼時候我能喝上啤酒呢?可是出了家,戒律規定是不能喝酒的。但是紅塵裏啤酒多得不得了,我一直放不下這個念頭。終于等到一個星期天,我和幾個小和尚找了個機會跑到海邊的沙灘上。我買了幾瓶啤酒,打開一喝——哎呀,真難喝呀,就像泔水一樣!所以直到現在只要一想到啤酒,我就會想嘔!這輩子都不再想啤酒了。
所以,佛教講念頭生起來不能壓抑,只能轉化。從某種意義上講,轉化就是釋放。所以當有些事情讓我們想不通,或者想做某些事又不能做的時候,我們不妨想個辦法釋放掉頭腦中的這個念頭、這股力量,釋放之後,它就不會再困擾我們了。
自古名人十有八九都是節欲甚至是禁欲的。他們把所有的力量都積攢起來,在一個領域裏面釋放,所以在這個領域裏面他們才會有超人的業績,超人的成就。我們的身心只有一個力量,你只要把它積攢起來,用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會有非凡的成就。如果你的興趣愛好太多了,就把這個力量分散了,結果哪一樣你都不精,都不會有成就。
明白這個道理後,大家做任何事都要全心全意。比如今天你在廚房做飯,你就全心全意地用百分之百的力量去做飯,你的飯菜一定會做得非常可口。明天你不做飯了,要到工地搞建築,你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設上,人家挑100塊磚,你可能挑1000塊力量還用不完。
這就是我經常和大家說的一個觀點:一心一意地做事,到任何地方,做任何事,與任何人交往,都用百分之百的力量。有一個和尚問臨濟祖師:“開悟後是一種什麼感覺呀?”祖師說:“開悟後就是吃飯、種菜、掃地。”那個和尚聽後哈哈大笑:“開悟就是這個樣子呀?那我現在也吃飯、種菜、掃地呀!”祖師說:“不!你不一樣。你掃地的時候想著吃飯,吃飯的時候想著掃地。我掃地的時候就是掃地,沒想到吃飯。我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沒想著掃地。”所以爲什麼祖師能成就呢?就是把力量百分之百地用到當下所做的事情上。比如我在東華寺時,我的心百分之百都留在東華寺。我去西華寺時,也把我的力量百分之百用在西華寺。如果我在東華時想著西華寺,在西華時又想著東華寺,我的力量哪裏都用一點,那麼我的信息磁場就是四分五裂的,我就是一個四分五裂的人。
一般人對“一心多用”是怎麼理解的呢?很多人以爲他一邊看電視,一邊嗑瓜子,一邊思考問題,還一邊和父母親聊天,就是一心多用。的確,修行達到了某個高度,這種一心多用是可以的。但佛法講的一心多用是指用百分之百的心去做一件事,做成之後全身而退,再用這百分之百的力量去做另一件事。拿我們的身體和五官來講,當一個人的思想比較集中不散亂時,他的氣場和磁場是集中而完整的,而且分布均勻。如果能長期如此,這個人的身體發育就比較均衡勻稱。如果一個人很散亂,就意味著他的信息磁場很散亂,不均勻,不協調,那麼他的身體也是不平衡不協調的。只有當一個人生理的力量很集中很完整,而且分布均衡時,他的思想、心態才是平衡的,才不會扭曲變態,做事才不會走極端。由此推理,一個人心態扭曲,行爲極端,是因爲他身體的氣血、能量分布不均衡。凡夫的心態都是受生理的左右。所以,如果一個人很健康,身體發育很均衡,他的心態、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就會很健康,很平衡,做事也會面面俱到,圓融善巧。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會一觸即發,歇斯底裏。其實他也不想這樣,只是他身體的力量平衡不了,才不得不以此方式來宣泄。
爲什麼佛教主張每天靜坐呢?因爲靜坐時我們的身心是最放松的,只有在放松的情況下,身心的力量才能達到平衡。當身心的力量平衡時,才能與大自然的力量銜接。你與大自然的力量銜接得越頻繁,你的五官四肢就越協調。我們常說某人腦袋很大,或者下巴很大,或者鼻子很大,一看就是五官不協調。爲什麼會不協調呢?就是因爲他的氣場、他身體裏面的能量不協調。一個人的五官不協調,他的頭腦思維也一定不協調,不平衡,他爲人處事的風格、方式、方法也容易走極端。
爲什麼佛菩薩都長得那麼圓潤圓滿呢?因爲他們的力量分布得很均衡。所以他們的心態都非常健康,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很坦然地接受和面對,不會排斥任何人與事,包括在世人眼裏很棘手的問題,或很極端的人與事。他們會妙用身邊的一切,用最圓融無礙的手法化解一切問題和難題,化腐朽爲神奇,爲世人呈現一個最圓滿的結果。
所以說巧匠無棄才,一個出色的大師會讓他身邊的弟子把才能發揮到極限,將他們的潛能充分地發掘出來,把他們的優點充分地發揮出來,同時想辦法遏製他的缺點。對他們而言,絕對不存在誰無用、誰是廢物飯桶之說。如果存在,則不是徒弟無用,而是師父無能。尤其是聖人,只要你來到他身邊,跟隨他,他都會用心雕琢你,打造你。甚至他會把更多的心放在根基不好的徒弟身上。就像做父母的,大兒子、二姑娘身體都很好,能力都很強,你在他們身上用的心思就少。叁兒子身體不健全,四姑娘是弱智,你在他們身上投入的心血就會更多。因爲你知道這個畸形的孩子、弱智的孩子生存能力比較差,你自然會去協助他們。
所以要想了解佛菩薩的愛,從母愛中最能感受和捕捉到。母親和孩子之間的確能達到心心相印。但是,如果說母親的愛就等于佛菩薩的愛,那也不對,只是非常接近。如果用小數點來表示,只缺零點五。爲什麼只缺這麼一點點呢?因爲父母這種無私的愛只針對自己的孩子,對別人的孩子一般做不到。而佛菩薩對衆生的愛就像陽光普照一樣沒有分別。
一個學佛的人看不清自己,不敢在大衆面前把自己打開,想成長,真的是千難萬難!當然,你可以不在大衆面前把自己打開,但是,如果在你一生之中,在你的朋友圈裏,如果沒有一個人能讓你在他面前將自己的身心徹底敞開,那就是你人生最大的失敗、最大的悲哀!如果你不相信大衆,可以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慢慢試著將自己打開,這對你來說就是一種突破,一種超越,一次升華。由于在小範圍內你曾經打開過自己,慢慢地,在大衆場合你也敢把自己打開了,這時候你自然就能接到佛菩薩、大自然和宇宙的能量。
爲什麼我們學佛要禮佛呢?由于我們習慣性地彎腰合掌禮佛,我們的身體會形成神經記憶,漸漸地,我們就會把這種習慣移植到生活中,見到每一個人,自然會本能地合掌彎腰表示恭敬,把在大殿裏養成的習慣複製到生活中。如果剛開始就要求你對見到的每一個人合掌彎腰,你可能會覺不好意思,很難做到。
釋萬行2012.07.20
《凡事要用心就會圓滿》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