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凡事要用心就会圆满▪P2

  ..续本文上一页现象时,就到了它的危险期。如果你本人也是如此,善说而不善做,或者善想而不善做,只要居其一,都是很难成事的,或者说根本成不了事。这种类型的人都是在空中飘着,没有落到实地。所以看一个人能不能成事很简单,就看他是做得多还是说得多,是说得多还是想得多。如果一个人话很少,一直默默地埋头做事,这种人一定会有出息,你要多关注他。如果一个单位、一个团体里整天听到这个人的声音,这种人不需要对他设防,他整个力量都用在说上了,不可能有实际行动。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非常愤恨,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往往会说:“我非报复他不可!”或者“我非杀了他不可!”或者“我非找一帮人揍他不可!”只要说了这样的话,他几乎是不可能真的去报复他,去杀他,去找人揍他的。真要杀他、揍他、报复他,一定是脸色发青,咬着牙一句话都不说,或者脸憋得通红发紫,悄悄地离开,回家想对策做准备的。如果在现场一吐为快,过几天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你们说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力量当时就释放掉了,想再积蓄力量已经不可能了。我们头脑里的信息是一个一个地储存的,当你把这个信息释放掉了,下一个信息就不再是前面那个信息了。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念头不从嘴巴释放出去,不通过眼神释放出去,不通过手势表现出来,就会卡在那里不再前进,你也会卡在那里永远都走不出来。一旦你通过眼神、手势、语言等形式把它释放出去,转化掉,后面的念头就一个接一个地前进了,你就不会再起同样的念头了。

  比如小时候我们很想吃巧克力,或者很想达成某一件事,但是一直没有机会,那么我们一生当中都会记着这个念头,都会寻找机会满足这个愿望。比如我在18岁出家之前从来没有喝过啤酒。那时候农村的孩子哪有啤酒喝呀,只是在电影里看过别人喝。所以我一直想:什么时候我能喝上啤酒呢?可是出了家,戒律规定是不能喝酒的。但是红尘里啤酒多得不得了,我一直放不下这个念头。终于等到一个星期天,我和几个小和尚找了个机会跑到海边的沙滩上。我买了几瓶啤酒,打开一喝——哎呀,真难喝呀,就像泔水一样!所以直到现在只要一想到啤酒,我就会想呕!这辈子都不再想啤酒了。

  所以,佛教讲念头生起来不能压抑,只能转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转化就是释放。所以当有些事情让我们想不通,或者想做某些事又不能做的时候,我们不妨想个办法释放掉头脑中的这个念头、这股力量,释放之后,它就不会再困扰我们了。

  自古名人十有八九都是节欲甚至是禁欲的。他们把所有的力量都积攒起来,在一个领域里面释放,所以在这个领域里面他们才会有超人的业绩,超人的成就。我们的身心只有一个力量,你只要把它积攒起来,用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非凡的成就。如果你的兴趣爱好太多了,就把这个力量分散了,结果哪一样你都不精,都不会有成就。

  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做任何事都要全心全意。比如今天你在厨房做饭,你就全心全意地用百分之百的力量去做饭,你的饭菜一定会做得非常可口。明天你不做饭了,要到工地搞建筑,你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设上,人家挑100块砖,你可能挑1000块力量还用不完。

  这就是我经常和大家说的一个观点:一心一意地做事,到任何地方,做任何事,与任何人交往,都用百分之百的力量。有一个和尚问临济祖师:“开悟后是一种什么感觉呀?”祖师说:“开悟后就是吃饭、种菜、扫地。”那个和尚听后哈哈大笑:“开悟就是这个样子呀?那我现在也吃饭、种菜、扫地呀!”祖师说:“不!你不一样。你扫地的时候想着吃饭,吃饭的时候想着扫地。我扫地的时候就是扫地,没想到吃饭。我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没想着扫地。”所以为什么祖师能成就呢?就是把力量百分之百地用到当下所做的事情上。比如我在东华寺时,我的心百分之百都留在东华寺。我去西华寺时,也把我的力量百分之百用在西华寺。如果我在东华时想着西华寺,在西华时又想着东华寺,我的力量哪里都用一点,那么我的信息磁场就是四分五裂的,我就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人。

  一般人对“一心多用”是怎么理解的呢?很多人以为他一边看电视,一边嗑瓜子,一边思考问题,还一边和父母亲聊天,就是一心多用。的确,修行达到了某个高度,这种一心多用是可以的。但佛法讲的一心多用是指用百分之百的心去做一件事,做成之后全身而退,再用这百分之百的力量去做另一件事。拿我们的身体和五官来讲,当一个人的思想比较集中不散乱时,他的气场和磁场是集中而完整的,而且分布均匀。如果能长期如此,这个人的身体发育就比较均衡匀称。如果一个人很散乱,就意味着他的信息磁场很散乱,不均匀,不协调,那么他的身体也是不平衡不协调的。只有当一个人生理的力量很集中很完整,而且分布均衡时,他的思想、心态才是平衡的,才不会扭曲变态,做事才不会走极端。由此推理,一个人心态扭曲,行为极端,是因为他身体的气血、能量分布不均衡。凡夫的心态都是受生理的左右。所以,如果一个人很健康,身体发育很均衡,他的心态、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就会很健康,很平衡,做事也会面面俱到,圆融善巧。生活中有些人常常会一触即发,歇斯底里。其实他也不想这样,只是他身体的力量平衡不了,才不得不以此方式来宣泄。

  为什么佛教主张每天静坐呢?因为静坐时我们的身心是最放松的,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身心的力量才能达到平衡。当身心的力量平衡时,才能与大自然的力量衔接。你与大自然的力量衔接得越频繁,你的五官四肢就越协调。我们常说某人脑袋很大,或者下巴很大,或者鼻子很大,一看就是五官不协调。为什么会不协调呢?就是因为他的气场、他身体里面的能量不协调。一个人的五官不协调,他的头脑思维也一定不协调,不平衡,他为人处事的风格、方式、方法也容易走极端。

  为什么佛菩萨都长得那么圆润圆满呢?因为他们的力量分布得很均衡。所以他们的心态都非常健康,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很坦然地接受和面对,不会排斥任何人与事,包括在世人眼里很棘手的问题,或很极端的人与事。他们会妙用身边的一切,用最圆融无碍的手法化解一切问题和难题,化腐朽为神奇,为世人呈现一个最圆满的结果。

  所以说巧匠无弃才,一个出色的大师会让他身边的弟子把才能发挥到极限,将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把他们的优点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想办法遏制他的缺点。对他们而言,绝对不存在谁无用、谁是废物饭桶之说。如果存在,则不是徒弟无用,而是师父无能。尤其是圣人,只要你来到他身边,跟随他,他都会用心雕琢你,打造你。甚至他会把更多的心放在根基不好的徒弟身上。就像做父母的,大儿子、二姑娘身体都很好,能力都很强,你在他们身上用的心思就少。三儿子身体不健全,四姑娘是弱智,你在他们身上投入的心血就会更多。因为你知道这个畸形的孩子、弱智的孩子生存能力比较差,你自然会去协助他们。

  所以要想了解佛菩萨的爱,从母爱中最能感受和捕捉到。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确能达到心心相印。但是,如果说母亲的爱就等于佛菩萨的爱,那也不对,只是非常接近。如果用小数点来表示,只缺零点五。为什么只缺这么一点点呢?因为父母这种无私的爱只针对自己的孩子,对别人的孩子一般做不到。而佛菩萨对众生的爱就像阳光普照一样没有分别。

  一个学佛的人看不清自己,不敢在大众面前把自己打开,想成长,真的是千难万难!当然,你可以不在大众面前把自己打开,但是,如果在你一生之中,在你的朋友圈里,如果没有一个人能让你在他面前将自己的身心彻底敞开,那就是你人生最大的失败、最大的悲哀!如果你不相信大众,可以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慢慢试着将自己打开,这对你来说就是一种突破,一种超越,一次升华。由于在小范围内你曾经打开过自己,慢慢地,在大众场合你也敢把自己打开了,这时候你自然就能接到佛菩萨、大自然和宇宙的能量。

  为什么我们学佛要礼佛呢?由于我们习惯性地弯腰合掌礼佛,我们的身体会形成神经记忆,渐渐地,我们就会把这种习惯移植到生活中,见到每一个人,自然会本能地合掌弯腰表示恭敬,把在大殿里养成的习惯复制到生活中。如果刚开始就要求你对见到的每一个人合掌弯腰,你可能会觉不好意思,很难做到。

  释万行2012.07.20

  

《凡事要用心就会圆满》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青年人生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