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生觀
上師:今晚大家坐在一起很難得,是佛緣讓我們相聚。你們想聽什麼呢?只要用心去感悟,每一條路都是開悟之路,每一件事都是來讓我們開悟的。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是最多想法的,力量也是最大的,就像泉水一樣往外湧,但不知道流向哪裏,真的需要一個人來指導。如果這時候遇到合適的環境、合適的人,給你正面的思想,把你引上一條正確的道路,你一生都會獲益;如果你遇到的是不好的環境、思想負面的人,同樣也會影響你的一生。
人的一生當中真正受教育只有叁個階段,這叁次教育決定了你一生的人生觀。第一次是家庭父母的教育,第二次是學校師長的教育,第叁次是單位領導同事的教育。我們的靈魂、我們的脊梁就是在這叁次教育中形成的。你們可以問問自己,到目前爲止,你受到了幾次教育?在座的多數都是二十幾歲,正處于受教育的第二個階段——師長教育階段。你們很快將步入社會,接受上司領導的教育和幫助,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良好的心態,到社會上做事很容易碰壁。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探討一個主題:如何確立我們年青人的人生觀?我先向大家提一個問題,在座的認爲什麼是人生觀?誰能簡單地解釋一下?越簡單越好。
營員:看待問題的態度、人生的准則和方向。
營員:人生觀是對人生價值的認識。
營員:人生觀就是怎樣做事。
上師:你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決定了你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你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就決定了你會采用什麼樣的風格和方式方法去爲人處事。爲什麼同樣一件事情發生了,你和我處理它的方式方法會不同呢?就是因爲我們兩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不一樣,究其根本,也就是人生觀不同。比如,馬路上有幾根金條,大家看到了都擁上去搶,打得頭破血流,只有一個人看到了沒有去搶。爲什麼他不去搶呢?因爲他認爲這不是他的勞動所得,是不義之財,是橫財,不應該要。這就是他的人生觀,也是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無論是人生觀、價值觀,還是世界觀,最後都落實到一個人的爲人處事上,通過爲人處事體現出來。對人生觀的解釋只是停留在理論的層面,是一種空洞的道理。我們要把它落實到日常生活中,體現在我們的爲人處事上。
就拿我們寺廟來說,半夜叁更下了暴雨,排水溝堵塞了。有的人沒有想到這個問題,繼續睡覺。有的人想到了,心想:“堵就堵了吧,明天再說,下這麼大的雨,淋感冒了怎麼辦?”只有NM和JX穿上雨衣,拿上鐵鍬,冒著暴雨去疏通水溝。不同的行爲、想法體現了不同的人生觀。爲什麼同樣一件事情發生了,會有這樣不同的反應呢?難道NM和JX是傻子,不知道淋了雨會感冒?無論你是什麼想法和表現,無論你出手沒出手,都反映了你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出手也是一種出手,你的行爲說明了一切。所以有叁種人:一種人看見了問題馬上處理,一種人看見了裝作沒看見,還有一種人是看見了問題不知道怎麼處理。正是因爲有不同的人,所以在社會上才幹出了不同的事。
有一種人做事的觀點是:要做事就一定把它做成,而且要做成精品,不做成精品不罷休。另一種人是:我只要努力就行了,就問心無愧了。持這種觀點的大有人在。可是你光努力,沒有結果,你的努力有什麼意義呢?我要的是結果,沒有結果的努力是白費力氣,沒有意義。做事情必須有結果。我曾經對我們廟裏的小和尚說;做事要追求結果,注重結果。做人是注重過程,注重過程中的細節。沒有結果的事,我們做它幹什麼?
比如我蓋東華寺,如果我的觀點是:只要努力了,張羅了,呼籲了,就行了,管它蓋成沒蓋成!這叫蓋寺廟嗎?這叫做事嗎?另一種觀點是:你不僅要把它蓋成,還要把它蓋成精品,不能把它蓋成豆腐渣工程。爲什麼會有這兩種不同的觀點呢?就是因爲有不同的人生觀,而人生觀決定了一個人爲人處事的風格。如果叁次教育都給你輸入一個理念——做事必須有結果,不做成精品不罷休,你就會把這個理念運用到你的生活中做事中。相反,如果是前一種觀點——我只要努力就行了,那麼在你的一生之中,你做任何事都是只要努力就行了,都會虎頭蛇尾,剛開始熱情萬丈,最後無聲無息。
再比如我們常聽人說:”他打我一拳,我就要還他一拳。以牙還牙,以血還血。”這是一種人生觀。還有一種人認爲,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也是一種人生觀。你的人生觀取決于你叁次所受到的教育,它將決定你人生所能達到的高度和廣度。佛教的人生觀提倡看破放下,學會心包太虛,接受吃虧是福;做一個奉獻者,最大限度地奉獻自己,而不做一個索取者。
有的人,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覺得父母長輩都在照顧自己,很幸福。因爲他從小到大都是這樣被照顧著,被寵愛著,整個社會都是如此,所以他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的付出和服務,養成了惰性,從沒想過要自立,要爲家人做點什麼。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悲哀。因爲你一直是一個索取者,一個受者,從來不是一個創造者,一個給予者。別人是人,你也是人,爲什麼你總在索取,總是伸手向別人要呢?你可能一輩子都這樣要下去,依賴下去嗎?這樣的“幸福”生活可能持續一生嗎?萬一家庭突然出現變故,原有的一切都不複存在,你怎麼辦呢?你能承受嗎?能自立嗎?能擔當嗎?
當然,萬事皆有因,皆有果,這牽扯到了因果的問題。有的人生來就是來索取,來花錢的;而有的人生來就是來創造,來爲社會人群做奉獻的。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地成爲富翁,也不會無緣無故地變成窮光蛋。
但是,如果我們從現象上看,一個人富,是因爲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勤奮,長大以後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能忍辱負重。而另外一個人窮,是因爲他不能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做事,總想占便宜。過去我講過一個故事:有兩個兄弟待在閻羅王那裏,都不願意到陽間去投胎。可是他們的期限到了,于是閻羅王做他們的工作,給他們兩個選擇:一個是不用勞動,不用辛苦地付出,可以坐享其成,不勞而獲;另一個是要勞動要辛苦地付出。大哥說:“我選擇要勞動要付出的。”小弟一聽,太好了!你把辛苦的拿去了,我就要這個不用辛苦付出的。閻羅王滿了他們的願望,于是他們就去投胎了。叁十年後,老大在人間成了資本家,無論走到哪裏都在布施,誰有困難都去找他。因爲他太富有了,做什麼都成功。而他的弟弟呢?成了一個窮光蛋,一貧如洗,在做乞丐要飯。因爲他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嘛!而且就算他想做點事情也做不了,因爲他在因地裏發了願,所以有這個結果。
實際上,這種現象在我們世間很多。一個人如果不能給人群創造價值,不能給社會帶來效益,一直在索取,你憑什麼讓人尊重你呢?而你還以爲這是一種幸福,還樂在其中,這不是悲哀是什麼?你有這麼好的頭腦和身體,爲什麼不去勞動,總喜歡伸手向別人要呢?究其根本,就是人生觀的錯誤,沒有受到好的教育。
我們身邊也有另一種人,總是想盡一切辦法節省費用,有時爲了省錢,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當然,省吃儉用、艱苦樸素是一種很好的美德。但是,他把這種習慣帶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中,處處把錢扣得很緊,很用心地去省錢。既然你省錢要用心,要花時間精力,爲什麼你不把心,把時間和精力用到賺錢上呢?終究是一個用心。我並是不主張鋪張浪費。開源節流是我們當家的,乃至每個人都應該考慮和做到的。只是有的人過于極端。我經常看到身邊的一些人斤斤計較,非常吝啬。如果他把斤斤計較的心用來賺錢,那不是更好嗎?
所以,一個人擁有正確的人生觀,會給自己帶來一生的幸福,誰接觸你都會受益,你可以影響身邊一大群人。下午安老師講到曹操的人生觀,——甯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但是,還有一種人會怎麼說呢?甯可大家都占我的便宜,我也不願占大家的便宜。甯可我被別人騙,也絕不騙別人。持這種觀點的大有人在。讀過《叁國志》的人都知道曹操的出生背景和家庭環境,這些因素也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觀。比如萬行,從小是餓肚子長大的,所以長大了想賺錢,要吃飽飯。後來聞到了佛法,走出了家鄉,接觸了很多人,觀念起了很大的變化。
所以剛才我讓你們談談你們的人生觀,你們的回答都是對的。但是隨著年齡、閱曆的增長,你們的人生觀都會改變。相信這次夏令營之後,很多同學的人生觀會改變。過去沒有人生觀的,也會開始認真思考,樹立自己的人生觀。
其實,不僅人渴望得到關注和重視,就是動物也需要同類對它的尊重。那麼,我們憑什麼讓別人尊重我們,重視我們,甚至仰慕我們呢?我們要通過什麼方式獲得這一切呢?如果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沒有人從你這裏獲益過,大家又怎麼可能尊重你,重視你,仰慕你呢?實際上人活在這個世間,一生都在受惠,都在做受者:小時候接受父母的養育之恩;上學後接受老師的教育之恩;步入社會後接受單位領導的幫助之恩;等到老了以後,接受兒女的贍養之恩。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在受惠的同時做出相應的回報,以此體現我們應有的價值:小時候聽父母的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長大後聽老師的話認真學習,做個好學生。成年後以一種積極、健康、陽光的心態走進社會,努力工作,遵守社會公德,爲社會創造價值,讓父母親放心、開心;同時,自己的問題,包括工作、情感、人際關系等,都自己解決好,不讓父母、領導、同事、朋友擔心、操心。有了家庭後,做好妻子、丈夫,乃至父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轉眼間,孩子長大結婚了,開始做爺爺、奶奶,幫他們帶孩子,爲他們減輕負擔,讓他們安心地工作。年輕人看到你,都說這個老人家很可親很可愛,還很有智慧,不招人嫌,都喜歡和你交往,跟你打交道。有些老人招年輕人的嫌,那是因爲他們年輕時沒有樹立正面的、積極的…
《青年人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