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健康的人生觀。
所以人可以有很多種活法。有的人活得讓人感恩,對他念念不忘,喜歡跟他交往打交道。也有的人活得讓人鄙夷鄙視,見了就想躲,不願跟他打交道。因爲他總喜歡找人訴苦,總在抱怨。今天早上我寫了一段微博:偉人能改變環境,有才的人利用環境,凡夫適應環境,庸人只會抱怨環境。同樣是人,爲什麼有這麼多種活法呢?無論是抱怨還是感恩,是索取還是奉獻,都是活一生。我們完全可以選擇輕松愉快、積極向上的活法,沒有必要整天怨天尤人,什麼命運不好啊,家庭背景不好啊,沒有貴人啊……實際上,凡是有成就的人對不好的環境都會善加利用,化腐朽爲神奇,就像蓮花一樣。我們認爲蓮花下的淤泥是汙泥,蓮花卻說:“不!不是汙泥,是高級複合肥!”如果你把泥巴弄得幹幹淨淨的去養蓮花,蓮花會長得那麼茂盛,那麼風姿卓越,讓人賞心悅目嗎?
所以一個有志向、有抱負、心態健康的人,更願意到一個惡劣的環境中去鍛煉自己,開辟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對有些人來說,煩惱就是煩惱,是人生的障礙;對有些人來說,煩惱是菩提,是人生的動力。這就是不同心態的結果。人與人之間的智商幾乎沒有多大的差別,可是爲什麼彼此的人生卻有那麼大的不同呢?原因有兩點:一是人生觀不正確;二是心太粗太浮躁,不能沈靜下來。你的節奏可以快,但不能亂;你的步伐也可以快,但要穩。如果你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良好的心態,看到社會上的種種現象,很容易受影響,很容易被轉。爲什麼孔子說“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呢?“叁十而立”,立的是什麼?我認爲是確立了人生觀,有了明確的方向,所以不會被社會上的種種現象所左右。人生觀確立了,接下來才會不惑。如果你連人生目標、方向都沒有確立,你要如何努力,如何達到不惑呢?可是現在有些人不到二十歲,他的人生觀就已經確立了。他立的是什麼呢?我要發大財,我要買別墅,我要買奔馳寶馬法拉利……他立的全是物質目標,完全被物欲所掌控。這就是價值觀、人生觀出了問題。他的人生觀還處于很低級的階段。這不是個別現象,幾乎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前兩年發生過一件事,一輛車把一個老人撞了,一位路過的好心人把老人扶到醫院去救治。結果老人反咬一口,說就是這個人撞的他。這個故事在網上傳開後,一時間全國上下沸沸揚揚,說:“哎呀,做好事太難了!好人難做啊!不能做好事啊!”但也有的人說:“不,要做!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越要做一個好人,越要堅定不移地做!”這個反咬一口的老人毀掉了很多人不堅定的善心,動搖了很多人的本來就不明確的人生觀。但是也成就了很多人,使很多人的善念更加堅定。同樣一種現象,可以成就一批人,也可以毀掉一批人。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事,都會遇到問題和困難,很難事事一帆風順。有的人遇到問題就處理問題,出現困難就一個一個地解決困難,想盡一切辦法開展工作。而有的人碰到問題就煩惱,就抱怨,總希望別人來幫他解決問題,或者幹脆打退堂鼓,甩手不幹。當然,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別人幫忙。但是,在沒有人幫忙的情況下,你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且只有當你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的時候,你才能找到真正願意幫你的人。如果你沒有確定或者沒有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你永遠都找不到幫你的人。
比如我的弟子離開東華寺想自己蓋寺廟。他只是動了念頭想蓋寺廟,請我幫忙。我不是不幫,而是要看他是不是真的想蓋寺廟,是不是下了決心要蓋寺廟。如果他並沒有下定決心,只是想想而已,我不會鼓勵他。實際上以他這種心態,他是找不到人幫他蓋寺廟的。結果他會怎麼說呢?——哎呀,我沒有貴人,我師父也不幫我!他不是沒有貴人,也不是師父不幫他,而是他本身沒有確定他要幹什麼。如果他確定了,決定了,外緣很快就會出現,就會具足。就拿十年前的我來說,誰問我:“你想幹什麼?”我都說:“就一件事——想盡一切辦法恢複東華寺。”我只有這一個願望,只想做這一件事。我的目標非常明確,決心非常堅定,于是因緣很快就聚攏過來。大家都知道我想要什麼,渴望什麼,也就知道怎麼幫我了。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想幹什麼,別人怎麼知道如何幫你?佛菩薩、龍天護法怎麼知道如何幫你呢?所以外緣不具足,是因爲內因沒有確定。
同樣,有很多出家人和信徒來我這裏求法。我問他:“你來向萬行求法,你看過萬行的哪些書啊?”他說;“我還沒看過你的書,只是聽別人說你是一個大師,所以來向你請教,請你教我修行。”我說:“先不忙修我的法,你先把我的書看一看,對我做一個了解,再向我求法也不遲。看書本身也是一個明理的過程,也是修行。如果你對我都不了解,要是有人說萬行教的是邪法,你可能耳根子軟就相信了。你在東華寺住一住,觀察觀察,有了自己的觀點再說。
但是很多人不接受我的這種做法,一來就要我教他修行,好像我欠他的,必須給他傳法,必須給他灌頂加持消業障。這種人好多好多。可是我又不欠你的,你憑什麼叫我給你傳法,給你灌頂消業障呢?他們都不知道哪裏來的底氣。想當初我們向一個師父請教求法的時候,都是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人家又不欠我的,願意幫我是人情;不幫我,誰也不欠誰的。爲什麼這種人大有人在呢?一是他迷失了自己;二是他不懂得怎麼做人,怎麼尊重人。他一路走來完全是憑著自己的想象東跑西撞。
世間上各行各業都有規矩。我曾經給規矩下了一個定義:規矩就是道,道就是各行各業的規矩。兩者可以互相解釋。你不願意遵守規矩,就是不遵守道。你不遵守道,就會被道擋在門外,被道淘汰。
現在很多年輕人跟父母老師說話的態度,就好像他們欠他的,該他的一樣。一個人的閱曆和智慧決定了他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與人溝通交流,交往相處。不管你采用哪種方式,前提都是謙虛、謙卑。在《易經》裏面,六十四卦中最圓滿的一卦就是謙卦。所有的卦都有凶或者有損,只有謙卦沒有凶損,是純吉、大吉。
下面把時間留給同學們提問,大家可以隨便談。
營員:我體驗了蓮花生靜功,有時候能看到前面有光,就像隔了一塊紗布一樣。不知道這是好現象還是壞現象?另外想請問如何才能深度地入境?
上師:任何現象只把它當做現象去看待,不要想它是好是壞。因爲現象只是現象,是刹那生滅的。任何現象的出現都只是我們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階段,所以我們不必去在意和執著。如果我說好,你肯定會渴望它再來;如果我說不好,你心裏可能會“咯噔”一下,産生恐懼,種下了這個因,打坐的時候就會害怕它出現。你越是害怕,下次它越會出現。一切現象都是必須經過的沿途風光,不存在好與壞。它是生滅法,有起有落。你不在意它,這個階段很快就會過去;你在意它,就會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
至于如何深度入境,這說起來很容易,但的確需要時間來訓練。而且有些人訓練了很久,這種感覺他還是捕捉不到。實際上不外乎就是放松身心,心系一念。你的心裏必須有事做,必須做一件事。如果你心裏不主動去做這件事,你的心、你的頭腦就會胡思亂想,漫無邊際地亂跑。因爲心是不可能停止的。這個心指的是妄心,或者說頭腦。一個大活人,他的妄心是不可能停止的,他的思維也是不可能停止的。所以古人早就想了辦法,給它找一件事做,把它纏在這件事上,它就不會再胡思亂想了。當你用一個法心系一念,就不會再心生百念千念萬念了。如果你能做到長期心系一念,久而久之,你的心就會慢慢地靜下來。最後你把這一念也丟掉,不住在上面,讓心無所住,這時候才是真正的入大定。只要有所住都是小定,或者說是不究竟的定。修行的最高境界是無住。但要達到無住需要一個過程,剛開始得有所住。
我們做任何事,首先都要在理上先明白。如果理上不明,你就分不清是對是錯,不知道該如何去做,你能達到一種什麼狀態,是繼續下去還是停止。所以萬事以見地爲首,先掌握理論。
實際上煉心的方法不僅僅局限于盤腿打坐,更好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人和事來煉這顆心。事由人生,沒有人就沒有事。所以與其說借事煉心,不如說借人煉心。可是很多修行人不喜歡和人打交道,喜歡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子裏,覺得這樣很清淨。但這樣的清淨起不了用啊!一旦出門跟人打交道,他就煩了,清淨心瞬間無影無蹤,定力全失。所以不能起用的定不算定。生而爲人,你是不可能不做事不見人的。你修行的目的是爲了自利,而後利他。所謂的利他,不外乎就是度衆生,就要跟衆生打交道。
營員:師父,我想請問,我們做人要注重孝道,但是我看過一些關于佛教的故事,有的和尚出了家,把自己的親人、眷屬都抛棄了。即便父母懇求他留下來,他也是不管不顧。我不太明白,這是不是逃避責任?
師:你說逃避責任,我不否認,佛門裏面這種出家人確實很多。我們先不談論別人,既然我們看到了這種現象,就絕對不能讓這種現象發生在自己身上。雖然我出了家,但每年都回家看望父母。我們東華寺的常住每年也都有一個月的假期,可以回家看望父母。
營員:如何改變自己不好的習氣?
上師:既然你發現自己有不好的習氣,爲什麼改變不了?不是找不到方法,我相信你有方法,而是你的意志力不夠。你已經意識到這個壞習氣會影響你的品質和形象,甚至阻礙你的成長,障礙你的發展,你就必須下決心去改變。如果你不改變,這一生你都會被這個習氣卡住,甚至來生來世還會在這上面摔跟鬥。爲什麼你會有這個惡習呢?很可能就是因爲你前世在這上面沒有突破,所以這一世被卡在這裏不能前進,不能超越。前世我們且不論,這一世你意識到了,就要想辦法去改變它。比如樹立一個崇高的目標,一旦有了…
《青年人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