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上次的主題是人生觀。說到最後不外乎就是爲人和處事。一個人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明確的人生定位後,應該如何去行呢?

  一個出家人處事不到位是可以理解的,但做人不到位是不能接受的。比如很多出家人不會處事,最後不外乎說:我在寺廟裏呆久了,不了解社會,所以不會處事。但是不會做人,誰都不能理解。因爲出家人是人天師表,是教信徒如何爲人、如何處事的。爲什麼很多世間人相信出家人爲人處事的觀點和方法是正確的呢?

  出家人在世人眼裏是人天師表,就像國外的牧師一樣。從古至今,很多得道高僧都表現出了人天師表的風範和氣質。所以當在家人出現生理上的疾病或心理上的問題時,都會想到找個出家人傾述,尋求解決的方法。他們相信出家人能爲他們解除煩憂,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其次,找出家人傾訴相對而言有種安全感,因爲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但是現在透視佛門中的種種現象,在家人對出家人的期望值已降低了許多。

  自古出家人是人天師表,是在家人的表率,擁有智慧和正確的人生觀。可是現在好多出家人都是迷迷糊糊的,連人生觀都沒有。如果出家人確定了自己的人生觀,就會知道如何取舍,就能清楚地給自己定位,並用合理的方法和途徑去實踐自己的人生觀,實現心中的願望。

  很多信徒請出家人爲他們指點迷津,而出家人多是讓他們拜佛、誦經,叫他們看破、放下。這樣的回答等于沒有回答,並不是圓滿究竟的答案。一個人之所以迷茫,就是因爲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沒有確立明確的人生目標,一旦確立,經過多年的努力,願望怎麼可能不實現呢?有些人剛出家時雄心萬丈,要成佛,要爲道爲法捐軀。到了僧團後,叁、五年下來,道心就漸漸退失了。爲什麼出家叁五年後道心會退失呢?

  我們的人生觀、人生取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變得清晰明了,會逐漸改變並逐步完善。人在不同的環境裏成長,在不同的領域裏發展,會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思想觀念。所以成年後的人生觀與青少年時期相比,會有很大的不同與改變。佛教講一切都是無常的,當初的想法是對的,今天的觀點也是對的,明天的觀點還是對的。昨天他對你真心是對的,今天他對你不好也有他的道理。你不能因爲今天他對你不好而否定他昨天對你的好。如果你有這樣的無常觀,那麼昨天是朋友,今天不是朋友,你也就能接受了。但是現實生活中,更多的人會因爲今天不是朋友,而把昨天是朋友的事實否定了。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有透徹的人生觀,是否悟透了人生,世間萬事萬物皆無常,更何況我們的念頭,更是無常。

  有時我們今天決定了一件事,睡了一個晚上,思想突然産生變化,便否定了昨天的方案。如果你是個務實的人,就會堅決改變昨天的方案,大膽地對朋友道歉:“我昨晚和家人商量後又考慮了一晚上,覺得我們的協議有很多地方考慮不到位,希望能重新簽訂協議,請你原諒。”而務虛的人明知道昨天簽的協議不完善,有漏洞,還是將錯就錯,不敢向別人承認自己錯了,他會打腫臉充胖子。

  這種情況在我們中國人身上體現得尤爲明顯,因爲中國人特別注重體面、臉面和情面,這“叁碗面”害死人。有時候成功是因爲這“叁碗面”,失敗也是因爲這“叁碗面”。但一個人真正成熟的人、一個悟道的人會超越這“叁碗面”,今天發現了昨天的錯誤,他會敢于承認,有勇氣去糾正和面對,不會回避,在需要拒絕需要說不的時候,他會毅然拒絕,敢于說不。只有不成熟的人才會礙于情面,覺得不好意思開口拒絕,不敢說不。這種人把面子看得太重,也就是我執太重,太把自己當個東西了。

  實際上一個人是好是壞,有沒價值,不是自己給自己定位,而是由他人、後人給自己定位。所以我要告訴東華寺的出家人,你是不是大師,有沒有開悟,有沒有修爲和能力,不是你自己說了算,是社會上的人、後人給你定位。那麼,他們根據什麼來給你定位呢?

  TZ:爲人處世、對社會的貢獻。

  師:對了,就是看你的爲人處事和對社會的貢獻,也就是你的業績。一個人的價值和能力必須有一個載體、一個舞臺才能展現和發揮。就像一個出色的演員需要一個好的舞臺展示自己一樣。

  有錢,按有有錢人的爲人處事方法,沒錢,按沒錢人的爲人處事方法,不能因爲沒錢就不做事了。有一種人做事就直接做事,在做成一兩單生意賺了錢之後,再租寫字樓,買辦公設備,招聘員工。有一種人是先租好寫字樓,招好員工,配好設備,才開始跑業務做生意。結果半年下來一單業務也沒做成,一年後公司開不下去了,今天辭掉一個員工,明天辭掉一個;最後連寫字樓也租不下去了,只好把自己也辭了,變成一個皮包公司,把公司的手續證件放在皮包裏去跑業務;再堅持一兩年,連審計的錢也沒有了,只好關門大吉。

  這兩種做事風格的人在生活中很普遍,很有代表性。將來你們出去創業會采用哪種方式呢?那就看你是屬于哪種類型的人。有迎著困難上的人,也有面對困難就逃避的人。面對困難就逃避在社會上很正常,但發生在我們和尚身上就不正常了。和尚有這樣的心態就不是好和尚,因爲沒有按和尚的標准來規範自己,沒有按和尚的人生觀來要求自己,還在按世間人的觀念爲人處事。和尚是人天師表,世間的楷模,要用佛的理念來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如果以世間人的人生觀作爲行事標准,就不是和尚了。

  萬行是東華寺的接待員,真正的小和尚,誰來了我都像孫子一樣高高興興地跑去迎接。結果你會說什麼:這個萬行哪有一點大師的派頭,來個人就客客氣氣地接待,陪吃飯,陪喝茶,這個大師也當得太失敗了!怎麼那麼看不開,放不下呢?有些信徒問我:“你每天都要接待信徒,那麼忙,煩不煩呀?”“其他和尚中午都休息了,你也沒得休息,有些人叁更半夜來了,你要把他們安排好了才休息,長期這樣,你身體受得了嗎?”萬行是這麼回答的:大師不做這些事還能做什麼事?做這些事才是大師。他們不做是因爲他們不是大師。有的人聽了很驚訝,有的人很佩服,有的人很理解。現在誰問我,我都這樣回答。每天陪信徒泡茶、聊天,碰到緣分好的還能幫他們答疑解惑指點迷津,我感到很幸福。每個月都接待好幾千人。

  實際上我也曾經憤怒過,厭倦過,抱怨過,掙紮過,逃避過,但很快就突破了。剛開始接待的人,幾天腦子裏都揮之不去。現在無論接待多少人,轉身就放下了。過段時間再見面時,我會回憶起你曾經來過。過後如果沒人提起你,我腦袋裏就不會再浮現。現在是日見百人,心無一人。過去是日見多少人,晚上就會浮現多少人。後來我想:這不是很好的修煉方法嗎?出家人不是講“無事于心,無心于事,用之則有,舍之則無”嗎。

  可是很多出家人碰到這種狀況,都是煩惱、抱怨、躲避。實際上遇到這種狀況,你能不煩惱,不抱怨,不躲避,堅持去面對,你就成就了。世間人與你素不相識,沒有從你身上受益,憑什麼稱你爲師父並把最隱私的事情告訴你呢?他們爲什麼會千裏萬裏奔著我們而來?多數人都不是爲修行而來,他們對你的學術有多高,禅定功夫有多深並無興趣,他們不需要這些,他們覺得這些東西太深了。多數人是帶著生活中難以解答的問題和困惑而來,因爲他們信任我們,認可我們,相信從我們身上能得到圓滿的答複和指點。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處事,如何處理那些關系,怎麼爲他們答疑解惑,指點迷津呢?作爲師父,無論他們問生活中的什麼問題,你都必須給予正確的回答,教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對待和處理事情,比如,如何做子女,如何做父母,身爲媳婦怎麼與公公婆婆融洽相處,作爲公公婆婆怎麼處理好與媳婦的關系……這些角色的道理你都必須懂。在家人可以迷失方向,出家人任何時候都不能迷失方向,不僅不能迷失,還要幫助來到你面前的在家人找到方向,讓他們糊塗地來,清醒地去,滿載而歸。

  今天我在微博上寫了一句話:我是人,但我有佛的品質;我是佛,但我還有人情味。我想問問大家:成佛之後會在哪裏?佛在天上有沒有價值?

  答:成佛之後是和衆生在一起。佛的價值是建立在度衆生的基礎上,在天上體現不出佛的價值。

  師:常聽人說某某人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很有身價,那是因爲他爲這個社會做了很多貢獻,大家敬重他。所以佛法把娑婆世界,把人世間稱爲器世間。什麼叫器世間?我曾經給你們解釋過。

  PX:因爲他是真實的,實實在在的。

  師:這是個物質世界。這個社會是以你作的物質貢獻來衡量你的價值。即便你作的是精神上的貢獻,它也是按物質的標准來衡量你。古人以立功、立德、立言來衡量你的價值,我問問大家你們想立什麼?想留下什麼給後人?

  HY:立言

  師:這是你的人生取向。要立言就要好好讀書,否則沒有思想,沒有感受,怎麼立言呢?就像我剛開始寫微博時是覺得好奇好玩,後來覺得煩了,偶爾沒寫,信徒就會盯著你問:今天爲什麼沒寫?寫晚了他們也會催。這期間我也經曆了思想和心態的轉變:從剛開始的好玩,到後來不想寫,再到後來很輕松地寫,每天清晨都利用點滴時間寫一兩句內心的感受和感悟。有時候我們做好事沒人會注意,一旦做錯寫錯就會有很多人來攻擊你。所以中國有句古話: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實際上整個人類都是如此。所以做任何事都要謹慎,叁思而後行,寫每一個字都要再叁斟酌。

  仔細想想,這些批評你、攻擊你的人都是菩薩,是你的增上緣,是他們成就了你。如果沒這些人,你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嗎?

  在人的一生當中,無論做什麼事,剛開始都是好奇,到最後往往變成無奈。當發現自己拖不動時,有的人就抱怨、逃避了,有的人會轉變觀念迎難而上。由于你面對了,突破了,你就超越了,提升了,原來的困難對你而言變成…

《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