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是法門之母▪P2

  ..續本文上一頁果你打坐有半年以上,就念“叁字明”。如果你有叁年以上的盤腿功夫,就可以念一個字。但是,現在還不敢告訴你們。大家還是把心靜下來念“叁字明”。

  意念不只是守在眉間,還要透過眉間的這個“視頻”往前看,同時在心靈的畫面上,把自己的頭部觀想成一朵蓮花苞打開。什麼叫觀想?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形象思維。爲什麼傳統的禅宗沒有觀想,從不講這些?其實禅宗也有觀想,只是能進入禅堂的人修行都很高,這些基礎都不講。現在的人一學佛都可以進禅堂,進了禅堂怎麼用功卻不知道。所以在禅堂裏坐久了,個個都彎腰駝背,面黃肌瘦,頭幹癟癟的,臉上沒有一點光澤。爲什麼頭是癟的呢?因爲能量上不來,就像花苞缺水變得幹癟一樣。如果腦袋鼓鼓大大的,像皮球、西瓜一樣,脹得要爆炸,那就是能量升上來了。花苞爲什麼會開放?因爲下面的能量持續不斷地往上輸送,當脹到一定程度時,一下就綻開了。

  爲什麼要觀想呢?因爲你沒有禅定基礎,看不住自己的念頭。我們的頭腦胡思亂想了幾十年,你不給它事做,它就天馬行空。所以老祖宗創立了種種有爲法,讓我們借助外援的力量達到專注。比如在前面燃一支香、一支蠟燭,或放一顆水晶,眼睛若有若無地看著它。當眼睛看累時,就透過眉間用意念看著它。通過這種外援的力量把散亂心收回來,集中到一個點上。這是一種很粗糙的方法,但很有效。

  當你“止”在了水晶或蠟燭上,就把它收回來止在身體的某個穴位上。當這個也達到了,就止在自己的念頭上,看念頭是怎麼來的,又到哪裏去。所以,對于沒有禅定基礎的人來說,第一步是看水晶或蠟燭;第二步是看身體的某個穴位;第叁步是看自己的念頭;第四步才達到禅宗的核心——靈明的覺知與空性, 與萬物同一體,心住在空性上,住于虛空法界之中。這個過程是由外到內,由粗到細,由看得見到看不見。

  如果前叁步做到了,力量自然就轉過來,在心靈上達到空性的狀態、靈明覺知的狀態,也就是萬物同一體的狀態。如果你能做到第四步,前叁步輕而易舉就能做到;如果前面叁步做不到,第四步肯定也做不到。如果你有禅定基礎,就不需要借助外援達到“止”,可以直達第叁步或第四步。

  靈明覺知的狀態很難解釋,只能通過比喻,這時候你的身心如同一面鏡子,無論外面出現什麼,都清清楚楚地顯現在你心靈的鏡面上,是綠色就顯現綠色,是黑色就顯現黑色,是什麼樣子就顯現什麼樣子,不會變形走樣,沒有任何是非、善惡、對錯的概念,這時候就變成了平等觀。當沒有外界這些形形色色的東西出現時,它又是什麼狀態呢?是一種空性的狀態。何爲空性?就是個體消失,融入到整體,與法界融爲一體的狀態。你看到有個人坐在這裏,但他的心已經消散,彌漫,和整個宇宙融爲一體了。所謂的“法界爲身,法界藏身”,法界有多大,他的身體(法身)就彌漫擴散到多大的範圍,萬事萬物都在他的法身裏面,都在他的心靈裏面。當個體融入整體後,他怎麼起用呢?你一喊萬行,他馬上就能起用,即:一用就有,不用即無。

  對治妄心、散亂心,就是采用前叁步,集中力量觀一朵花、一支香或一支蠟燭,把意念止在上面。如果不習慣觀外在的東西,就觀身體的某個部位。我傳給大家的方法是直接觀眉間的慧眼,觀頭頂蓮花。但這仍是有爲法,仍不究竟,最終還是要放棄,歸于心態,看自己的起心動念。

  問:觀想的時候,意念集中在眉心,還要觀想頭部像蓮花一樣開放,這兩個很難同時兼顧啊?

  師:意念不是集中在眉心,而是透過眉心往前看。而且不能只看前面,不顧觀想頭部蓮花,兩個必須同時兼顧。就像開車一樣,踩油門、挂檔、聽音樂、看紅綠燈可以同時進行,因爲我們的心可以一心多用。爲什麼我們現在不能一心多用呢?因爲我們不熟練,當熟練後,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剛開始可能掌握不了,但只要反複練習,養成習慣,自然就能做到。如果剛開始就養成只看前面,不觀上面的習慣,以後想同時兼顧是很難的。要相信我們的心有多用的功能。我們的心能散亂,就表明我們有一心多用的功能。心越散亂的人,一旦轉過來,一心多用的功能就越強。如果心不夠散,一心多用的功能也很弱。一個呆子是沒有散亂心的,既然沒有散亂心,也就沒有一心多用的功能。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眼睛在看的同時,嘴巴在講,耳朵在聽,大腦在想,正常人都有這個功能。

  當我們身體徹底放松時,內在的力量自然會蘇醒、升騰。如果我們的姿勢很正確,它自然會進入軌道。HH打坐的時候,身體已經歪了,就像火箭發射的架子歪了一樣。如果你的姿勢正確,只要一打火,它就進入先天的中樞,也就是我們的中脈,順著中脈就上來了。爲什麼要兼顧觀想蓮花呢?爲什麼把意念放在眉間的同時,還要往前看?就是爲了開通任督二脈,爲開頂打基礎。意念守在上面,力量很容易就往上走。後面的力量升上來後,必須從前面往下降。實際上當你深入禅定,會發現身心上下是一體的。

  小孩在一歲以前,呼吸的時候,頭頂的囟門會忽閃忽閃地跳動,這個地方就是我們靈體和宇宙往來的通道。小孩子不會說話時,氣是往上走的。一開始說話,氣就從嘴巴走,頭頂的囟門就自動關了。爲什麼小孩子哭那麼久都不會渴,不會痛呢?因爲小孩子是沒有心的,他是純陽之體,哭是真氣宣泄,通過哭可以達到陰陽平衡。所以小孩子哭,不要去管他,那是身體陰陽平衡的需要。如果不哭,身體肯定有病。越愛哭的小孩,身體越好。

  所以,當我們修到某個階段頭會脹得很痛,這是正常的。這時候不要以爲是走火入魔了,因爲這時候你想走火,就真的會走火。沒到這個時候,即便你想走火,身體裏面沒有火,你也走不了火。

  問:爲什麼我意守眉間的時候,感覺眉間是空的,而且有脹、麻之感?

  師:實際上它不是空的,那是因爲你的生命力比較旺盛,才會感到這裏酸麻脹痛,感到有一種空。實際上是你內在的力量生起以後,把裏面的空間擴展開了,所以你才覺得裏面是空的。實際上空是一種力量,空的力量比有的力量更大。你只要有這樣的念頭,若有若無地往外看,這種情況會越來越明顯。

  問:需不需要用毯子把自己包起來?

  師:不需要,這是一種概念性的錯誤,不用管它,只要想著把蓮花苞打開就行了。你的這種狀況更容易把意念集中在眉間,我們佛教所說的“有眼無珠”“一目了然”,指的都是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人體智慧的總開關,任脈的力量從後背升上來,必須經過它。當任脈的力量下來,和督脈的力量交合以後,就要開頂,從這個地方出去。

  問:“嗡、嘎、吽”叁個字有什麼涵義?念的時候應該怎麼觀想?

  師:“嗡”是破,有蕩平一切,把磁場清理幹淨的意思。然後,當你吸氣念“嘎”的時候,就觀想把好的東西吸進來充實你的力量,或者重新建立一個清靜的磁場。念“吽”的時候,就想著把好的力量布施給法界衆生。如果你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感覺那裏的磁場不幹淨或陰氣很重,也可以念叁字明,把嗡嘎吽轉化爲破立施,用同樣的方式清理磁場。

  我們的呼吸就是隱態破立施的“道”,它本身就涵蓋這個道理。所以剛始調整呼吸的時候,在意念上就應該有這種想法。但是,這種想法不需要太多太強烈,否則會影響下一步的觀想。剛開始調整呼吸調和意念時可以這麼想,當念完二十分鍾咒語,呼吸和意念調整好了就不需要再這樣觀想了,這時候就靜靜地把意念放在眉間往外看,然後觀想蓮花打開。你能把意念止在眉間,你就能把周圍的力量吸引過來,你身體的力量就會充足。身體的力量一旦充足,首先眉間就會脹、酸、麻,這說明你裏面的力量蘇醒了。緊接著眼睛會脹,眼前會出現電光,耳朵裏面有鍾鼓的聲音……這些都是正常的,說明你身體的氣血在運轉,在流動。這些都不是外來的力量,而是你體內氣血變化所産生的光和音。

  因爲我們體內的氣血是通過腳底的湧泉穴産生的。爲什麼叫湧泉穴呢?它湧什麼呢?就是我們的精氣神。當我們雙盤或單盤後,腳底板就會産生一股暖流,流向小腿、大腿,再運轉到後脊背。如果坐了一個小時,你的手腳還沒有暖,說明你的氣血不足,腎陽很虛,你就更應該加強念叁字明,鼓動丹田裏的氣,就像拉風箱一樣,要拉到底,推到底,你的氣才會大。你推拉得再快,如果沒有推到底,産生的風也是很小的。實際上會拉風箱的人都是拉得很慢,推得很慢,産生的風才大。呼吸的道理也是這樣。調呼吸決定了你身體的能量能否喚醒。而意念的部位決定了你的能量蘇醒後會到哪裏去,也決定了你靈體出去的方向、速度和高度。

  前面的這些有爲法必須非常熟練。如果這些你都做不到,你是很難把自己觀空,與法界融爲一體的。空的前提是必須止在一個點上,能止才談得上觀。觀就是讓個體彌漫、擴散、融化、消失在整體中,達到不生不滅,開智慧。所以“止”是“觀”的前提,是“觀”的基礎。觀,可以一步到位;止,可以分叁、四步。當然,如果你是大根器,師父讓你不要想,你馬上就可以停止胡思亂想,看清自己的起心動念;師父要你觀想自己這個個體消失,你眼睛一閉,個體馬上就消失,和宇宙融爲一體。也許你們偶爾可以做到這樣,但不能百發百中,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中。因爲前面的有爲法你做得不夠,基礎不紮實。如果基礎很紮實,只要腿一盤,腰杆子一挺,脖子一伸,眼睛一閉,身體就消失、融化了。

  觀想蓮花要專心專注,觀想熟練後要學會放掉,讓心住于空性之中。如果你把腿一盤,眼睛一閉,腰杆子一挺,你的身體不能瞬間消失,想得神通開智慧,那是千難萬難。現在我們多數人往這裏一坐,身體僵硬得像死屍一樣。前二十分鍾坐得很舒服,都在打妄想,心都跑到九霄雲外去了。半小時後腿開始痛,心又跑到腿上了。剛開始要把心收回來,當…

《止觀是法門之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品第一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