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是法门之母▪P2

  ..续本文上一页果你打坐有半年以上,就念“三字明”。如果你有三年以上的盘腿功夫,就可以念一个字。但是,现在还不敢告诉你们。大家还是把心静下来念“三字明”。

  意念不只是守在眉间,还要透过眉间的这个“视频”往前看,同时在心灵的画面上,把自己的头部观想成一朵莲花苞打开。什么叫观想?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形象思维。为什么传统的禅宗没有观想,从不讲这些?其实禅宗也有观想,只是能进入禅堂的人修行都很高,这些基础都不讲。现在的人一学佛都可以进禅堂,进了禅堂怎么用功却不知道。所以在禅堂里坐久了,个个都弯腰驼背,面黄肌瘦,头干瘪瘪的,脸上没有一点光泽。为什么头是瘪的呢?因为能量上不来,就像花苞缺水变得干瘪一样。如果脑袋鼓鼓大大的,像皮球、西瓜一样,胀得要爆炸,那就是能量升上来了。花苞为什么会开放?因为下面的能量持续不断地往上输送,当胀到一定程度时,一下就绽开了。

  为什么要观想呢?因为你没有禅定基础,看不住自己的念头。我们的头脑胡思乱想了几十年,你不给它事做,它就天马行空。所以老祖宗创立了种种有为法,让我们借助外援的力量达到专注。比如在前面燃一支香、一支蜡烛,或放一颗水晶,眼睛若有若无地看着它。当眼睛看累时,就透过眉间用意念看着它。通过这种外援的力量把散乱心收回来,集中到一个点上。这是一种很粗糙的方法,但很有效。

  当你“止”在了水晶或蜡烛上,就把它收回来止在身体的某个穴位上。当这个也达到了,就止在自己的念头上,看念头是怎么来的,又到哪里去。所以,对于没有禅定基础的人来说,第一步是看水晶或蜡烛;第二步是看身体的某个穴位;第三步是看自己的念头;第四步才达到禅宗的核心——灵明的觉知与空性, 与万物同一体,心住在空性上,住于虚空法界之中。这个过程是由外到内,由粗到细,由看得见到看不见。

  如果前三步做到了,力量自然就转过来,在心灵上达到空性的状态、灵明觉知的状态,也就是万物同一体的状态。如果你能做到第四步,前三步轻而易举就能做到;如果前面三步做不到,第四步肯定也做不到。如果你有禅定基础,就不需要借助外援达到“止”,可以直达第三步或第四步。

  灵明觉知的状态很难解释,只能通过比喻,这时候你的身心如同一面镜子,无论外面出现什么,都清清楚楚地显现在你心灵的镜面上,是绿色就显现绿色,是黑色就显现黑色,是什么样子就显现什么样子,不会变形走样,没有任何是非、善恶、对错的概念,这时候就变成了平等观。当没有外界这些形形色色的东西出现时,它又是什么状态呢?是一种空性的状态。何为空性?就是个体消失,融入到整体,与法界融为一体的状态。你看到有个人坐在这里,但他的心已经消散,弥漫,和整个宇宙融为一体了。所谓的“法界为身,法界藏身”,法界有多大,他的身体(法身)就弥漫扩散到多大的范围,万事万物都在他的法身里面,都在他的心灵里面。当个体融入整体后,他怎么起用呢?你一喊万行,他马上就能起用,即:一用就有,不用即无。

  对治妄心、散乱心,就是采用前三步,集中力量观一朵花、一支香或一支蜡烛,把意念止在上面。如果不习惯观外在的东西,就观身体的某个部位。我传给大家的方法是直接观眉间的慧眼,观头顶莲花。但这仍是有为法,仍不究竟,最终还是要放弃,归于心态,看自己的起心动念。

  问:观想的时候,意念集中在眉心,还要观想头部像莲花一样开放,这两个很难同时兼顾啊?

  师:意念不是集中在眉心,而是透过眉心往前看。而且不能只看前面,不顾观想头部莲花,两个必须同时兼顾。就像开车一样,踩油门、挂档、听音乐、看红绿灯可以同时进行,因为我们的心可以一心多用。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一心多用呢?因为我们不熟练,当熟练后,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刚开始可能掌握不了,但只要反复练习,养成习惯,自然就能做到。如果刚开始就养成只看前面,不观上面的习惯,以后想同时兼顾是很难的。要相信我们的心有多用的功能。我们的心能散乱,就表明我们有一心多用的功能。心越散乱的人,一旦转过来,一心多用的功能就越强。如果心不够散,一心多用的功能也很弱。一个呆子是没有散乱心的,既然没有散乱心,也就没有一心多用的功能。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眼睛在看的同时,嘴巴在讲,耳朵在听,大脑在想,正常人都有这个功能。

  当我们身体彻底放松时,内在的力量自然会苏醒、升腾。如果我们的姿势很正确,它自然会进入轨道。HH打坐的时候,身体已经歪了,就像火箭发射的架子歪了一样。如果你的姿势正确,只要一打火,它就进入先天的中枢,也就是我们的中脉,顺着中脉就上来了。为什么要兼顾观想莲花呢?为什么把意念放在眉间的同时,还要往前看?就是为了开通任督二脉,为开顶打基础。意念守在上面,力量很容易就往上走。后面的力量升上来后,必须从前面往下降。实际上当你深入禅定,会发现身心上下是一体的。

  小孩在一岁以前,呼吸的时候,头顶的囟门会忽闪忽闪地跳动,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灵体和宇宙往来的通道。小孩子不会说话时,气是往上走的。一开始说话,气就从嘴巴走,头顶的囟门就自动关了。为什么小孩子哭那么久都不会渴,不会痛呢?因为小孩子是没有心的,他是纯阳之体,哭是真气宣泄,通过哭可以达到阴阳平衡。所以小孩子哭,不要去管他,那是身体阴阳平衡的需要。如果不哭,身体肯定有病。越爱哭的小孩,身体越好。

  所以,当我们修到某个阶段头会胀得很痛,这是正常的。这时候不要以为是走火入魔了,因为这时候你想走火,就真的会走火。没到这个时候,即便你想走火,身体里面没有火,你也走不了火。

  问:为什么我意守眉间的时候,感觉眉间是空的,而且有胀、麻之感?

  师:实际上它不是空的,那是因为你的生命力比较旺盛,才会感到这里酸麻胀痛,感到有一种空。实际上是你内在的力量生起以后,把里面的空间扩展开了,所以你才觉得里面是空的。实际上空是一种力量,空的力量比有的力量更大。你只要有这样的念头,若有若无地往外看,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明显。

  问:需不需要用毯子把自己包起来?

  师:不需要,这是一种概念性的错误,不用管它,只要想着把莲花苞打开就行了。你的这种状况更容易把意念集中在眉间,我们佛教所说的“有眼无珠”“一目了然”,指的都是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人体智慧的总开关,任脉的力量从后背升上来,必须经过它。当任脉的力量下来,和督脉的力量交合以后,就要开顶,从这个地方出去。

  问:“嗡、嘎、吽”三个字有什么涵义?念的时候应该怎么观想?

  师:“嗡”是破,有荡平一切,把磁场清理干净的意思。然后,当你吸气念“嘎”的时候,就观想把好的东西吸进来充实你的力量,或者重新建立一个清静的磁场。念“吽”的时候,就想着把好的力量布施给法界众生。如果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感觉那里的磁场不干净或阴气很重,也可以念三字明,把嗡嘎吽转化为破立施,用同样的方式清理磁场。

  我们的呼吸就是隐态破立施的“道”,它本身就涵盖这个道理。所以刚始调整呼吸的时候,在意念上就应该有这种想法。但是,这种想法不需要太多太强烈,否则会影响下一步的观想。刚开始调整呼吸调和意念时可以这么想,当念完二十分钟咒语,呼吸和意念调整好了就不需要再这样观想了,这时候就静静地把意念放在眉间往外看,然后观想莲花打开。你能把意念止在眉间,你就能把周围的力量吸引过来,你身体的力量就会充足。身体的力量一旦充足,首先眉间就会胀、酸、麻,这说明你里面的力量苏醒了。紧接着眼睛会胀,眼前会出现电光,耳朵里面有钟鼓的声音……这些都是正常的,说明你身体的气血在运转,在流动。这些都不是外来的力量,而是你体内气血变化所产生的光和音。

  因为我们体内的气血是通过脚底的涌泉穴产生的。为什么叫涌泉穴呢?它涌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精气神。当我们双盘或单盘后,脚底板就会产生一股暖流,流向小腿、大腿,再运转到后脊背。如果坐了一个小时,你的手脚还没有暖,说明你的气血不足,肾阳很虚,你就更应该加强念三字明,鼓动丹田里的气,就像拉风箱一样,要拉到底,推到底,你的气才会大。你推拉得再快,如果没有推到底,产生的风也是很小的。实际上会拉风箱的人都是拉得很慢,推得很慢,产生的风才大。呼吸的道理也是这样。调呼吸决定了你身体的能量能否唤醒。而意念的部位决定了你的能量苏醒后会到哪里去,也决定了你灵体出去的方向、速度和高度。

  前面的这些有为法必须非常熟练。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你是很难把自己观空,与法界融为一体的。空的前提是必须止在一个点上,能止才谈得上观。观就是让个体弥漫、扩散、融化、消失在整体中,达到不生不灭,开智慧。所以“止”是“观”的前提,是“观”的基础。观,可以一步到位;止,可以分三、四步。当然,如果你是大根器,师父让你不要想,你马上就可以停止胡思乱想,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师父要你观想自己这个个体消失,你眼睛一闭,个体马上就消失,和宇宙融为一体。也许你们偶尔可以做到这样,但不能百发百中,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因为前面的有为法你做得不够,基础不扎实。如果基础很扎实,只要腿一盘,腰杆子一挺,脖子一伸,眼睛一闭,身体就消失、融化了。

  观想莲花要专心专注,观想熟练后要学会放掉,让心住于空性之中。如果你把腿一盘,眼睛一闭,腰杆子一挺,你的身体不能瞬间消失,想得神通开智慧,那是千难万难。现在我们多数人往这里一坐,身体僵硬得像死尸一样。前二十分钟坐得很舒服,都在打妄想,心都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半小时后腿开始痛,心又跑到腿上了。刚开始要把心收回来,当…

《止观是法门之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品第一位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