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放在下丹田。什麼叫丹?什麼叫田?丹可不是硬邦邦的實物,而是一團發光發亮的東西。産生萬物的地方叫田。丹田就是産生光亮的地方。光亮産生後,你不把它往頭上送,它就會從下面漏掉。你把它送到頭上,眼前就會放光。年輕人的能量本來就很足,就看你怎麼把它提升上來,提升上來後馬上就可以用了。
問:師父,氣沈丹田和意守丹田應該不是一回事吧?
師:它們是一個道理,意識都放在下丹田。你的意念放在眉間,能量就上到眉間。你要是不相信,可以把意念放在你的一根手指頭上,十分鍾後你會感覺到這根指頭發脹。你的意識放在哪裏,你的氣血就往哪裏走。
問:如果因爲寒濕引起腸胃不好,把意念放在腸胃上,是不是能把腸胃裏的寒氣驅走?
師:你要是懂得運轉,就可以用意念把它轉走;要是不懂運轉,就驅除不了,甚至還可能把其它寒氣聚集過來。
問:如果我加上觀想呢?
師:理論上是這樣,但要會用這個功夫才行。理論和功夫還有一段距離,懂理論的人未必會運用理論。就像學開車一樣,我五分鍾就可以教會你怎麼開。但你不可能馬上就會開,你需要反複練習才會開。功夫上的“理”你會了,功夫上的“用”你未必會。要想掌握功夫,首先需要有見地。有了見地,你一次不會用功,十次肯定會,嘗試多了自然就會了。
問:師父,您不是告訴過我們意念始終觀想頭頂蓮花,吸氣的時候氣沈丹田嗎?那就說明觀想蓮花、念咒和氣沈丹田還是有區別的?
師:實際上這套功是同時兼顧的,吸氣的時候氣沈丹田,同時在念咒和觀想,意念始終停留在眉間,這幾個動作是同時的,不可能觀想了上面,就顧不了下面。當然,這需要長期訓練,
它和開車的道理一樣。開車時,你手把方向盤,看著前方的紅綠燈和路況,腳踩油門又兼顧離合,聽著音樂,和旁邊的人說話,還可以思考問題。無論你一心幾用都不妨礙,因爲你的身心已經協調了。但是一個剛學開車的人,給了油門就忘了踩離合,看著紅綠燈就忘了看儀表盤,他無法達到一心多用。實際上一心多用的功能人人都有。高境界的人可以六根互用,耳朵可以識字,聞味道,眼睛可以聽聲音……六根不過是六個不同的窗口,真正發揮作用的是裏面的“她”,“她”可以用不同的窗口對外交流。
問:師父,一天能不能念一千次六字明?
師:不需要念那麼多。
問:那您的《善用其心》裏面是這麼寫的,是不是寫錯了?
師:我那是打比方,實際上不需要念那麼多,打比方跟實際是不一樣的。比如我說一天打坐十個小時,同時念叁字明,你的力量很快就恢複了。如果你抓住我這句話不放,那就是錯的。就像我的一位同學,他去學藏傳佛教,搞了個喇嘛的名字後,出了一本小冊子來反對我,結果他也出名了。他把我的東西抛前舍後,抓住其中一點死死不放,這樣斷章取義肯定是錯的。況且,很多時候一個觀點針對你講是對的,針對他講可能就是錯的;在這個環境裏講是對的,到另一個環境裏講可能就是錯的。想在文章裏找錯誤很容易。這也告誡了我做什麼都要嚴謹,要謹慎。
問:師父,我學到現在,好像完全找不到那種狀態的感覺?
師:這很正常。在修行途中,有時候你會覺得沒有一點希望,灰心喪氣地想放棄;有時候又會覺得自己已經開悟了。這些都是情緒,也是功態的反應,都是沿途風光。
問:這個過程會伴隨我們多久呢?
師:只要沒有開悟就會一直出現,直到你開悟。真正開悟得道了,你永遠是自知的。有些人所謂的自信並不自知。沒有自知的自信是自狂,既然自狂,有時候就會非常自卑。你手裏拿著一萬塊,誰說你沒錢,你都不會在乎,你心中有數,很踏實;誰說你有多少多少錢,你心裏也很清楚。無論別人說的對與錯,你都會笑一笑,不會跟他爭辯你手裏究竟有沒有錢,有多少錢。有時我們很狂,認爲自己開悟了,把祖師都不放在眼裏,那正說明我們還在途中;有時我們又非常自卑,見了誰都願意給他磕頭。這些都是正常的。而且對一個渴望用功的人來說,這種情緒和心態的反複無常會更明顯。在沒有成就以前,我們很難持之以恒地保持平靜的心態,情緒和心態往往是波動、起伏不定的。
這一年很快就要過去了,計劃的好多事都沒有完成。至于蓋什麼養正堂、執事樓、兜率天,這些都不是我真正渴望和想要的東西。這些鋼筋水泥,一年一個項目很容易,明年羅漢堂建好後,將是江南的第叁大名樓。第一名樓是黃鶴樓,第二是滕王閣,第叁將是我們的羅漢堂。江南的第叁大名樓,只要一年半時間就可以建成。可是我們自身的建設,沒有十年二十年叁十年是建不起來的,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建不起來。一座廟,建這麼多東西有什麼意義呢?也許你會說:“沒有意義,你還建這麼多幹什麼?”是啊,既然沒有意義,爲什麼還要建呢?也許對我個人來說沒什麼意義,但對大家來說有意義。
想起過去建觀音殿的時候,真的很辛苦,脫了幾層皮。如今,只要說東華寺有個項目,馬上就有人來給你建。所以剛開始沒錢沒關系不要緊,等你有了一定的修證功夫,有了一定的素質和層次,你自身有了力量,你想建寺弘法,只要說出來,自然會有人來幫你,根本不需要你東奔西跑,托關系,籌集資金。如果你還需要這麼做,說明你自身還沒有力量。出家人缺什麼都不怕,缺什麼都不是問題,唯獨一樣不能缺,你們說是什麼?
答:智慧、能力、道德、品質。
師:的確如此。那具備什麼樣的智慧才叫有智慧?具備什麼樣的德行才叫有德行?具備什麼樣的品質才叫有品質呢?論智慧,我們真的比那些世間人有智慧嗎?論頭腦、論能力,我們真的比人家強嗎?那麼,你憑什麼讓他認可你這個窮和尚呢?
答:有胸襟,有氣度,有功夫,有好的心態。
師:你能解決他的問題,他就服你。他是經商的,你能解決他經商的困境;他是從政的,你能解決他從政的困惑,指出他卡在哪一步。所有來到你面前的人,無論他在哪方面有困難有問題有疑惑,你都能幫他解決,他就服你。然後,他就會回過頭來報答你,追隨你,幫你解決你的問題。你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他就不會來解決你的問題。凡夫就是這樣,他所謂的回報,是建立在你滿他的願,讓他受益的基礎上。
那麼,你憑什麼解決他的問題呢?憑你的智慧、能力、道德和品質。你如何讓來的人滿願呢?商人來了你就是個商人,從政的來了你就是從政的,談情說愛的來了,你比他還會談情說愛。他是幹什麼的,你比他更懂,見地更高。你必須比他強那麼一點,才能當他的老師,才能給他所謂的指點迷津。你讓他感悟了,超越了,解脫了,受益了,他一定會來答謝你。可見回報是建立在先滿願的基礎上。
所以,你做不成事不要怪別人,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尤其是我們出家人,不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很難進步,甚至你根本就進步不了。什麼時候你學會了凡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才會進步。比如我們兩個共事,你把事情搞砸了,我說:“都怪你!”沒錯,你搞砸了,是怪你。可是我們一起共事,你搞砸了難道和我沒有關系嗎?當然有關系。我們是同事關系、合作關系、上下級關系,我要是把好了每一關,該堵的堵,該開的開,你就不會把事情搞砸了。但是我沒有把好關,該開的沒有開,該堵的沒有堵,我還把責任全推給你,跟別人說:“都是他的原因!”佛教爲什麼說萬物同一體?爲什麼有“共業”一說?既然同一體就有共業,既然是共業,你就不要說:“這件事完全是他的責任,跟我沒關系。”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廚房的飯菜總是做不好,難道責任全在典座嗎?我也有責任,一開始發現他做不好,就該把他換掉。可我總想給他機會讓他學習,通過磨練讓他進步成長,但事實證明不行。
一個人渴望進步,別人幫他就很容易;他不渴望進步,別人怎麼幫他都沒有用。一個渴望進步的人會善于傾聽。一個自信的人往往會讓別人先說。我胸有成竹,理由充分,爲什麼不敢讓別人先說呢?不敢讓別人先開口,說明自己不自信,不知道自己的理由是否充分,觀點是否正確。所以講話不要跟人搶著說,先讓別人說。人家說完了,你也能發現他哪裏對,哪裏錯。
目前東華寺的這些年輕人進步都很快,只要能持之以恒,保持這種速度、這種心態、這種心量,十年之後個個都是大人才!就怕你們在這裏是這種狀態,離開了又是另外一種狀態,那就不行了。
盡管我每天都在寫微博,但實際上我還是喜歡和你們當面聊天。很多東西一旦形成文字,就容易被定型,很多人會來挑你的毛病,在你的文字上做文章。他不看你的文字是否觸動了他,啓發了他的某種理念,激發了他的某種靈感,讓他受益了,而是找你的漏洞,看你是不是“邪知邪見”。在所謂的學佛人當中,這種心理不健康的人太多了!所以,過去有些人悟到這個道理後就不說話,別人也就抓不到他的把柄;只要他一說,對于那些伺機想陷害他的人來說,要在雞蛋裏挑骨頭是不愁找不到機會的。所以我們聽人說話,看人家的文章,不要先挑人家的錯誤,而要看他的話是否觸動了自己,是否激發了自己的靈感,讓自己受益了。
釋萬行2011.01.12
《輕重緩急就是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