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放在下丹田。什么叫丹?什么叫田?丹可不是硬邦邦的实物,而是一团发光发亮的东西。产生万物的地方叫田。丹田就是产生光亮的地方。光亮产生后,你不把它往头上送,它就会从下面漏掉。你把它送到头上,眼前就会放光。年轻人的能量本来就很足,就看你怎么把它提升上来,提升上来后马上就可以用了。
问:师父,气沉丹田和意守丹田应该不是一回事吧?
师:它们是一个道理,意识都放在下丹田。你的意念放在眉间,能量就上到眉间。你要是不相信,可以把意念放在你的一根手指头上,十分钟后你会感觉到这根指头发胀。你的意识放在哪里,你的气血就往哪里走。
问:如果因为寒湿引起肠胃不好,把意念放在肠胃上,是不是能把肠胃里的寒气驱走?
师:你要是懂得运转,就可以用意念把它转走;要是不懂运转,就驱除不了,甚至还可能把其它寒气聚集过来。
问:如果我加上观想呢?
师:理论上是这样,但要会用这个功夫才行。理论和功夫还有一段距离,懂理论的人未必会运用理论。就像学开车一样,我五分钟就可以教会你怎么开。但你不可能马上就会开,你需要反复练习才会开。功夫上的“理”你会了,功夫上的“用”你未必会。要想掌握功夫,首先需要有见地。有了见地,你一次不会用功,十次肯定会,尝试多了自然就会了。
问:师父,您不是告诉过我们意念始终观想头顶莲花,吸气的时候气沉丹田吗?那就说明观想莲花、念咒和气沉丹田还是有区别的?
师:实际上这套功是同时兼顾的,吸气的时候气沉丹田,同时在念咒和观想,意念始终停留在眉间,这几个动作是同时的,不可能观想了上面,就顾不了下面。当然,这需要长期训练,
它和开车的道理一样。开车时,你手把方向盘,看着前方的红绿灯和路况,脚踩油门又兼顾离合,听着音乐,和旁边的人说话,还可以思考问题。无论你一心几用都不妨碍,因为你的身心已经协调了。但是一个刚学开车的人,给了油门就忘了踩离合,看着红绿灯就忘了看仪表盘,他无法达到一心多用。实际上一心多用的功能人人都有。高境界的人可以六根互用,耳朵可以识字,闻味道,眼睛可以听声音……六根不过是六个不同的窗口,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里面的“她”,“她”可以用不同的窗口对外交流。
问:师父,一天能不能念一千次六字明?
师:不需要念那么多。
问:那您的《善用其心》里面是这么写的,是不是写错了?
师:我那是打比方,实际上不需要念那么多,打比方跟实际是不一样的。比如我说一天打坐十个小时,同时念三字明,你的力量很快就恢复了。如果你抓住我这句话不放,那就是错的。就像我的一位同学,他去学藏传佛教,搞了个喇嘛的名字后,出了一本小册子来反对我,结果他也出名了。他把我的东西抛前舍后,抓住其中一点死死不放,这样断章取义肯定是错的。况且,很多时候一个观点针对你讲是对的,针对他讲可能就是错的;在这个环境里讲是对的,到另一个环境里讲可能就是错的。想在文章里找错误很容易。这也告诫了我做什么都要严谨,要谨慎。
问:师父,我学到现在,好像完全找不到那种状态的感觉?
师:这很正常。在修行途中,有时候你会觉得没有一点希望,灰心丧气地想放弃;有时候又会觉得自己已经开悟了。这些都是情绪,也是功态的反应,都是沿途风光。
问:这个过程会伴随我们多久呢?
师:只要没有开悟就会一直出现,直到你开悟。真正开悟得道了,你永远是自知的。有些人所谓的自信并不自知。没有自知的自信是自狂,既然自狂,有时候就会非常自卑。你手里拿着一万块,谁说你没钱,你都不会在乎,你心中有数,很踏实;谁说你有多少多少钱,你心里也很清楚。无论别人说的对与错,你都会笑一笑,不会跟他争辩你手里究竟有没有钱,有多少钱。有时我们很狂,认为自己开悟了,把祖师都不放在眼里,那正说明我们还在途中;有时我们又非常自卑,见了谁都愿意给他磕头。这些都是正常的。而且对一个渴望用功的人来说,这种情绪和心态的反复无常会更明显。在没有成就以前,我们很难持之以恒地保持平静的心态,情绪和心态往往是波动、起伏不定的。
这一年很快就要过去了,计划的好多事都没有完成。至于盖什么养正堂、执事楼、兜率天,这些都不是我真正渴望和想要的东西。这些钢筋水泥,一年一个项目很容易,明年罗汉堂建好后,将是江南的第三大名楼。第一名楼是黄鹤楼,第二是滕王阁,第三将是我们的罗汉堂。江南的第三大名楼,只要一年半时间就可以建成。可是我们自身的建设,没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是建不起来的,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建不起来。一座庙,建这么多东西有什么意义呢?也许你会说:“没有意义,你还建这么多干什么?”是啊,既然没有意义,为什么还要建呢?也许对我个人来说没什么意义,但对大家来说有意义。
想起过去建观音殿的时候,真的很辛苦,脱了几层皮。如今,只要说东华寺有个项目,马上就有人来给你建。所以刚开始没钱没关系不要紧,等你有了一定的修证功夫,有了一定的素质和层次,你自身有了力量,你想建寺弘法,只要说出来,自然会有人来帮你,根本不需要你东奔西跑,托关系,筹集资金。如果你还需要这么做,说明你自身还没有力量。出家人缺什么都不怕,缺什么都不是问题,唯独一样不能缺,你们说是什么?
答:智慧、能力、道德、品质。
师:的确如此。那具备什么样的智慧才叫有智慧?具备什么样的德行才叫有德行?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叫有品质呢?论智慧,我们真的比那些世间人有智慧吗?论头脑、论能力,我们真的比人家强吗?那么,你凭什么让他认可你这个穷和尚呢?
答:有胸襟,有气度,有功夫,有好的心态。
师:你能解决他的问题,他就服你。他是经商的,你能解决他经商的困境;他是从政的,你能解决他从政的困惑,指出他卡在哪一步。所有来到你面前的人,无论他在哪方面有困难有问题有疑惑,你都能帮他解决,他就服你。然后,他就会回过头来报答你,追随你,帮你解决你的问题。你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就不会来解决你的问题。凡夫就是这样,他所谓的回报,是建立在你满他的愿,让他受益的基础上。
那么,你凭什么解决他的问题呢?凭你的智慧、能力、道德和品质。你如何让来的人满愿呢?商人来了你就是个商人,从政的来了你就是从政的,谈情说爱的来了,你比他还会谈情说爱。他是干什么的,你比他更懂,见地更高。你必须比他强那么一点,才能当他的老师,才能给他所谓的指点迷津。你让他感悟了,超越了,解脱了,受益了,他一定会来答谢你。可见回报是建立在先满愿的基础上。
所以,你做不成事不要怪别人,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尤其是我们出家人,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很难进步,甚至你根本就进步不了。什么时候你学会了凡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才会进步。比如我们两个共事,你把事情搞砸了,我说:“都怪你!”没错,你搞砸了,是怪你。可是我们一起共事,你搞砸了难道和我没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我们是同事关系、合作关系、上下级关系,我要是把好了每一关,该堵的堵,该开的开,你就不会把事情搞砸了。但是我没有把好关,该开的没有开,该堵的没有堵,我还把责任全推给你,跟别人说:“都是他的原因!”佛教为什么说万物同一体?为什么有“共业”一说?既然同一体就有共业,既然是共业,你就不要说:“这件事完全是他的责任,跟我没关系。”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厨房的饭菜总是做不好,难道责任全在典座吗?我也有责任,一开始发现他做不好,就该把他换掉。可我总想给他机会让他学习,通过磨练让他进步成长,但事实证明不行。
一个人渴望进步,别人帮他就很容易;他不渴望进步,别人怎么帮他都没有用。一个渴望进步的人会善于倾听。一个自信的人往往会让别人先说。我胸有成竹,理由充分,为什么不敢让别人先说呢?不敢让别人先开口,说明自己不自信,不知道自己的理由是否充分,观点是否正确。所以讲话不要跟人抢着说,先让别人说。人家说完了,你也能发现他哪里对,哪里错。
目前东华寺的这些年轻人进步都很快,只要能持之以恒,保持这种速度、这种心态、这种心量,十年之后个个都是大人才!就怕你们在这里是这种状态,离开了又是另外一种状态,那就不行了。
尽管我每天都在写微博,但实际上我还是喜欢和你们当面聊天。很多东西一旦形成文字,就容易被定型,很多人会来挑你的毛病,在你的文字上做文章。他不看你的文字是否触动了他,启发了他的某种理念,激发了他的某种灵感,让他受益了,而是找你的漏洞,看你是不是“邪知邪见”。在所谓的学佛人当中,这种心理不健康的人太多了!所以,过去有些人悟到这个道理后就不说话,别人也就抓不到他的把柄;只要他一说,对于那些伺机想陷害他的人来说,要在鸡蛋里挑骨头是不愁找不到机会的。所以我们听人说话,看人家的文章,不要先挑人家的错误,而要看他的话是否触动了自己,是否激发了自己的灵感,让自己受益了。
释万行2011.01.12
《轻重缓急就是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