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端正是入道的基礎
師:今天大家能聚在一起,你們說是什麼緣呢?
衆:法緣、佛緣……
師:爲什麼佛緣那麼吸引人呢?
答:因爲佛有智慧,佛很慈悲。
答:佛能滿我們的願,幫我們了生死。
答:佛能給人帶來快樂。
師:一般人也能給人帶來快樂,爲什麼佛的吸引力那麼大呢?
答:佛已經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得大自在,這種快樂是無漏的。
……
師:爲什麼佛緣有這麼大的魅力,人緣卻沒有呢?剛才有幾個人回答得非常好。佛有大智慧,很慈悲,能滿我們的願,幫我們了生死。如此說來,因爲佛能滿足大家的需求,才有這麼大的吸引力。那麼,爲什麼我們不能滿足或者說不能完全滿足大家的需求呢?
答:因爲我們沒有力量。
師:爲什麼佛有那麼大的力量,能滿足衆生的需要呢?佛的力量是從哪裏來的?
答:願力…
師:呵呵,願力!我看我們每個人的願力比佛菩薩的願力都大!誰敢說自己的願力沒有超過佛啊?我們都想成佛。佛陀當初可沒想成佛,只想了脫生死,免受輪回。他真的做到了,破了無明,開了大智慧,了脫了生死,獲得了大自在,並生起了無量的悲心,把修行方法告訴了弟子們,帶領弟子和信衆修行,結果他們也了生死脫輪回了,所以大家才稱他爲佛。佛當初可不是爲了成佛才修行的。可是今天大多數人修行都是爲了成佛。當然,有這麼大的抱負很難得,可是,有幾個人能把自己的抱負堅持到底,一生都不動搖,不改變呢?現在學佛的人,無論出家在家,都是到處亂跑。當然,他並不認爲自己在亂跑,而認爲自己是在參學,在拜訪明師,是爲了道,爲了追求真理。凡夫做任何事都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無論怎麼做都認爲自己是對的。
大家有沒有想過,悉達多太子是怎麼得到衆生的認可,得到那麼多的頭銜(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衆生都願意稱他爲佛的呢?他從未認爲自己是佛,那他認爲自己是什麼呢?你們說一說。
答:他認爲自己就是自己,是老師。
師:他認爲:我和你們一樣,彼此彼此——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心態。但是我們衆生偏偏不肯彼此彼此,總是:我是凡夫,你是佛。釋迦牟尼佛沒辦法,只好恒順我們——好!好!好!你們是凡夫,我是佛。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說我們是佛,我們不承認,不敢承擔,偏偏要把他尊稱爲佛呢?學佛參禅要在這些問題上下功夫,不要坐在那裏心不用功,一上座就打瞌睡。剛才是誰從臺子上摔下來啊?(衆笑,一居士打瞌睡,從座墊上滾下來,弄出很大的聲響)剛才男衆那邊有好幾個人打呼噜,哎呀!我真羨慕他們,睡得那麼香!(衆笑)
我天生就是操勞命,睡不著,過去六七個小時就睡好了。現在可能有一點點禅定基礎,睡四五個小時就足夠了。中午休息也就半個小時,感覺身體就像充足了電,腦袋就不昏沈了。有時候身體很累,雙盤半個小時疲勞就消除了。如果你們每天也修煉打坐,一樣會受用,會有同樣的感受。可是你們又不相信,說什麼自己業障深重,根器差,沒智慧……總之,有一大堆理由說你們做不到,只有你萬行才做得到。最後我沒辦法了,只好說:“對!對!對!你們做不到,只有我萬行做得到。”所以我就成“大師”了。實際上只要你相信,接受了並去做,你也能做到。
我一直主張四大菩薩,大行擺在第一位。萬事成功由行開始,行到了無我,一定會有大智、大悲、大願。不去行,悲、智、願都是空的。釋迦佛也是聽了他的幾位老師說人可以通過修行破無明,了生死,他深信不疑,投入全身心去修。修到最後,發現這幾位老師的法都不夠究竟,他感到很疑惑,于是調整心態,調整方法,調整理念,重新用功。經過一番苦行終于大徹大悟。實際上他在苦行的過程中還沒有大徹大悟,直到面黃肌瘦,皮包骨頭,奄奄一息,兩邊的肋骨都可以彈鋼琴了,有一天終于支撐不住昏迷了過去。醒來後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喝了以後精神大振,元氣複蘇,繼續用功,終于有一天大徹大悟。但是大家記住:釋迦佛絕對不是喝了一碗羊奶就複蘇了元氣,而是喝了一段時間。可見營養對我們的身體、對修道有多麼重要。釋迦佛不僅僅是憑他頑強的毅力,而且是方方面面都做到了極致才成就的。他是怎麼成就的?他的功夫是怎麼修起來的呢?這個問題留給大家回去思考。
現在我們轉一個話題。我向大家提一個問題,我們這個禅堂爲什麼叫“養正堂”?究竟要養什麼,正什麼?
答:心正、氣正、正知正見。
師:還有一個非常重要,就是正姿勢。要是你往這裏一坐,腰彎下來,胸口就會頂得難受;要是腰一挺,氣就通暢,腦袋就不缺氧,你就不昏沈了。越是彎腰,氣越升不上來,腦袋就越缺氧缺血。長期缺氧缺血,腦細胞就死亡。結果人還沒老,已經得健忘症、老年癡呆症了,多可憐啊!
不記得哪位祖師說過,原話不記得了,意思是:蒲團一坐,跏趺一盤,腰杆子一挺,下颌微收,目視一米,雙肩一沈,脖子上伸。保持這個姿勢從一七到二七、叁七,乃至七七,如果沒有與道相交,與道感應,你來找我。可是現在我們坐在這裏東倒西歪,想用功都用不了。你的血管打了幾個折,氣血不暢通,所以越坐腦袋越缺氧,越缺氧就越昏沈,越昏沈腦細胞死得越快,結果小腦袋越修越癟。如果往這裏一坐,腰杆子一挺,從小腹猛呼幾口氣,就像拉風箱一樣把氣吸到底,呼徹底,吐故納新之後,肩膀往下一沈,脖子往上一伸,氧氣血液馬上就輸送到頭部,這時候一定是越坐越有精神,怎麼還會昏沈呢?
但是,有了精神以後,接下來腦袋裏面就開始開運動會了,像萬馬奔騰,有百萬大軍在裏面呼喊拼殺一樣。這是好事,腦袋從沒有念頭,到有很多很亂的念頭,到念頭越來越多,越來越迅速,一秒鍾有成千上萬個念頭。達到這個程度,說明你的思維打開了,智慧打開了。盡管這些是妄想,但妄想也是智慧的顯現,也是生理機能活躍的體現。
打坐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一個非常散亂的階段,必須有這個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出現,你想開一點點智慧都是千難萬難的。當妄念紛飛的這個過程結束後,你才能抓住一念持續下去,入道才有希望。但前提條件是:必須把養正功夫做正,做足,做到家。
如果你的頭腦連妄想也打不起來,幾秒鍾只打一個妄想,當你真的想思考問題時也思考不了了,因爲你的腦袋已經僵化遲鈍了。所以就怕你坐在這裏昏沈,不怕你打妄想。
晚上DZ來了沒有?(答:來了。)你是我們東華寺的高材生啊,把“八正道”背一背。
答:正見、正思唯、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師:八正道是圍繞“身口意”叁業而設的,我們還可以在前面加一個“正身”,就成“九正道”了。記九正道有個訣竅,當一盤腿,大家首先問自己有沒有“正身”,身體坐端正了沒有,姿勢調好了沒有。然後再問自己有沒有後面的八正。如果我們能把這“九正道”學到家,何愁不入道,不破無明,不了生死?破無明、了生死做到家了,大家不尊稱你爲佛,又稱你爲什麼呢?佛首先是做到了九正道,然後才破無明了生死的,所以我們衆生一定要封他爲佛。當佛祖做到這些後說:“我們彼此彼此。盡管我做到了也沒有增加什麼,你們沒做到也沒有減少什麼,彼此都一樣”。
佛祖只不過是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地走完了這個過程。我們盡管也在走,但沒有清清楚楚、真真切切走完這個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是昏沈就是散亂,不是散亂就是昏沈。昏沈、散亂就像兩個魔鬼始終折磨著我們。但是,根據我多年的經驗,盡管散亂、昏沈折磨著你,如果你的姿勢正確,在坐一支香的某個時刻你還是會有感應的,不可能一直都散亂。有的人一上座就散亂,有的人是快結束了散亂,有的人是在中間昏沈散亂。而我們的頭腦有個共性:昏沈一陣後一定會清醒,散亂一陣後一定會專注。因爲我們的氣血是上下循環的,當氣血走到下面,腦袋缺血缺氧,自然會昏沈。當它走完了下面的過程,開始往上升時,頭腦得到了供血供氧,自然就清醒了。就在這清醒的幾分鍾裏,如果你捕捉到了,你就進入狀態不會再昏沈了;如果捕捉不到,氣血又開始往下走,你又會進入第二次昏沈。當走完這個過程,氣血又開始往上升,腦袋的供血供氧又足了,這時候你又開始散亂了。如果你的功夫用得好,就不是散亂而是專注。如果始終都能保持專注,接著就是心安,喜悅了。如果這個過程中你身體的姿勢很正確,再往上走,自性的光芒就會出現。
修禅修得好的人,沒有一個肩膀是平的,尤其不會聳肩。一個人的氣沒有降下來,從外相上看就是縮脖子,聳肩膀。而坐禅坐得好的人是細脖子往上伸,塌肩膀。但從另一個角度講,這樣的人往往不願意承擔責任,再大的任務交給他,他甩甩肩膀就甩掉不管了。
我們身體有個秘密的運行規律:肩膀越往下沈,中氣越往上升。中氣越往上升,頭鼓得越圓,越不缺氧,細胞越活躍。你自然就有正念,自然能正精進,從而産生正定。有了正定,怎麼會沒有正語呢?實際上,八正是在一念之間完成,不存在從第一步到第二步再到第叁部……
剛才講到八正道不外乎身口意叁業。如果這叁業都降伏不了,你憑什麼修道悟道呢?更不要說是弘法了。身口意降伏不了,你連與人共事,獲得別人信任、信賴的本錢都沒有。
我曾經說過我們東華寺的叁個禅堂(養正堂、自在堂、兜率天),養正堂就是養“八正”,在這裏把八正養好了,就到上面的自在堂;在自在堂裏獲得自在了,再到“兜率天”去。如果你在東華寺常住沒有經曆這叁個階段,想有很大的成就是不可能的。不是說你不可能成就,而是你的成就不可能圓滿。就像一篇文章你搭了個架子,寫了個提綱,但沒有內容,或者內容不充實一樣。爲什麼以前的修行人悟道以後,他們…
《身體端正是入道的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