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觀世音菩薩感應記
虔持大悲咒 兩次免手術
余秀潤老太,浙江鎮海人,今年77歲,現住上海密雲路。信佛多年,每天除念彌陀聖號,回向極樂淨土外,還加念《金剛經》、《地藏經》、《普門品》等大乘經典,特別每天堅持念大悲神咒49遍,以祈菩薩加持,消災免難。1993年3月下旬,余老太不慎跌跤,折斷了左腿股骨頸,經幾處醫院診斷必須動手術,加上合金夾板,才不影響走路。老太跌後劇痛叁晝夜,只一心念大悲咒和觀世音菩薩聖號,祈求保佑。說也奇怪,從第四天起,竟痛苦全失,過幾天後再到上海市立第叁醫院排片檢查,發現斷處竟自動按正確部位逐步結合,醫師指示照此情況可不需要開刀加固,只須靜養護理一個時期。至今將近一年,既無痛苦也無畸形,步履正常,真是逢凶化吉。
1993年7月下旬,余老太又突然患惡性嘔吐,滴水不入;同時大便秘塞不通,經送上海長征醫院及靜安區中心醫院做全面檢查,都認爲屬于腸癌性質,必須手術治療。當時上吐下秘,結腸部位發生劇烈陣痛,前後已十天不通大便。余老太在病痛中不忘持誦大悲咒,就在醫師決定要輸血、開刀的第二天,竟自動瀉下一塊象栗子一樣大小的硬結石,從此症狀頓時緩解,醫生才認爲這是大腸梗阻,不需進行手術了。這樣,余老太又一次避免了開刀的危險和痛苦。
兩次危症都化險爲夷,平安度過,這是余老太平時一心念誦觀世音菩薩聖號和大悲神咒的感應。菩薩有求必應,才有不可思議的轉變。
一九九四年叁月十日 徐恒志記
[選自《古今觀音感應選編》(慚愧居士敬輯)公元二00六年十二月河北省佛教協會虛雲印經功德藏印行,編者注]
上師“讀書筆記”選錄
弟子許洪亮 編錄
徐恒志上師的“讀書筆記”,是恩師生平的修學記錄,摘錄重要佛教文獻,並把佛法修證的關鍵問題總結成圖表文字說明,內容廣涉禅、淨、密、禅宗與大圓滿、天臺教觀、巴利語佛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宗與教修證過程比較,乃至哲學、量子力學與人體科學、特異功能研究、尖端科學家對于遙控心力與靈魂的追尋等,故非常珍貴。由徐老愛子徐覺哉交給我,現擇要錄出供同仁參研。因圖表製作不易,待日後發表。文中的下劃線爲徐恒志上師原稿上所劃。由于編者水平有限,且筆記字迹較小,在整理編輯過程中錯漏難免,望同仁多提寶貴意見。
一、量子力學與人體科學(略)
二、特異功能研究(略)
叁、尖端科學家對于遙控心力與靈魂的追尋(略)
四、哲學:
哲學,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愛智慧”,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對存在、精神對物質的關系問題。古今中外所有哲學派別,都是根據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在階級社會中,哲學總是具有階級性和黨性的,各種哲學學說,都代表者一定階級的利益,作爲階級鬥爭的工具而存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是階級鬥爭在哲學中的反映。(辭海749頁)
(哲學是研究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是心物二元對立的學說。佛學是有哲學成分,也有科學、宗教成分,不能以偏該全。從佛學本身講,它是以一實相爲印,非心非物的如實論、實相論和超一元論。)【徐恒志上師批語,編者注】
五、修證過程宗、教融貫試配表
【此表把宗門與教下修證過程融貫試配,編者注】(略)
六、《金剛經講義》(江味農居士講)譯白(摘錄)
須知,起念就是妄,念佛的念也是妄非真。爲什麼?因爲真如之性,本來是無念的,但因凡夫染念不停,才借念佛的淨念來對治。
因爲念佛的念,雖然不是真如本體,卻是趨向真如的妙用。爲什麼呢?因爲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兩者都是清淨,才能達到相應之故。所以念佛之念,如能念念相續,是能達到無念的,故念佛是勝方便。
3—8的示無住以生信
9—16推闡無住以開解
7—12深觀無住以進修
25—31究極無住以成證
七、明心見性、法眼淨、無生法忍(略)
八、《楞伽經》叁種意生身
諸佛菩薩及諸天從自意化生之身叫意生身。離心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是一種精微的精神作用,由定慧修成。叁乘聖者皆可得此意生身,十地菩薩地地皆得,乃是濟度衆生如意受生而得之身。
1、叁昧樂正受意生身:(證空)
初地至五地菩薩所得,通達真俗二谛,定超于慧。自心寂然不動,了知一切境界唯是自性所現,不起實有自性執,不同于二乘昧著空叁昧。
2、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證空假中道)
六地、七、八地菩薩,覺了諸法如幻,悉無所有,故能使身心轉變,轉粗爲細,變染爲淨,得如幻叁昧,來去自如,假緣示現,似有似無,這些都是菩薩,通達諸法自性,證即空即假之中道實相。
3、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證從體起用,二谛圓融)
九地至佛果,從體起用,現十法界身,自利利他俱勝。空幻同勝,二谛圓融無礙。
《楞嚴易讀》:
意生身:隨意所想,身即能到(出神),乃第八識所變現,初十信位即能獲得,爲如來十身相好之一。
爲初地以上菩薩爲度衆生而如意受生之身,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
【徐恒志上師將印順法師、太虛大師和自己對大乘佛法的唯心、法相唯識、空慧之學和自己的觀點,用圖表示,略。編者注】
《楞伽經》詳明唯識而貫通真常唯心。
九、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1、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共13句文)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
最初在聞聲中,即返觀聞性,入聞性之流,而亡所聞聲塵。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所聞之聲即因入流而寂,動相滅,則靜相顯,繼續加功觀照,則靜相亦滅,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矣。(永嘉禅師說:“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
如是漸增,聞(根)所聞(塵)盡。【解動靜二結(塵),解根結(根)。】
境寂觀深,能同耳“根”,所聞聲“塵”都盡,內外二相都消,根塵脫落。
盡聞不住,覺(智)所覺(境)空。【解覺結】
根塵即脫,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都空,即境智兩亡。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解空結】
空去能覺所覺後,再入流照性,達到“極圓”,則人空、法空。惟存“滅結”。
生滅滅已,寂滅現前。【解滅結(即涅槃境)】
再深觀,滅相廻脫,頓證寂滅矣。
共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
解根塵——聞所聞盡——廻脫根塵。
(解)智境——空所空覺——境智雙亡。
(解)人法——空所空滅——人法兩空。
五法表解【略,編者】
2、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第二篇】【解六結】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解動靜結】
聞聲中,入聞性之流,亡所聞聲。返聞功深,動靜之相兩亡,動靜不住。不住動,不住靜。若住靜相,仍是“出流”,而非入流。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解根】盡聞不住,覺所覺空。【解覺】
境寂觀深,解同耳根,所聞聲塵都盡,外相既消。內相也除,根塵脫落,能覺的智與所覺的境都空,不住盡聞之覺,根塵既脫,觀智亦亡。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已,寂滅現前。
觀智空去能覺所覺,再入流性,達到極圓,人空法空,但“滅”仍是結,再進步修持,滅相廻脫,頓證寂滅。
十、二禅(如來禅、祖師禅)
1、如來禅:是《楞伽經》所說四種禅之一,是如來所得之禅定—首楞嚴定。
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即心即佛,依此而修即最上乘禅,亦名真如叁昧、一行叁昧,此是一切叁昧根本,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即此禅。是指籍教悟宗,漸漸修證來說:如理入、行入,四卷《楞伽》,仍有超教頓悟教義。
2、祖師禅:不立文字,祖祖相傳。
以如來禅爲教內未了之禅,以祖師禅爲教外別傳至極之禅。…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六、觀世音菩薩感應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