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問香嚴:師弟近日見到處如何。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曰:你只得如來禅,未得祖師禅。
香嚴後又得一偈:
我有一機,瞬目似伊。
若還不識,問取沙彌。
(指出真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本來現成,當下就是。)
十一、修證階位表解(此標題編者加)(略)
十二、菩提心(凡夫往生後)觀經九品“發心”情況(發勝義菩提心)表解(略)
十叁、叁關表解(略)
十四、十八界、十二處表解(略)
十五、《始終心要》表解(略)
十六、叁界(俱舍論時間品)表解(略)
十七、叁十七道品表解(略)
十八、十二因緣表解(略)
十九、二執表解(略)
二十、八識心王心所與諸門關系解釋圖(據八識規矩頌)表解(略)
二十一、五時八教判釋表解(略)
二十二、《心經》七分
全經可分爲七分,即談七個方面:
第一、總持分,談綱要;
第二、色空分,談色空;
第叁、本體分,談本體;
第四、妙用分,談妙用;
第五、果德分,談效果;
第六、證知分;
第七、秘密分。
作此七分,層次清楚,提綱挈領,易于理解。
二十叁、巴利語佛經《經集》摘錄
郭 良 鋆譯
《犀牛角經》
周遊四方,毫無怨忿,事事滿意,克服險阻,無所畏懼,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遊蕩。
不必爲他人的兒子操心,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遊蕩。
這種愛欲對我來說是瘟疫、膿瘡、災禍、疾病、利箭和恐懼。看到這種愛欲的可怕,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遊蕩。
竭力獲得至善,誠心誠意,行動積極,勤奮努力,堅韌不拔,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遊蕩。
《無種姓者經》
懷有怒氣,懷有敵意,邪惡狡詐,見解錯誤,弄虛作假,應該知道這種人是無種姓者。
生活富裕,但不贍養青春己逝的年邁父母,應該知道這種人是無種姓者。
《仁慈經》
猶如母親用生命保護自己的唯一兒子,對一切衆生施以無限的仁慈心。
《雪山夜叉經》
他像獨來獨往的獅子或大象,不尋求感官享樂。
世上有五種感官快樂,心是第六種;摒棄這六種感官快樂,就能擺脫痛苦。”
《勝經》
身體由骨和腱連接而成,粘上膜和肉,裹上皮,這樣,身體的真相就看不見了。身體裏裝滿腸、胃、肝、膀胱、心、肺、腎和脾。還有鼻涕、唾液、汗液、槳液、血液、潤滑液、膽汁和脂肪。
從它的九竅中,經常有汙穢流出:眼屎從眼中流出,耳屎從耳中流出。
鼻涕從鼻中流出,從口中有時吐出膽汁,有時吐出痰。汗液從身體排出。
它的頭顱充滿窟窿,裏邊裝著腦子,傻瓜出于無知,才認爲它是好東西。
身體一旦倒斃,浮腫發青,被扔在墳場,親人們不再照看。狗、豺、狐狸、蛆蟲、烏鴉、兀鷹和其他生物都來吃它。
世上具有智慧的比兵摒棄欲望和貪求,獲得永恒的甯靜,達到堅定不移的涅槃境界。
《林主夜叉經》
行爲正當、有耐心、有活力的人獲得財富,憑真理獲得聲譽,憑施舍獲得朋友。
《大吉祥經》
施舍,依法生活,愛護親屬,行爲無可指責,這是最高的吉祥。
思想不因接觸世事而動搖,擺脫憂愁,不染塵垢,安穩甯靜,這是最高的吉祥。
《法行經》
墮入惡道,從子宮到子宮,從黑暗到黑暗,這樣的比丘死後必定走向痛苦。
《羅睺羅經》
願你摒棄美麗迷人的五官享樂,虔誠地出家,結束痛苦。
不要貪圖衣服、飲食、供養和住處,你就不會返回這世上。
二十四、臺宗資料:
十如總說:
相:相以據外,覽而可別,內動外彰,遠長來報。
性:性以據內,自分不改,習性內蘊,遇緣即發。
體:體以主質爲義,通指現未色心。
力:力功能爲義,指未來力能堪任苦樂。
作:作以運動構造爲義,指現世叁業,創造諸業。
因:因以宿習種子爲義,指種現相生,習續不斷。
緣:緣以疏助爲義,指緣器具,能成業習。
果:果以習成享受爲義,如習善惡諸業,或現或未感受諸果。
報:報以未來招感爲義,如富貴貧賤苦樂天淵,悉酬往因。
二十五、世界安立(據華嚴經)表解(略)
二十六、藏密氣功研究會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叢刊(摘錄)
所煉的是自身基礎的脈與氣,能煉出來的生命功能與妙法。煉的結果是身無病痛心安樂,最終能獲得長壽與幸福。
二十七、標題不詳【前缺頁,編者注】
(昔善星)比丘,雖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回者,爲未見性故。
《達摩血脈論》上說: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
9、禅的表現手法,獨創一格。
10、《大涅槃經》迦葉菩薩品:“如是佛性,即有七事:一常、二我、叁樂、四淨、五真、六實、七善。”
11、見性是依于當下的直覺。
12、百丈被野鴨所轉,未能契于真谛,所以又問什麼處去也。依然追逐主觀而忘卻歸向主體自己,故說:“貪看天上月,失卻掌中珠。”
二十八、禅宗與大圓滿
向上一著的西來大意,與大圓滿的脫嘎很有關系。
禅宗頓悟之後,若不重整旗鼓,打掃多生習氣和業識如何叫成佛。大圓滿中又有大圓滿心要及心中心比較層層入深的修法。大圓滿中二種次第:徹卻、脫嘎,徹卻是見本體的事,脫嘎貴在現起大用,現證虹身,屬于究竟利生的事。修徹卻的,以刹那了悟生佛平等,本來清淨,無縛無脫,生死涅槃,本無差別...。禅要經數年寒暑的參究工夫,一旦遇緣,桶底脫落,徹見本來面目。徹卻由上師灌頂加持,開發自性種子,使頓感本淨現前,以後就隨時隨地安住于明空不二,自在無礙的本淨體中,一切妄念,不加收拾,自不散亂。這樣每天修持不斷,在舍報入中陰之寂,頓然融契于法爾圓成的大遊戲境,所遺屍體,除指爪頭法余皆化虹而去,最低也使遺體縮爲尺許。這種成就,在大圓滿中,僅依“徹卻”即能得到。
脫嘎行者,先借一種修氣功夫,使重染“俱生智”的濁氣,盡量排出,再利用一條由心至眼與佛相通的勝義智眼,使與身外日月等光相接觸,在相應時,可刹那化......【後缺頁,編者注】
上述
1、作部,以種種事相爲主,結壇、供養、齋戒,最遲十六生成佛。
2、行部:以念誦、苦行、壇場、供養、事本尊如父母,最遲七生成佛。
3、瑜珈部:以叁密加持而得悉地,事本尊如友,最遲叁生成佛。
4、無上部:
大瑜伽,以生起次第爲主,視五大種即佛,最遲轉身成佛。
隨瑜伽,以圓滿次第及自性明點爲主,視五蘊即佛,最遲中陰成就。
極瑜伽,大圓滿心續次第,以本淨“徹卻”(立斷),任運“脫噶”(頓超)現證虹身及長壽悉地,了知生佛平等,轉涅槃皆是普賢大遊戲境,與普賢合其體性,是爲最高成就。
九乘次第爲甯瑪派所獨有,然衆生機感不同,法門各異,九乘次第,是爲諸法的會歸,然不可執總廢別,蓋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上根造所寫)
顯密二乘差別:
1、顯于體道果昧于抉擇,真言乘不爾,故殊勝。
顯教勤修止觀,時經多劫,始得一分之果。真言乘直扼身語、脈風、明點等要,以無作智無分別法身藏爲體,即于一生等悟入法界真勝義谛而證菩提。
2、顯于叁毒勤苦克製,竟無能除;密以微妙欲貪等大樂爲道,不斷叁毒自然清淨。密則以有相之生起次第息絕戲論,以無相圓滿次第扼脈風之要,而起正智。
3、就難易言,密也爲勝。顯乘不離取舍,于難舍事,疲憊無功;密則無論何法,皆可助道。
顯乘于二資糧分別漸修,所立五道多劫難窮,密則直入無別智論。
4、果之差別,顯乘許長時後得果,密則許當下自然得果。若精進修行叁昧耶清淨,即生即可成就。
5、顯乘不外布施持戒六度等,長劫稽留,真言乘了知一切皆爲諸佛刹土,隨所受用皆成資糧,不斷煩惱、自然清淨。
所雲大圓滿者,即指菩提心,超絕思身審,無取無舍,大圓滿心髓光明金剛藏乘勝于余乘:
1、余乘道皆般若勝,故速證悟,此法依“見根”要,僅有精進大小,而無根之利鈍。
2、余道無不觀待能诠文句次第,此法不待片言只字現量見義,……口訣部中,“外”“內”“秘密”叁部,則有現身化爲光明身之要。此乘法又分二部,一爲“徹卻”(立斷),一爲“妥噶”(頓超)。前者可即身化爲微量而成佛,後者尤勝:境界光明,即生化爲光明。
3、紅教原名“甯瑪瓦”,舊的意思,意爲蓮花生大師這派,傳入西藏最早。謂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無須向外馳求,法爾如是,無有生死、涅槃、取舍等垢染,任運而住,諸法起時,刹那圓滿故。
4、薩迦教:內地知此名的很少。
甯瑪派之教法,分顯密九乘:以外、內、密叁科分攝。
外叁乘,普賢(王)如來應化身,釋迦佛所說顯教。
(1)聲聞—四谛;
(2)緣覺—十二因緣;
(3)菩薩—六波羅蜜。
內叁乘:普賢(…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六、觀世音菩薩感應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