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鍾就到電梯門口了。他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他問那個師父了。這個跟元音老人的情況是一樣的吧?
徐老:嗯,差不多的,都是空的境界。
劉居士:都是空的境界。
徐老:也是定的境界,一面走路他一面是入定了,因爲定的東西有小定有大定,小定有出、有入的,入定出定,大定沒有出入的,有出有入不算入定了。
劉居士:對。
胡居士:徐老師,我記得93年的時候念佛的時候,在辦公室,念佛念到妄念不生,佛號明明瀝瀝的,繼續念下去,後來佛念也脫落了,佛念脫落了,這個時候,身體也沒有了,房間也沒有了,就感到虛虛融融,明明朗郎,一片境界,這個時候沒有相,但是很清醒、很清楚。
徐老:很清醒。
胡居士:很清楚,很清醒。
徐老:沒斷滅。
胡居士:沒斷滅,自己很清楚,但是就是沒有身體了。
徐老:這個就是定相現前的時候,就是定相。
胡居士:當初時很清楚很明朗。
徐老:但這個時間隨著功夫不同的,有時候很短,有時候長一點,到後來呢越來越長了,叫寂而常照。
胡居士:寂而常照。
徐老:常常的照。
胡居士:哦,起坐以後就感到周圍的環境對自己沒什麼影響,很清朗,很輕安。
徐老:何其自性本來清淨,何其自性本不動搖,就是六祖講的這五句話。所以說一樣的,他能夠證到我們也能證到,別認爲自己根性不好,別看不起自己,也不能功高我慢。
胡居士:是的,對對對。
徐老:這樣,看不起自己永遠不能成佛了,我是凡夫,永遠是凡夫,你是佛,這樣不想成佛了,當然不成佛了。
胡居士:徐老師我跟您講,經過那次以後呀,在所見所聞,不著見聞,這個理解就深刻了。
徐老:不執見聞很重要!
胡居士:哦,很重要。
徐老:所以佛菩薩他一樣做事、一樣應付,一樣招待,但他不執,不執一切境界,無心的。
胡居士:無心的。
徐老: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這是六祖講的,無念,這個不是沒有念,但是念上就是無念。無心也講,叫它無相,于相而離相,不是沒有相,相還是有的。于相,但是于相見到相就是離開相,不是斷滅了,最重要,這是關鍵。
胡居士:徐老師,您說那個時候,就把這個無形無相的,這個靈知顯現,這個就是本性,對吧。
徐老:就是本性,不用客氣,這就是本性。
胡居士:對,不是頑空了。
徐老:不要懷疑。所以還有,主要它這個境界是老老實實,塌塌實在的,就是自己本性,你就不要客氣,你客氣了等于見不了。
胡居士:一客氣就過去了
徐老:永遠見不了,但是也不能未得謂得。初悟了,不要把它初悟東西就是…本來就是認識,你當它證悟也是不對的。你這講的境界很對,了了靈知,李老師[元音老人,編者注]叫它靈光獨耀,都可以的,這是形容的話,後來這句話也沒有,就見到這個境界,也不分別,不計較,不是非人我,我們凡夫就是非人我,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一開始就講無我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後來又講了“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一切相都空了,“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金剛經》不是這樣講嘛,離開相就是佛,很簡單的,是吧,但是你是不是真正離相,大家再說,大家再說。
弟子:阿彌陀佛!
胡居士:徐老師,還有上師他圓寂的時候沒有確立四祖呀,那以後就是心中心法,這個傳承呀,四祖呀,祖師呀,將來還會,還有可能再出現嗎?
徐老:這樣子,四祖呢,他是沒有確定下來人,不過法不會斷的。因爲傳法的人還是有,比如悟德法師,廣東也有人,深圳也有人,這裏也有人,可以傳法的。但傳法的人不等于就是四祖,因爲四祖他要有祖師好象五祖跟六祖一樣的,傳法給他,所以他雖然沒有傳法,但是他的法已經很普遍了,所以心中心這個法不會斷的,但是四祖不一定立。禅宗五祖到六祖,以後也沒有傳衣缽下去,沒有的,但也沒斷嘛,懷讓禅師、青原禅師,還有馬祖、趙州也都出來了,傳法還是傳,祖師沒有了,這是因緣的關系。
胡居士:因緣。
徐老:嗳,因緣。
趙居士:徐老師。上師吧,李老師[元音老人,編者注],他是哪位再來的?
胡居士:他說是哪位菩薩再來?他問上師[元音老人,編者注]。
徐老:哪一位菩薩,我也不知道,不過問題是這樣,他就是菩薩再來,因爲他做的就是菩薩的事情,廣度衆生,他度的人不少,深圳、新加坡、臺灣、美國都有,到處都有。他自己講,在全國各地都跑遍了。
胡居士:跑遍了,跑遍了。
徐老:這不是菩薩嗎?荷擔如來家業。
趙居士:荷擔如來家業。
徐老:一方面他是無相、無住、無念,所以他是菩薩。
趙居士:無相、無住、無念。
徐老:哪一位菩薩來的,我也不知道。
衆等:哈哈哈哈。
徐老: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孔子講:“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不能妄語。
劉居士:李老師[元音老人,編者注]走的時候,而且我覺著李老師晚年,特別是在山東經常勸人,念佛吧、念佛吧,是不是因爲心中心法有緣的人即將度盡的意思,是這個意思嗎?
徐老:不是這個意思。各人因緣不同,根性不同,心中心法也是應病與藥,對機施教。他是什麼根性,就給他說什麼法。比方昨天這位居士,他念佛已經多年了,他已經有一定的念佛的功夫了,你叫他修別的法反而把他帶退步了,以後證到念佛叁昧還是一樣的,跟心中心沒有兩樣,心中心也是這個境界,方法不同,目的是一樣的,所以我就叫他修到底,不換題目,就這個道理。你如果說,我心中心最好,叫他修心中心,他功夫就退步,他心中心不一定相應,不一定可以得現在念佛一樣的功夫,這就是各人根性不同,因緣不同。
劉居士:方法不是永遠不變的,心中心作爲一種方便不永遠存在。
徐老:善巧方便。
劉居士:哦,對對。
張居士:徐老師,那我們現在修心中心怎麼忏悔呀?
徐老:修心中心法,怎麼忏悔呀?
張居士:嗯,忏悔。
徐老:忏悔,我把這忏悔道理講一講。忏悔我們每一個人因爲現業障深重呀,都要忏悔,所以《普賢行願品》裏講的,忏悔業障,要忏悔業障,但是忏悔呢,兩個方面,要事忏理忏,理上也要忏悔,事上也要忏悔,事上忏悔就是向佛菩薩叩頭,自己今後不造惡的事情,過去所造的我忏悔,這是事上忏悔,叩頭。理上忏悔要明白罪性本空,罪是空的,罪要心造的,心有沒有呀?
蘇居士:哦,沒有。
徐老:心不可得嘛,叁心不可得嘛,心不可得、罪也不可得,那麼明白罪性本空,這個罪就沒有,“罪性本空,放下便了。”,有這句話,所以你一方面要忏悔,一方面自己要“我這罪性本空,忏悔就沒有了。”不要把它再挂礙,一切唯心造,你放不下,就是挂礙,就是有罪,你放得下就沒有罪。所以,以前大德有一句話“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沒有了的話,就是債還是要還的。
蘇居士:債是吧。
徐老:了了,本來沒有的,業障本來是空的,了則業障本來空呀,未了應須還夙債。
胡居士:未了應須還夙債。
徐老:就是明心見性。
張居士:還得明心。
徐老:就明心見性了以後知道自性本空嘛,這了就是明了,不光是理解上的了,事上的了。
蘇居士:老師,問件事。他們說忏悔,事忏。有人說是要發露忏悔,就是過去做的錯事自己知道的要講出來,是吧?
徐老:嗳,嗳。
蘇居士:要在佛前講嗎?
徐老:佛前講,在佛前講出來沒有關系嘛!應該向佛前講出來。……(此處聽不清,編者注)我們自己忏悔就向佛前就講出來,但是我以後就不再造,以後不造了,不後造,那麼以前所做作忏悔,六祖也講麼,“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悔一悔,後面的過不造了,忏以前的罪,忏悔掉,忏掉,是這樣子。
劉居士:能不能解釋一下這個問題。您看那個經書上經常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是反過來吧,佛菩薩又說,佛不能滅定業。既說不能滅定業,爲何一句彌陀就把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給全滅了呢?說法怎麼統一起來呀?
徐老:這個這樣子的。我們的罪業很多,八十億劫不過是一個很小的一部分。藕益大師講,已消的罪業好比是手上的泥土,沒有消的罪業好象大地的泥土一樣。所以這八十億劫我們看好象是很多,實際上不多的,無始以來造的罪業很多,所以這個罪業,還是要帶業往生,所以帶業往生就是沒有斷掉的惡業,我來消,但消不消呢,消還是消的,八十億劫消掉了嘛,下品上生,消五十億劫;下品下生消八十億劫。
劉居士:哦,下品下生消八十億劫。
徐老:定業能消、不能消的問題。定業可消,也不可消。
劉居士:哦。
徐老:爲什麼叫可消?可消呢,也不可消。我念佛、我求生西方,我本來墮落的,現在念佛求生西方去了,定業不是消掉了嘛,定業可消嘛,不然是定業一定不能消,那你不能往生了,念佛也沒有用呀,是不是。但是也不可消,爲什麼不可消呢?有定業,他沒有因緣的他一定受報的。釋迦牟尼佛,在以前沒成佛的時候,他敲了個魚頭敲叁次,所以他常常會是頭痛,他說這就是報應,我七十億劫前敲過魚頭,但是有一個不同的地方,諸佛菩薩有受報的話,他受了報以後他沒有痛苦的,不象我們苦得不得了,有報以後呀,好比還很清靜自在的,這就是跟我們凡夫受報是不同的,不然的話釋迦牟尼佛跟我們凡夫一樣了,他也做的罪也受報,他痛苦還是痛苦,實際他不痛苦,一般佛菩薩都這樣子,看起來很痛苦,他實際上不痛苦,二祖他臨終的時候給人家殺頭的嘛,他就講出一句話,白刃臨頭顱呀,刀呀,臨你這個頭…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般若妙味——徐老對保定居士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