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钟就到电梯门口了。他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问那个师父了。这个跟元音老人的情况是一样的吧?
徐老:嗯,差不多的,都是空的境界。
刘居士:都是空的境界。
徐老:也是定的境界,一面走路他一面是入定了,因为定的东西有小定有大定,小定有出、有入的,入定出定,大定没有出入的,有出有入不算入定了。
刘居士:对。
胡居士:徐老师,我记得93年的时候念佛的时候,在办公室,念佛念到妄念不生,佛号明明沥沥的,继续念下去,后来佛念也脱落了,佛念脱落了,这个时候,身体也没有了,房间也没有了,就感到虚虚融融,明明朗郎,一片境界,这个时候没有相,但是很清醒、很清楚。
徐老:很清醒。
胡居士:很清楚,很清醒。
徐老:没断灭。
胡居士:没断灭,自己很清楚,但是就是没有身体了。
徐老:这个就是定相现前的时候,就是定相。
胡居士:当初时很清楚很明朗。
徐老:但这个时间随着功夫不同的,有时候很短,有时候长一点,到后来呢越来越长了,叫寂而常照。
胡居士:寂而常照。
徐老:常常的照。
胡居士:哦,起坐以后就感到周围的环境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很清朗,很轻安。
徐老: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不动摇,就是六祖讲的这五句话。所以说一样的,他能够证到我们也能证到,别认为自己根性不好,别看不起自己,也不能功高我慢。
胡居士:是的,对对对。
徐老:这样,看不起自己永远不能成佛了,我是凡夫,永远是凡夫,你是佛,这样不想成佛了,当然不成佛了。
胡居士:徐老师我跟您讲,经过那次以后呀,在所见所闻,不着见闻,这个理解就深刻了。
徐老:不执见闻很重要!
胡居士:哦,很重要。
徐老:所以佛菩萨他一样做事、一样应付,一样招待,但他不执,不执一切境界,无心的。
胡居士:无心的。
徐老: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这是六祖讲的,无念,这个不是没有念,但是念上就是无念。无心也讲,叫它无相,于相而离相,不是没有相,相还是有的。于相,但是于相见到相就是离开相,不是断灭了,最重要,这是关键。
胡居士:徐老师,您说那个时候,就把这个无形无相的,这个灵知显现,这个就是本性,对吧。
徐老:就是本性,不用客气,这就是本性。
胡居士:对,不是顽空了。
徐老:不要怀疑。所以还有,主要它这个境界是老老实实,塌塌实在的,就是自己本性,你就不要客气,你客气了等于见不了。
胡居士:一客气就过去了
徐老:永远见不了,但是也不能未得谓得。初悟了,不要把它初悟东西就是…本来就是认识,你当它证悟也是不对的。你这讲的境界很对,了了灵知,李老师[元音老人,编者注]叫它灵光独耀,都可以的,这是形容的话,后来这句话也没有,就见到这个境界,也不分别,不计较,不是非人我,我们凡夫就是非人我,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一开始就讲无我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后来又讲了“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切相都空了,“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金刚经》不是这样讲嘛,离开相就是佛,很简单的,是吧,但是你是不是真正离相,大家再说,大家再说。
弟子:阿弥陀佛!
胡居士:徐老师,还有上师他圆寂的时候没有确立四祖呀,那以后就是心中心法,这个传承呀,四祖呀,祖师呀,将来还会,还有可能再出现吗?
徐老:这样子,四祖呢,他是没有确定下来人,不过法不会断的。因为传法的人还是有,比如悟德法师,广东也有人,深圳也有人,这里也有人,可以传法的。但传法的人不等于就是四祖,因为四祖他要有祖师好象五祖跟六祖一样的,传法给他,所以他虽然没有传法,但是他的法已经很普遍了,所以心中心这个法不会断的,但是四祖不一定立。禅宗五祖到六祖,以后也没有传衣钵下去,没有的,但也没断嘛,怀让禅师、青原禅师,还有马祖、赵州也都出来了,传法还是传,祖师没有了,这是因缘的关系。
胡居士:因缘。
徐老:嗳,因缘。
赵居士:徐老师。上师吧,李老师[元音老人,编者注],他是哪位再来的?
胡居士:他说是哪位菩萨再来?他问上师[元音老人,编者注]。
徐老:哪一位菩萨,我也不知道,不过问题是这样,他就是菩萨再来,因为他做的就是菩萨的事情,广度众生,他度的人不少,深圳、新加坡、台湾、美国都有,到处都有。他自己讲,在全国各地都跑遍了。
胡居士:跑遍了,跑遍了。
徐老:这不是菩萨吗?荷担如来家业。
赵居士:荷担如来家业。
徐老:一方面他是无相、无住、无念,所以他是菩萨。
赵居士:无相、无住、无念。
徐老:哪一位菩萨来的,我也不知道。
众等:哈哈哈哈。
徐老: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孔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妄语。
刘居士:李老师[元音老人,编者注]走的时候,而且我觉着李老师晚年,特别是在山东经常劝人,念佛吧、念佛吧,是不是因为心中心法有缘的人即将度尽的意思,是这个意思吗?
徐老:不是这个意思。各人因缘不同,根性不同,心中心法也是应病与药,对机施教。他是什么根性,就给他说什么法。比方昨天这位居士,他念佛已经多年了,他已经有一定的念佛的功夫了,你叫他修别的法反而把他带退步了,以后证到念佛三昧还是一样的,跟心中心没有两样,心中心也是这个境界,方法不同,目的是一样的,所以我就叫他修到底,不换题目,就这个道理。你如果说,我心中心最好,叫他修心中心,他功夫就退步,他心中心不一定相应,不一定可以得现在念佛一样的功夫,这就是各人根性不同,因缘不同。
刘居士:方法不是永远不变的,心中心作为一种方便不永远存在。
徐老:善巧方便。
刘居士:哦,对对。
张居士:徐老师,那我们现在修心中心怎么忏悔呀?
徐老:修心中心法,怎么忏悔呀?
张居士:嗯,忏悔。
徐老:忏悔,我把这忏悔道理讲一讲。忏悔我们每一个人因为现业障深重呀,都要忏悔,所以《普贤行愿品》里讲的,忏悔业障,要忏悔业障,但是忏悔呢,两个方面,要事忏理忏,理上也要忏悔,事上也要忏悔,事上忏悔就是向佛菩萨叩头,自己今后不造恶的事情,过去所造的我忏悔,这是事上忏悔,叩头。理上忏悔要明白罪性本空,罪是空的,罪要心造的,心有没有呀?
苏居士:哦,没有。
徐老:心不可得嘛,三心不可得嘛,心不可得、罪也不可得,那么明白罪性本空,这个罪就没有,“罪性本空,放下便了。”,有这句话,所以你一方面要忏悔,一方面自己要“我这罪性本空,忏悔就没有了。”不要把它再挂碍,一切唯心造,你放不下,就是挂碍,就是有罪,你放得下就没有罪。所以,以前大德有一句话“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没有了的话,就是债还是要还的。
苏居士:债是吧。
徐老:了了,本来没有的,业障本来是空的,了则业障本来空呀,未了应须还夙债。
胡居士:未了应须还夙债。
徐老:就是明心见性。
张居士:还得明心。
徐老:就明心见性了以后知道自性本空嘛,这了就是明了,不光是理解上的了,事上的了。
苏居士:老师,问件事。他们说忏悔,事忏。有人说是要发露忏悔,就是过去做的错事自己知道的要讲出来,是吧?
徐老:嗳,嗳。
苏居士:要在佛前讲吗?
徐老:佛前讲,在佛前讲出来没有关系嘛!应该向佛前讲出来。……(此处听不清,编者注)我们自己忏悔就向佛前就讲出来,但是我以后就不再造,以后不造了,不后造,那么以前所做作忏悔,六祖也讲么,“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悔一悔,后面的过不造了,忏以前的罪,忏悔掉,忏掉,是这样子。
刘居士:能不能解释一下这个问题。您看那个经书上经常说,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是反过来吧,佛菩萨又说,佛不能灭定业。既说不能灭定业,为何一句弥陀就把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给全灭了呢?说法怎么统一起来呀?
徐老:这个这样子的。我们的罪业很多,八十亿劫不过是一个很小的一部分。藕益大师讲,已消的罪业好比是手上的泥土,没有消的罪业好象大地的泥土一样。所以这八十亿劫我们看好象是很多,实际上不多的,无始以来造的罪业很多,所以这个罪业,还是要带业往生,所以带业往生就是没有断掉的恶业,我来消,但消不消呢,消还是消的,八十亿劫消掉了嘛,下品上生,消五十亿劫;下品下生消八十亿劫。
刘居士:哦,下品下生消八十亿劫。
徐老:定业能消、不能消的问题。定业可消,也不可消。
刘居士:哦。
徐老:为什么叫可消?可消呢,也不可消。我念佛、我求生西方,我本来堕落的,现在念佛求生西方去了,定业不是消掉了嘛,定业可消嘛,不然是定业一定不能消,那你不能往生了,念佛也没有用呀,是不是。但是也不可消,为什么不可消呢?有定业,他没有因缘的他一定受报的。释迦牟尼佛,在以前没成佛的时候,他敲了个鱼头敲三次,所以他常常会是头痛,他说这就是报应,我七十亿劫前敲过鱼头,但是有一个不同的地方,诸佛菩萨有受报的话,他受了报以后他没有痛苦的,不象我们苦得不得了,有报以后呀,好比还很清静自在的,这就是跟我们凡夫受报是不同的,不然的话释迦牟尼佛跟我们凡夫一样了,他也做的罪也受报,他痛苦还是痛苦,实际他不痛苦,一般佛菩萨都这样子,看起来很痛苦,他实际上不痛苦,二祖他临终的时候给人家杀头的嘛,他就讲出一句话,白刃临头颅呀,刀呀,临你这个头…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般若妙味——徐老对保定居士的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