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言無實性。”六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把六七兩識轉化了,就有辦法了。六識,特別是六識,生生滅滅,妄想顛倒,就是這個東西,這我執、法執這是第七識,七識、六識這兩個識都最重要,首先轉化的就這兩個東西,一轉化就沒有事了,第八識也轉了,前五識也轉了,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第八識轉爲大圓鏡智。歇下來以後認識它,哦,就是這個東西。但是這個認識它不能分別,不能起心,描寫它的境界,描寫它的作用,用不著。一觀就是,一照就是。照,所以照用得很好的,照跟觀又不同的。
第二集
徐老:觀又不同的,都不同的。照見五蘊皆空,這“照見”兩字力量很大的,先照住而後照見,照住就是一照以後,心住下來了,照住以後才照見,照住它是定,照見是慧。這樣定慧交融,到後來定幫助慧,慧幫助定,定慧交融、定慧不二,到這時候它是不二的。我們修行的人大多數修行上坐修定、磨刀,把刀磨快,要殺敵人;敵人來了就殺掉它,就是下坐修慧,定慧即合,很快的境界,明心見性不在話下,所以不能把明心見性看得高不可攀,也不能把明心見性看得很隨便,很容易也不是,也不是很容易的,也不是很難的。沒有這麼容易的,(就)見你的自性啊。一切唯心造,所以我們修行的人第一要有志氣,我一定要明心見性,我有佛性嘛,佛性人人都有,這是釋迦牟佛講的,既然人人都有,我難道不能明心見性嗎?我成佛也有份,就是明心見性會沒有份嗎?不要杷它看得好象難得不得了,剛剛劉居士講的一把擒來,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呢靈知了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不是自性是什麼東西?沒有別的東西,只有自性,妄想也沒有了,後念還沒有起來,但是我是靈知了了的,這不是自性是什麼東西呀,就是這個東西!所以我那個時候在重慶的時候,學問題(觀心)。那個時候大概二十八九歲的時候,談我過去體會,當然我這個體會還是一個光影門頭,不是真正的體會,還是識神分別,但是體會要有這樣去體會。有于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有沒有妄想”,所以這個時候用功很勇猛,一天坐叁次,因爲年紀也輕身體也好嘛,打坐很用功的。當然不在次數多少,我這樣子給你們講話……那麼這樣子心很定,沒有妄想,但是,一切事情都知道,了了分明,也可以說靈知了了,了了靈知。靈知就是佛的知叫靈知,沒有分別,一點沒有分別。這時我想,哎呀,大家要見到真心,見到自性,這不是自性究竟是什麼東西,這些畢竟沒有了,我就把它肯定下來,這就是真心的境界,當然我也講過這也是光影門頭的事,也不是真正的真心,真正的真心那就是妄想都沒有了,所以我說明心見性要把它一把擒住,哎呀,就是這,就是它!這一舉,也請善知識印證,要最好印證一下。永嘉禅師、懷讓禅師都請六祖印證的嘛,不印證你恐怕自己沒有把握,但是自己也要自己用功。迷來師度,悟來自度,迷茫的時候要師父度我,開悟的時候是自己度自己,自己都知道,就自己把握,不要太謙虛了,哎呀,我是不行的。不行的你學佛做什麼事呀,自欺欺人嘛。所以還是要自己把它承擔下來,總的一句古話就是“當仁不讓”!“當仁不讓”!我們就是要這樣子,學佛沒有客氣的,見到就是見到,不見到就是不見到,也不要客氣,見到就是見到,這是大事因緣,了生脫死的大事,所以我希望我們大家要勇于承擔!承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家業啊。
劉居士:徐老師,剛才我正想問問那個事。原來你不是說信中說的這個照見和照住的問題。我正想問問,你比方說我現在正在打坐,什麼情況下我算是照住了,什麼情況下我是照見了?
徐老:心定下來,照住。
劉居士:心定下來,起用是不是……
徐老:起用——了了分明,那是照見,你不照見怎麼叫了了分明呀,見就是見道,就是智慧,照住就是定力,照住是定,照見是慧。
劉居士:您說正照見的時候應該是一念不生的時候,有妄想的時候是不是算是照住?
徐老:照住的時候就是起念也沒關系,知道它就是妙用,所以妄想就是妙用了,只要不粘了,不粘。我們跟佛菩薩的界線就是,粘還是不粘就是一條界線。我們處處地方都粘了,色聲香味觸法都粘的。佛菩薩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無所住還有心的,《金剛經》後面叫,首先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嘛,後面就是講“應生無所住心”,生無所住的心,無所住什麼心啊,無所住不是沒有呀,還有心呢,這裏就是無所住的,無所住而有心,這就是清淨心,就是清淨之心嘛,所以這裏我們把它搞清楚,就容易體會到。
劉居士:剛才徐老您說的“一切法都是佛法”,這個話是不是也是對開悟人說的話呀?不開悟的人能這樣說話嗎?
徐老:這是開悟的人講的,你說這個境界,無所住無所粘,開悟的,就明心見性的人,可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不開悟的人心裏糊裏糊塗的,一切法都是妄想!你起心動念都是妄想,不粘了以後,你心無住,無住于心,一切法都是妙用,妙用與妄想就是粘與不粘的關系,粘起來就是妄想,不粘就是妙用。
蘇居士:您說這個不粘是嗎?
徐老:不粘著,《楞嚴經》裏也有的。
劉居士:徐老師,您簡單的說說,這個初學的人,修心中心法修的時間比較短的人,觀照的要領怎麼做呀?怎麼觀照?
徐老:觀照呀,這個話只能用言語講出來,不一定講你針對性的。總的來講,觀心,比如這個茶杯,我回光返照,本來我看茶杯,現在眼睛閉起來,看自心,所以觀心有兩種,觀真心、觀妄心,分兩個方面。觀妄心,就是妄想生生滅滅,眼睛閉起來生生滅滅很多,妄想很多,這是觀妄心。觀真心,妄想歇下來以後,由智慧回光返照,這叫觀真心。那麼大多數的人都是觀妄心下手的,都是妄心生滅,不去理它,慢慢慢慢它妄心由多到少,由從有相到無相,到最後呢,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個境界就是觀真心了,妄心歇下來了,真心現出來了,這個境界也叫清靜心,什麼時候出來呢,你無所住的時候清淨心就出來了,所以無住生心,生的就是清淨心,假如有住生心的話就是妄想顛倒。觀的時候有兩種,一種觀的時候呢,它不是眼睛看的,用智慧回光返照,觀自己妄想生生滅滅,到後來呢,它這妄想生滅心歇下來了,就是照了,照見五蘊皆空,照見。照見的時候呢妄想不起,生心、起心動念沒有了,到最後這個時候觀的是真心觀心,所以觀心有兩種:一種妄心觀妄心,再後來真心觀妄心,最後真心觀真心,都是自性叁昧,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到這個境界時,無實無虛、無來無去,清淨自性很清楚的現前,所以這個觀心的境界是很容易誤會,爲什麼誤會呢?哎呀,一觀心呀,好象我就回光返照看見心就是真心,實際上觀心的心不是真心,被心所觀的心,能觀的心都不是真心,到真心現前的時候,妄想脫落,這個是真心,但是妄想脫落不是簡單的,有時候覺得你好象妄想脫落了,實際上還沒有脫落,還有這個境界,總的來講,觀心反反複複的觀,一天要觀,《般若花》裏有的,觀數十次。我以前觀心,就從觀心下手,一天觀心,以前沒有事情的時候,觀、觀,沒有起念的時候什麼境界,等下妄想來了,就停下來,回去再起觀,重新起觀,起心動念,起觀,起觀還是觀的妄想,越觀越清楚,那麼妄想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到後來呢~不觀而觀,心即非心,不觀而觀!它自然觀,你用不著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還是妄想麼,不觀而觀,心即非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就不是心,講到心講到觀都是善巧方便,這時無所謂觀無所謂心,但是呢觀心清清楚楚,這樣。所以這個觀心的法門呀,講起來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就是般若、智慧,智慧觀,觀,一切佛法不離開觀心,禅宗的也是觀心,六祖也有觀心的文字,六祖呀,六祖的《壇經》裏面有觀心的法門,禅宗也講觀心,止觀也講觀心,天臺宗講止觀就是觀心,淨土宗也講觀心,印光法師不是講,即念即觀,即觀即念,觀,也不離開觀。所以觀心是佛法裏的大法門,很大的法門,很殊勝的法門,當然到最高境界,不觀而觀啦。你用不著成心去觀就在觀照中,你就寂而常照,寂然不動,這時候觀照分明,到這個境界,得到很大的受用,但這以前經過很大的翻動,習氣翻出來,妄想翻動出來,這都是進步的現象,以後慢慢慢慢消下來,所以我可以跟各位講一講,就是這個修行的艱苦呀,憨山大師在《禅門日誦》裏面有段話,這段話很重要,我向大家來簡單來供養各位。他這麼說呀:修行,不管你念阿彌陀佛也好,修禅宗也好,修止觀也好,是嗎?修行到功夫得力的時候,妄想都大量的翻出來,所以說力量很大非比尋常,這是憨山大師講的,力量很大,不是一般的力量,他有煩惱歇不下去,沒辦法控製它,這時候呢,你就是要用大忍耐力、大精進力、大勇猛力,他講叁個力量,大精進,大勇猛,大忍耐,還有叁句話,“切不可被它籠罩”,習氣出來的時候不可被它籠罩,罩住了。“切不可被它調弄”,你不可哎呀,今天這個事情好象很重要,實際不是重要,重要不重要你自己懂的,你說它大事就是大事,你說小事就是小事,但是這個時候你習氣來了,很小的事情當它大事,大得不得了,這個事情好象一定要解決,所以就不要被它調弄了,你被它調弄就你上它的當。“切不可當作實事”,當作它實事情,這是假的,夢幻泡影呀!你當它真,習氣翻出來了,他講的叁句話“切不可被它調弄,切不可當作實事,切不可被它籠罩”,要用什麼呢?要用精進勇猛之力,好比我拿一把刀呀,魔佛皆揮,魔來也斬,佛來也斬,魔佛皆揮,什麼境界來都放下,都斬斷,要經過這樣子,艱苦奮鬥慢慢歇下去,歇下去以後呀,慢慢清楚,清楚以後,最後,勝利了,你鬥爭過去,勝利了,無量輕…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般若妙味——徐老對保定居士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