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言无实性。”六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把六七两识转化了,就有办法了。六识,特别是六识,生生灭灭,妄想颠倒,就是这个东西,这我执、法执这是第七识,七识、六识这两个识都最重要,首先转化的就这两个东西,一转化就没有事了,第八识也转了,前五识也转了,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歇下来以后认识它,哦,就是这个东西。但是这个认识它不能分别,不能起心,描写它的境界,描写它的作用,用不着。一观就是,一照就是。照,所以照用得很好的,照跟观又不同的。
第二集
徐老:观又不同的,都不同的。照见五蕴皆空,这“照见”两字力量很大的,先照住而后照见,照住就是一照以后,心住下来了,照住以后才照见,照住它是定,照见是慧。这样定慧交融,到后来定帮助慧,慧帮助定,定慧交融、定慧不二,到这时候它是不二的。我们修行的人大多数修行上坐修定、磨刀,把刀磨快,要杀敌人;敌人来了就杀掉它,就是下坐修慧,定慧即合,很快的境界,明心见性不在话下,所以不能把明心见性看得高不可攀,也不能把明心见性看得很随便,很容易也不是,也不是很容易的,也不是很难的。没有这么容易的,(就)见你的自性啊。一切唯心造,所以我们修行的人第一要有志气,我一定要明心见性,我有佛性嘛,佛性人人都有,这是释迦牟佛讲的,既然人人都有,我难道不能明心见性吗?我成佛也有份,就是明心见性会没有份吗?不要杷它看得好象难得不得了,刚刚刘居士讲的一把擒来,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呢灵知了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不是自性是什么东西?没有别的东西,只有自性,妄想也没有了,后念还没有起来,但是我是灵知了了的,这不是自性是什么东西呀,就是这个东西!所以我那个时候在重庆的时候,学问题(观心)。那个时候大概二十八九岁的时候,谈我过去体会,当然我这个体会还是一个光影门头,不是真正的体会,还是识神分别,但是体会要有这样去体会。有于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有没有妄想”,所以这个时候用功很勇猛,一天坐三次,因为年纪也轻身体也好嘛,打坐很用功的。当然不在次数多少,我这样子给你们讲话……那么这样子心很定,没有妄想,但是,一切事情都知道,了了分明,也可以说灵知了了,了了灵知。灵知就是佛的知叫灵知,没有分别,一点没有分别。这时我想,哎呀,大家要见到真心,见到自性,这不是自性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些毕竟没有了,我就把它肯定下来,这就是真心的境界,当然我也讲过这也是光影门头的事,也不是真正的真心,真正的真心那就是妄想都没有了,所以我说明心见性要把它一把擒住,哎呀,就是这,就是它!这一举,也请善知识印证,要最好印证一下。永嘉禅师、怀让禅师都请六祖印证的嘛,不印证你恐怕自己没有把握,但是自己也要自己用功。迷来师度,悟来自度,迷茫的时候要师父度我,开悟的时候是自己度自己,自己都知道,就自己把握,不要太谦虚了,哎呀,我是不行的。不行的你学佛做什么事呀,自欺欺人嘛。所以还是要自己把它承担下来,总的一句古话就是“当仁不让”!“当仁不让”!我们就是要这样子,学佛没有客气的,见到就是见到,不见到就是不见到,也不要客气,见到就是见到,这是大事因缘,了生脱死的大事,所以我希望我们大家要勇于承担!承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家业啊。
刘居士:徐老师,刚才我正想问问那个事。原来你不是说信中说的这个照见和照住的问题。我正想问问,你比方说我现在正在打坐,什么情况下我算是照住了,什么情况下我是照见了?
徐老:心定下来,照住。
刘居士:心定下来,起用是不是……
徐老:起用——了了分明,那是照见,你不照见怎么叫了了分明呀,见就是见道,就是智慧,照住就是定力,照住是定,照见是慧。
刘居士:您说正照见的时候应该是一念不生的时候,有妄想的时候是不是算是照住?
徐老:照住的时候就是起念也没关系,知道它就是妙用,所以妄想就是妙用了,只要不粘了,不粘。我们跟佛菩萨的界线就是,粘还是不粘就是一条界线。我们处处地方都粘了,色声香味触法都粘的。佛菩萨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还有心的,《金刚经》后面叫,首先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后面就是讲“应生无所住心”,生无所住的心,无所住什么心啊,无所住不是没有呀,还有心呢,这里就是无所住的,无所住而有心,这就是清净心,就是清净之心嘛,所以这里我们把它搞清楚,就容易体会到。
刘居士:刚才徐老您说的“一切法都是佛法”,这个话是不是也是对开悟人说的话呀?不开悟的人能这样说话吗?
徐老:这是开悟的人讲的,你说这个境界,无所住无所粘,开悟的,就明心见性的人,可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不开悟的人心里糊里糊涂的,一切法都是妄想!你起心动念都是妄想,不粘了以后,你心无住,无住于心,一切法都是妙用,妙用与妄想就是粘与不粘的关系,粘起来就是妄想,不粘就是妙用。
苏居士:您说这个不粘是吗?
徐老:不粘着,《楞严经》里也有的。
刘居士:徐老师,您简单的说说,这个初学的人,修心中心法修的时间比较短的人,观照的要领怎么做呀?怎么观照?
徐老:观照呀,这个话只能用言语讲出来,不一定讲你针对性的。总的来讲,观心,比如这个茶杯,我回光返照,本来我看茶杯,现在眼睛闭起来,看自心,所以观心有两种,观真心、观妄心,分两个方面。观妄心,就是妄想生生灭灭,眼睛闭起来生生灭灭很多,妄想很多,这是观妄心。观真心,妄想歇下来以后,由智慧回光返照,这叫观真心。那么大多数的人都是观妄心下手的,都是妄心生灭,不去理它,慢慢慢慢它妄心由多到少,由从有相到无相,到最后呢,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个境界就是观真心了,妄心歇下来了,真心现出来了,这个境界也叫清静心,什么时候出来呢,你无所住的时候清净心就出来了,所以无住生心,生的就是清净心,假如有住生心的话就是妄想颠倒。观的时候有两种,一种观的时候呢,它不是眼睛看的,用智慧回光返照,观自己妄想生生灭灭,到后来呢,它这妄想生灭心歇下来了,就是照了,照见五蕴皆空,照见。照见的时候呢妄想不起,生心、起心动念没有了,到最后这个时候观的是真心观心,所以观心有两种:一种妄心观妄心,再后来真心观妄心,最后真心观真心,都是自性三昧,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到这个境界时,无实无虚、无来无去,清净自性很清楚的现前,所以这个观心的境界是很容易误会,为什么误会呢?哎呀,一观心呀,好象我就回光返照看见心就是真心,实际上观心的心不是真心,被心所观的心,能观的心都不是真心,到真心现前的时候,妄想脱落,这个是真心,但是妄想脱落不是简单的,有时候觉得你好象妄想脱落了,实际上还没有脱落,还有这个境界,总的来讲,观心反反复复的观,一天要观,《般若花》里有的,观数十次。我以前观心,就从观心下手,一天观心,以前没有事情的时候,观、观,没有起念的时候什么境界,等下妄想来了,就停下来,回去再起观,重新起观,起心动念,起观,起观还是观的妄想,越观越清楚,那么妄想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到后来呢~不观而观,心即非心,不观而观!它自然观,你用不着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还是妄想么,不观而观,心即非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就不是心,讲到心讲到观都是善巧方便,这时无所谓观无所谓心,但是呢观心清清楚楚,这样。所以这个观心的法门呀,讲起来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就是般若、智慧,智慧观,观,一切佛法不离开观心,禅宗的也是观心,六祖也有观心的文字,六祖呀,六祖的《坛经》里面有观心的法门,禅宗也讲观心,止观也讲观心,天台宗讲止观就是观心,净土宗也讲观心,印光法师不是讲,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观,也不离开观。所以观心是佛法里的大法门,很大的法门,很殊胜的法门,当然到最高境界,不观而观啦。你用不着成心去观就在观照中,你就寂而常照,寂然不动,这时候观照分明,到这个境界,得到很大的受用,但这以前经过很大的翻动,习气翻出来,妄想翻动出来,这都是进步的现象,以后慢慢慢慢消下来,所以我可以跟各位讲一讲,就是这个修行的艰苦呀,憨山大师在《禅门日诵》里面有段话,这段话很重要,我向大家来简单来供养各位。他这么说呀:修行,不管你念阿弥陀佛也好,修禅宗也好,修止观也好,是吗?修行到功夫得力的时候,妄想都大量的翻出来,所以说力量很大非比寻常,这是憨山大师讲的,力量很大,不是一般的力量,他有烦恼歇不下去,没办法控制它,这时候呢,你就是要用大忍耐力、大精进力、大勇猛力,他讲三个力量,大精进,大勇猛,大忍耐,还有三句话,“切不可被它笼罩”,习气出来的时候不可被它笼罩,罩住了。“切不可被它调弄”,你不可哎呀,今天这个事情好象很重要,实际不是重要,重要不重要你自己懂的,你说它大事就是大事,你说小事就是小事,但是这个时候你习气来了,很小的事情当它大事,大得不得了,这个事情好象一定要解决,所以就不要被它调弄了,你被它调弄就你上它的当。“切不可当作实事”,当作它实事情,这是假的,梦幻泡影呀!你当它真,习气翻出来了,他讲的三句话“切不可被它调弄,切不可当作实事,切不可被它笼罩”,要用什么呢?要用精进勇猛之力,好比我拿一把刀呀,魔佛皆挥,魔来也斩,佛来也斩,魔佛皆挥,什么境界来都放下,都斩断,要经过这样子,艰苦奋斗慢慢歇下去,歇下去以后呀,慢慢清楚,清楚以后,最后,胜利了,你斗争过去,胜利了,无量轻…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般若妙味——徐老对保定居士的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