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居士,你常有一念不生的時候吧。
劉居士:哦,有、有。
徐老:一念不生的時候,你還知道吧,知道我這個了了靈知有沒有呀,不是好象木頭,石頭一樣的。
劉居士:嗯,不是木頭、石頭,對對。
徐老:嗳,對吧。
劉居士:對對。
徐老:不是木頭、石頭,這是什麼東西?一念不生,但是不是木頭、石頭,什麼東西?這很簡單嘛。
劉居士:對。
徐老:你要參一參,假如你還沒有想通的話,你把這句話參,是什麼?
劉居士:不過徐老師,我覺得象這句話,我早就參明白多少年了。
徐老:你實際上都在分別,並不是在觀照,在分別,所以始終跳不出來。
劉居士:徐老師我跟您說個小笑話。這回我打七,我鬧了個笑話,我下了坐,我一念的時候,我只剩下咒了,一點別的妄念不起。念的時間非常長,有兩個鍾頭,沒妄想。我想,喲,這可是個好時候,我說在這時候,您看古人經常會有這個情況啊。啪,落個什麼東西,
一驚嚇,這時候徹底呈空了。是不是?
徐老:不理,還是。
劉居士:當時特別想有一個聲音嚇唬嚇唬我。
上海胡居士:這都是妄想的。
劉居士:這時候巧了,我打坐的那邊有一家裝修呢,他把那個板子拼命敲打呢,啪,一下子,結果吧。
徐老:追求這個境界。
劉居士:真有這個境界也不對,人家古人吧,這一響,啪,身心世界徹底消殒了。我這正坐念著好的時候,他這一響嚇我一跳。
劉居士:您說,我這和古人怎麼這麼不相同呢?同樣是響,我這毛病出在哪?
徐老:你在追求境界,這追求境界永遠見不到性。
劉居士:啊,對。
徐老:不用追求這個境界,佛性是人人相同的,各人生理、環境、因緣,都不同的。所以說不要追求,一去追求了,就是妄心。
劉居士:對對,我有的時候是研究。我研究我現在快要到什麼現狀。
上海胡居士:你說古人,古人也是這麼過來的。
徐老:嗳,古人也是。
上海胡居士:因緣俱足的話,“啪”的打開了,也是有一個因緣,這樣積累過來的,可是一下子你沒把握,不然一觸就行了,也是第一次,有第二次,第二次不行有第叁次,第叁次不行再第四次,到一定時候你就打開了。
劉居士:是那麼回事。
上海胡居士:你根本不要執著。
徐老:現在呀,劉居士,虛空粉碎,大地平沈,這樣也不對。這樣說話是形容的話,也是形容的話。
劉居士:也是形容。
徐老:現在呢教下的話,把虛空粉碎喻來見性。虛空怎麼粉碎呢?不然怎麼是虛空嘛,這不好執著。
上海胡居士:對弟子某說:你多親近大德很重要,聽老師解釋問題得到解決。
徐老:交流,互相交流。
上海胡居士:對保定弟子說:嗳,多親近大德,他的價值很重要啊。
弟子:對,對,到時候接觸親近。
徐老:我也不是都知道的,一知半解,大家互相交流呀,大家交流,大家交流商量。
王居士:我剛一修法,在打百坐的時候,在百坐之中有一次在打坐的時候,就象書上說的什麼妄念也沒有,前念已斷,後念也沒起,就只是咒,後來念著、念著連咒都沒有了,就是待得特別清楚,心裏的感覺都沒有了,覺得特別透亮,大概持續了半個多小時吧,後來就突然想起來,怎麼不念咒了,嗳,就過去了,當時…
徐老:你修心中心的?
王居士:嗯。
徐老:修過千坐嗎?到現在。
王居士:嗯,有兩百多坐了。
徐老:兩百多坐,修兩個小時。
王居士:哦,對,現在加到四個小時了。
徐老:四個小時。有段時間就這樣子。
王居士:嗯,就那次時間長,別的時候時間都短,有的時候十分二十分鍾。
徐老:時間長短不管的,只要認識,見性就是認識。
王居士:後來又跟別的師兄探討這個問題,他們說,你當時得認知才算是,是吧?
徐老:嗳,對,認知它,認知就是自己體會到,哎呀,這就是我的東西。你一念不生,但不是跟木頭石頭一樣的,什麼事不知道,(而是)都知道的,了了分明的,這就是你的佛性,不要客氣,沒有客氣的。
王居士:那個時候也是,是了了分明的。
徐老:了了分明的,就是你的本性,就用不著客氣,但是一定要一念不生,這個不是妄念,不是妄心,不是頑空,不是斷滅空,不是豁達空,這就是你的本性。假使一念不生,還有無記,無記空也不對了,這就不對了。
王居士:他們說要是等過去了就不算,是吧?
上海胡居士:哦,這是不行的,當下,認知把握你自己。
徐老:當下認識,嗳,當下認識你的…
上海胡居士:不是過後,人家幫你解釋,這不算。
王居士:是,當下就是,在我就體會到麼,哎呀,這沒念咒,這一瞬間同時就覺得,這就是。
徐老:哎,一瞬間,就是一瞬間。
上海胡居士:這裏面你還是吧,還有個念咒在呢,什麼叫念咒呀,還有個念咒在呢,不行還有個念咒在,它就不行了,還有個念咒在。
徐老:前念已滅,後念不起,中間是真空的,等于兩邊不執啦,中間真空的,就認識它,就體會它,哦,這就是我的東西,你認識它,不要有意識的分別,來自于思維的覺受,哦,這是我了了靈知,靈知了了也可以,了了靈知也可以,也可以叫靈知不昧,不是木頭、石頭,是不昧的,這就是你的本性,不要懷疑的,用不著懷疑的。
上海胡居士:因爲你這當下…
徐老:各人各人境界不同的。
上海胡居士:感覺咒你不念了,這個就是你有念了,後念已經起來了,後念起來你再去認識它,這個就不是了,那後念就起來,這後念沒有起來之前當下你要認識,就是。
徐老:當下就是,這是什麼?
王居士:後念起來,就只是再去體會一下,剛才那個境界啊,那個就是,那也錯過去。
徐老:已經過去就過去了,過去的還是妄想嘛。
上海胡居士:你這個咒,哦喲,我咒沒念了,念頭已經起來了,你這個念咒的念,念咒的念頭已經起來了,所以她這什麼情況呢,前念已斷,後念未起,直下就是。
徐老:悟在當下。
上海胡居士:當下。
徐老:這就是悟在當下,要當下就開悟,不是過一段時間叫開悟,過一段時間回想都是妄想。
上海胡居士:回想都是妄想。
趙居士:當下看一看,就說當下就是知道它了,見性的時候會了。奧,那就是,連那個“是”都不行。
徐老:這是智慧的觀照,它不是妄心的分別,這時候兩個是不同的,不然的話你智慧觀照也沒有,沒有用啦。
蘇居士:對。
徐老:有體沒有用,這個是作什麼用呀,見到它也沒有用了,所以用跟體要分別的,體用合一,即體即用。如果是妄心的話,體有了,它還要起妄念了,這是妄心,沒有用的,不起妙用的。妙用妙用,不粘牢就是妙用。妙麼,粘牢就不是妙用。
趙居士:初學剛用功的人跟已經證到的人,用功的時侯有沒有差別呢?
徐老:見到的人跟用功沒見到的人啊,這當然有差別了。
趙居士:初學的人跟已經見到的人。
徐老:嗳,已經見到了。
趙居士:初學的人他也覺得明白這些事,他做功夫的時候跟證到的時候有沒有用功的區別?
徐老:平常的時候他粘不粘,碰到一些境界,粘起來了,這都是沒有開悟的。因爲碰到境界無所住,無住生心,無所住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嘛,無所住的,心裏很自在,這就是開悟的境界。但這兩個差別當然很多的,很仔細的。有些人他實際上開悟也有的,比方我在睡覺的時候,沒有,現在人,一點念頭也沒有,實際上你這個時候能抓住它的,一把擒住,也可以見性,所以說方法很多的,不是一定要佛法才見性,孔子、孟子,孟子都講浩然之氣嘛,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浩然之氣呀,實際上就是見性,但他不學佛法的,所以見性不在佛法不佛法,不學佛法也可以,無有少法可得,佛法也沒有的,佛法也是善巧方便,所以佛法皆非佛法。到這個時候,主要是體悟、觀照,觀照的力量越大,見性越明顯,不是識神分別,一分別就不行了。
劉居士:徐老,他剛才說的是這個意思。他說見性之後,就是證悟之後再去繼續做功夫。跟憑這個理解,哦,是,然後繼續去做功夫去。這兩個做功夫有沒有區別?
胡居士:他說一個是理悟,一個是親證本性證悟。這兩個悟,悟了以後,下面做功夫起修嘛,做功夫是不是一樣的?
徐老:哦,做功夫起來呀,我告訴你呀,在教下,是理悟的。在宗下呢,是要事悟,事上悟。實際上主要的還是要事悟,因爲理悟靠不住。比方舉個例子,天臺宗裏面(六即佛)呀,有一個叫名字位,名字即佛呀。名字位,實際上已經開悟了,他開悟什麼東西呢,“哦,自性是佛,人人都能成佛的。”他這個明白以後呢,就是作爲開悟了,但是實際上真正開悟呀,不是,要事上開悟,理上開悟不是,理上開悟是依文解義。依文解義,叫理上開悟。親自見到這個東西,就是開悟。所以不同的,因緣也不同的,因此呢,天臺宗這個叫名字位。實際上大徹大悟,大開圓解,教下叫大開圓解,宗下就叫徹悟本來,本性徹悟了,但也不同的。那麼理與事的關系上,講起來最主要的還是理事不二。事上得通得過去,理上也要通得過去。只是理上通得過還沒有用,理事要不二,就對的。
劉居士:實證的人跟從理上悟的人,他們兩個做功夫的時候,繼續向前修的時候,做功夫的時候是不是一樣的,有沒有什麼區別?
徐老:這就是…
上海胡居士:他講,真正實悟的人和從理上認識這個悟的人,作功夫上,是不是一樣?
徐老:做功夫。
上海胡居士:嗳,理上開悟了,就是講,理上已經認識了。
徐老:嗳、嗳。
上海胡居士:但是呢,有一個是實際功夫,實…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般若妙味——徐老對保定居士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