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般若妙味——徐老對保定居士的開示▪P7

  ..續本文上一頁際上已經開悟了,已經證到開悟了。和理上開悟的、有修行,煉心的話,有什麼不一樣?

  徐老:哦,我的看法啊,事上證悟跟理上證悟有些不同的,理上證悟,大多數都是有依文解義相。

  劉居士:依文解義的。

  徐老:理上開悟的呢,大多數都有依文解義的相。事上開悟的呢,他是真正的功夫。事上開悟也有理、事不同,理上修明白這個自性,叫理悟。事悟就是經過打磨以後,就各種境界他都不粘了。

  劉居士:哦哦,他不粘了。

  徐老:這是事上的,最後這個理事不二,理跟事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兩回事呢,實際上《華嚴經》的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四個法界都不同的,理事無礙跟事事無礙又不同的,這境界又高一層。所以總的來講,還是要從事上能夠包括理上,理上不能包括事上,就這樣子。

  胡居士:徐老師,您比方說這個人他見性了,見性以後就是說也不能住在那個性上,當他保、任的這兩個過程,那麼他保的過程當中,是不是他時時刻刻他還要認識這個本性,念來了不睬它、不理它。

  徐老:對。

  胡居士:這樣子,他不是還是有個性可保呀,怎麼樣才能做到不住那個性上去?

  徐老:這也很重要。開悟,禅宗破初關就是明心見性,開悟了,明白了,明白了以後呢,他就是要破重關,破重關呢,就是保任。保任,習氣來的時候,保護它,保護本性,任它,就是不要去理它。不取不舍,這保任兩個字分兩個階段。一個是保,一個是任。保就是保護它,我見到了,啊,見到本性,本性要保護它,任它呢,就是煩惱來的時候呀,無所不是,一切都是隨緣自在,就是說任,那麼這個做功夫的時候當然回光返照不可少的。所以叫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呀,不好離開這個東西。但這個東西呀,要認識呀,未悟的人跟已悟的人,認識不同的。已悟的人,他是智慧,未悟的人,他是識神分別。保任的時候呢,還有一個回光返照,時時看,所以大事未明呀如喪考妣,大事已明也是如喪考妣,好比死大人呀,死掉了,運起來,把他料理,喪考妣,喪考妣表示用功很真切,所以大事,開悟它是不容易呀,保任也是不容易的。第二關,就是破重關,第叁關就好了,叫無所不是。魔就是佛,煩惱就是菩提,妄想就是妙用,一切都是不二,沒有分別,這無有少法可得,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牢關的境界。

  胡居士:徐老師,是不是末後關的時候,這個佛性就也不著了。但一開始保任階段的時候,是不是還是要…

  上海胡居士:要,要知道保。

  徐老:保任階段你自然有種智慧嘛。我就見到本體嘛,你時時刻刻不離這個,不離這個什麼東西,這個就是保嘛。就是保,就一天到晚在保的中間,但沒有保的相。不著相了,因爲《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非法相,一切相都破掉了,我相沒有,法相也沒有,空相也沒有。亦無非法相,非法相就是空,非法相也沒有,空相也沒有,叁空都到底,到這時候呀,雖然當時沒有挂礙,但是也不失覺照,覺照還是有。不然的話,他沒有智慧呀。

  智慧還是有的,不象未悟的人,未悟的人都是妄想、分別。這時候他妄想脫落了,悟的人呢妄想脫落了。妄想不脫,他不能開悟呀,哦,這是我的本來,不認識它,主要是認識它,這很重要,一定要自我認識、自我體會、自我默契,這很重要的叁關。總的來講,能所雙亡,能觀之心,所觀之心都雙亡,妄想脫落,妄想脫落就是一念不生,你一念不生時候就是你見性的時候,他非同木石嘛,不同于木頭、石頭一樣。一念不生不等于木頭,還是了了分明。所以古人講叫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呀,根塵就是根、塵都脫掉了,了了分明,靈光獨耀,靈光獨耀就是見性的境界,這句話是百丈禅師講的,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呀,根塵脫落,靈光獨耀,這就是智慧嘛,不是智慧怎麼知道它是靈光獨耀啊,這智與識本是一個東西,就粘牢、不粘牢的關系,粘牢就是識,不粘牢就是智慧。

  蘇居士:徐老,淨土宗見性跟這個是一樣的,是吧?

  徐老:淨土也可以見性,一切法都可以見性,嚴格來講,凡是佛法,都講明心見性。你不明心見性就是心外取法,心外還有一個境界,心外有樣東西我可以拿得牢,心外取法就是外道。這是目前很多人都這樣講的,也是這個道理。當然有許多人說,我明心見性很困難,念佛帶業往生,那當然也可以了。它叁根普被嘛,信願行,真心切願笃行,信願行以後呢,帶業往生,這業就是惡業,至于過去生中還沒有帶著去,現在他信願行就往生到西方,但這個帶業往生呀,(接下盤)

  第四集

  徐老:但這個帶業往生啊,首先說要一心不亂的,什麼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心亂也不能往生,下品下生也講心亂也不能往生,你心已經亂了,怎麼能往生呀,他障礙了嘛,那麼他怎麼能一念不生呢?臨終的時候,因爲造種種的惡業,五逆十惡(的人),應該到地獄去,但是他就是聽善知識的話,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念十句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句話就往生了,這個時候他就是一心不亂,後來他又要亂了,這是另外一回事。往生的人要一心不亂的,所以這事還是很重要,往生、不往生要看你心亂不亂,心不亂以後就往生,心亂就不能往生。

  蘇居士:您說他沒有亂…

  徐老:嗳!沒有亂,你說沒有亂,就往生了。這個道理,臺灣一位叫李炳南的居士他講過這個話。我在《般若花》上一篇叫《淨宗講話》,我也引用他的話,特好,這個道理,《淨宗講話》裏面有啊。多數講的,臨終的人一定要一心不亂,也就是心亂你就不能往生。那麼五逆十惡(的人),聽善知識教導以後,他萬緣放下,都是一心不亂,一下子帶業去了,去以後往生西方,但去了以後,生凡聖同居土不是到方便有余土,帶業。淨土法門很好的呀,它也可以明心見性,也可以帶業往生。別的法門都是只能明心見性,能帶業往生沒有的,帶業往生只有淨土宗有,別的都是消業的。

  蘇居士:淨土宗也要消業。

  徐老:也要消業。

  蘇居士:盡量消,實在消不完…

  徐老:我告訴你,關于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李老師[元音老人,編者注]也是有一篇文章的。實際上也可以消它一部分業往生的,也就帶一部分業往生。要去的人,比方我去的時候是凡夫的,往生了,往生你都消業了嗎,沒有消業。但是呢,你說沒有消,沒有消怎麼能往生呀,所以消些業障也帶著業障,一部分帶著,一部分消掉。

  蘇居士:盡量的消,實在消不掉的,帶著往生。

  徐老:帶業往生,還是帶業往生。但帶業往生有一個條件,叫“信真願切”。

  蘇居士:信要真,願要切。

  徐老:信真願切,信真願切!

  張居士:徐老師,平常打坐的時候就念心中心咒,然後坐下持一句佛號,這樣行嗎?

  徐老:要心中分明,你現在修心中心,你現在沒有滿(千座)吧?

  張居士:嗯。

  徐老:修心中心爲主。

  張居士:哦。

  徐老:念佛法門作爲有空的時候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都可以念,法門無量誓願學嘛,但主次要分明。有許多人他主次不分明,又是念“阿彌陀佛”,又是修心中心,兩面都落空了。一定要主次分明,一段時間我以修心中心爲主,一千坐以後,我以修念佛爲主了,那就念佛了,修心中心作爲幫助,定力不夠了我就修去了,也可以的,那個時候呢,就是以念佛爲主了。現在暫時還是以心中心爲主,這樣容易進步,容易得定開慧,你不當它主要功課怎麼開慧呀,修的時候當它主要功課嘛,這主次一定要分明。嗳,可以的,念佛也是可以的。

  王居士:有人說坐上打開的那時候,總是有坐上坐下吧,打開的時候就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沈,然後這個什麼都看不到了,也聽不到了。有人說呢,這時候也能看的也能聽,只是不粘著了,這兩種說法哪個對呀?

  徐老:應該是了了分明,叫寂照。寂照,《六祖壇經》裏有句話:“不離見聞緣,超然登十地。”不離見聞緣,能見、能聞,不離這個緣的,得到這個解脫的境界。我的師父王骧陸居士,他也講的:“不是不見,不是不聞。”有這句話吧。不是不見,不是不聞呀,見聞了了、不著見聞,不要執著就是了。不要粘牢,主要還是不要粘,見還是見,聞還是聞,粘著就是等于凡夫,不見不聞那是等于無記呀,這是無記,不是了了分明。

  張居士:上師有一次他說在去郵局上班的時候,然後突然就身心都消隕了,他那個情形中,是看不見了,還是一種不粘著的一種境界。

  徐老:不粘著,主要不執,主要不執,一切佛法最要緊的就是不執牢,應無所住就是不執牢,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就是不執牢,不執著最重要。就是粘牢、不粘牢這問題,很簡單。你粘牢就是凡夫,不粘牢就是佛菩薩,做下去,很簡單、很簡單。

  徐老:我也隨便講講哦,講錯了大家可以批評。

  (衆弟子懷感恩之心,更加謙恭)

  徐老:佛法是大海呀,很深的,是吧。

  劉居士:有個人他想問,如果修了叁千坐了以後,還不悟,還怎麼修啊?

  徐老:我告訴你啊,修了叁千坐,有個師父來,他也跟我講的。有個老太太,修了叁千坐,還沒有見性,所以就叫她不要修,爲什麼叫她不要修呢?因爲叁千坐不見性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她的慧根不對,當然修心中心法的不是每個人都好修的,要有智慧的,如果根性強的就可以修,所以她不見性就是根性不相當。還有一個原因是,沒有人指點她,她就是叁千坐沒有見性,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修叁千坐,二千坐,修了以後呀,可修、可不修,什麼原因呢?有許多人,他雖然沒有見性,但是照這個法門修下去,他一定見性的,因爲他定力很強,兩個小時,再又是無相又是無住又是無念,而且叁密相應,所以他一定見…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般若妙味——徐老對保定居士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