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般若妙味——徐老对保定居士的开示▪P7

  ..续本文上一页际上已经开悟了,已经证到开悟了。和理上开悟的、有修行,炼心的话,有什么不一样?

  徐老:哦,我的看法啊,事上证悟跟理上证悟有些不同的,理上证悟,大多数都是有依文解义相。

  刘居士:依文解义的。

  徐老:理上开悟的呢,大多数都有依文解义的相。事上开悟的呢,他是真正的功夫。事上开悟也有理、事不同,理上修明白这个自性,叫理悟。事悟就是经过打磨以后,就各种境界他都不粘了。

  刘居士:哦哦,他不粘了。

  徐老:这是事上的,最后这个理事不二,理跟事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两回事呢,实际上《华严经》的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个法界都不同的,理事无碍跟事事无碍又不同的,这境界又高一层。所以总的来讲,还是要从事上能够包括理上,理上不能包括事上,就这样子。

  胡居士:徐老师,您比方说这个人他见性了,见性以后就是说也不能住在那个性上,当他保、任的这两个过程,那么他保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他时时刻刻他还要认识这个本性,念来了不睬它、不理它。

  徐老:对。

  胡居士:这样子,他不是还是有个性可保呀,怎么样才能做到不住那个性上去?

  徐老:这也很重要。开悟,禅宗破初关就是明心见性,开悟了,明白了,明白了以后呢,他就是要破重关,破重关呢,就是保任。保任,习气来的时候,保护它,保护本性,任它,就是不要去理它。不取不舍,这保任两个字分两个阶段。一个是保,一个是任。保就是保护它,我见到了,啊,见到本性,本性要保护它,任它呢,就是烦恼来的时候呀,无所不是,一切都是随缘自在,就是说任,那么这个做功夫的时候当然回光返照不可少的。所以叫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呀,不好离开这个东西。但这个东西呀,要认识呀,未悟的人跟已悟的人,认识不同的。已悟的人,他是智慧,未悟的人,他是识神分别。保任的时候呢,还有一个回光返照,时时看,所以大事未明呀如丧考妣,大事已明也是如丧考妣,好比死大人呀,死掉了,运起来,把他料理,丧考妣,丧考妣表示用功很真切,所以大事,开悟它是不容易呀,保任也是不容易的。第二关,就是破重关,第三关就好了,叫无所不是。魔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妄想就是妙用,一切都是不二,没有分别,这无有少法可得,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牢关的境界。

  胡居士:徐老师,是不是末后关的时候,这个佛性就也不着了。但一开始保任阶段的时候,是不是还是要…

  上海胡居士:要,要知道保。

  徐老:保任阶段你自然有种智慧嘛。我就见到本体嘛,你时时刻刻不离这个,不离这个什么东西,这个就是保嘛。就是保,就一天到晚在保的中间,但没有保的相。不着相了,因为《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非法相,一切相都破掉了,我相没有,法相也没有,空相也没有。亦无非法相,非法相就是空,非法相也没有,空相也没有,三空都到底,到这时候呀,虽然当时没有挂碍,但是也不失觉照,觉照还是有。不然的话,他没有智慧呀。

  智慧还是有的,不象未悟的人,未悟的人都是妄想、分别。这时候他妄想脱落了,悟的人呢妄想脱落了。妄想不脱,他不能开悟呀,哦,这是我的本来,不认识它,主要是认识它,这很重要,一定要自我认识、自我体会、自我默契,这很重要的三关。总的来讲,能所双亡,能观之心,所观之心都双亡,妄想脱落,妄想脱落就是一念不生,你一念不生时候就是你见性的时候,他非同木石嘛,不同于木头、石头一样。一念不生不等于木头,还是了了分明。所以古人讲叫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呀,根尘就是根、尘都脱掉了,了了分明,灵光独耀,灵光独耀就是见性的境界,这句话是百丈禅师讲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呀,根尘脱落,灵光独耀,这就是智慧嘛,不是智慧怎么知道它是灵光独耀啊,这智与识本是一个东西,就粘牢、不粘牢的关系,粘牢就是识,不粘牢就是智慧。

  苏居士:徐老,净土宗见性跟这个是一样的,是吧?

  徐老:净土也可以见性,一切法都可以见性,严格来讲,凡是佛法,都讲明心见性。你不明心见性就是心外取法,心外还有一个境界,心外有样东西我可以拿得牢,心外取法就是外道。这是目前很多人都这样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当然有许多人说,我明心见性很困难,念佛带业往生,那当然也可以了。它三根普被嘛,信愿行,真心切愿笃行,信愿行以后呢,带业往生,这业就是恶业,至于过去生中还没有带着去,现在他信愿行就往生到西方,但这个带业往生呀,(接下盘)

  第四集

  徐老:但这个带业往生啊,首先说要一心不乱的,什么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心乱也不能往生,下品下生也讲心乱也不能往生,你心已经乱了,怎么能往生呀,他障碍了嘛,那么他怎么能一念不生呢?临终的时候,因为造种种的恶业,五逆十恶(的人),应该到地狱去,但是他就是听善知识的话,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念十句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十句话就往生了,这个时候他就是一心不乱,后来他又要乱了,这是另外一回事。往生的人要一心不乱的,所以这事还是很重要,往生、不往生要看你心乱不乱,心不乱以后就往生,心乱就不能往生。

  苏居士:您说他没有乱…

  徐老:嗳!没有乱,你说没有乱,就往生了。这个道理,台湾一位叫李炳南的居士他讲过这个话。我在《般若花》上一篇叫《净宗讲话》,我也引用他的话,特好,这个道理,《净宗讲话》里面有啊。多数讲的,临终的人一定要一心不乱,也就是心乱你就不能往生。那么五逆十恶(的人),听善知识教导以后,他万缘放下,都是一心不乱,一下子带业去了,去以后往生西方,但去了以后,生凡圣同居土不是到方便有余土,带业。净土法门很好的呀,它也可以明心见性,也可以带业往生。别的法门都是只能明心见性,能带业往生没有的,带业往生只有净土宗有,别的都是消业的。

  苏居士:净土宗也要消业。

  徐老:也要消业。

  苏居士:尽量消,实在消不完…

  徐老:我告诉你,关于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李老师[元音老人,编者注]也是有一篇文章的。实际上也可以消它一部分业往生的,也就带一部分业往生。要去的人,比方我去的时候是凡夫的,往生了,往生你都消业了吗,没有消业。但是呢,你说没有消,没有消怎么能往生呀,所以消些业障也带着业障,一部分带着,一部分消掉。

  苏居士:尽量的消,实在消不掉的,带着往生。

  徐老:带业往生,还是带业往生。但带业往生有一个条件,叫“信真愿切”。

  苏居士:信要真,愿要切。

  徐老:信真愿切,信真愿切!

  张居士:徐老师,平常打坐的时候就念心中心咒,然后坐下持一句佛号,这样行吗?

  徐老:要心中分明,你现在修心中心,你现在没有满(千座)吧?

  张居士:嗯。

  徐老:修心中心为主。

  张居士:哦。

  徐老:念佛法门作为有空的时候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都可以念,法门无量誓愿学嘛,但主次要分明。有许多人他主次不分明,又是念“阿弥陀佛”,又是修心中心,两面都落空了。一定要主次分明,一段时间我以修心中心为主,一千坐以后,我以修念佛为主了,那就念佛了,修心中心作为帮助,定力不够了我就修去了,也可以的,那个时候呢,就是以念佛为主了。现在暂时还是以心中心为主,这样容易进步,容易得定开慧,你不当它主要功课怎么开慧呀,修的时候当它主要功课嘛,这主次一定要分明。嗳,可以的,念佛也是可以的。

  王居士:有人说坐上打开的那时候,总是有坐上坐下吧,打开的时候就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然后这个什么都看不到了,也听不到了。有人说呢,这时候也能看的也能听,只是不粘着了,这两种说法哪个对呀?

  徐老:应该是了了分明,叫寂照。寂照,《六祖坛经》里有句话:“不离见闻缘,超然登十地。”不离见闻缘,能见、能闻,不离这个缘的,得到这个解脱的境界。我的师父王骧陆居士,他也讲的:“不是不见,不是不闻。”有这句话吧。不是不见,不是不闻呀,见闻了了、不着见闻,不要执着就是了。不要粘牢,主要还是不要粘,见还是见,闻还是闻,粘着就是等于凡夫,不见不闻那是等于无记呀,这是无记,不是了了分明。

  张居士:上师有一次他说在去邮局上班的时候,然后突然就身心都消陨了,他那个情形中,是看不见了,还是一种不粘着的一种境界。

  徐老:不粘着,主要不执,主要不执,一切佛法最要紧的就是不执牢,应无所住就是不执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不执牢,不执着最重要。就是粘牢、不粘牢这问题,很简单。你粘牢就是凡夫,不粘牢就是佛菩萨,做下去,很简单、很简单。

  徐老:我也随便讲讲哦,讲错了大家可以批评。

  (众弟子怀感恩之心,更加谦恭)

  徐老:佛法是大海呀,很深的,是吧。

  刘居士:有个人他想问,如果修了三千坐了以后,还不悟,还怎么修啊?

  徐老:我告诉你啊,修了三千坐,有个师父来,他也跟我讲的。有个老太太,修了三千坐,还没有见性,所以就叫她不要修,为什么叫她不要修呢?因为三千坐不见性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她的慧根不对,当然修心中心法的不是每个人都好修的,要有智慧的,如果根性强的就可以修,所以她不见性就是根性不相当。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人指点她,她就是三千坐没有见性,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修三千坐,二千坐,修了以后呀,可修、可不修,什么原因呢?有许多人,他虽然没有见性,但是照这个法门修下去,他一定见性的,因为他定力很强,两个小时,再又是无相又是无住又是无念,而且三密相应,所以他一定见…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般若妙味——徐老对保定居士的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