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千坐以後可坐可不坐,坐坐也可以,不是絕對不好坐,但是基本上不要坐了,就是坐下用功夫也可以,坐下用功夫的辦法呢,跟禅宗跟淨土宗都是一樣的,與自己奮鬥,修行不跟自己奮鬥不能夠達到進步,也不會得定的,所以許多的人修行沒有得到好處,就是因爲他坐下沒有用功。奮鬥的時候,處處與自己過不去,與自己打交道,我這習氣本來要做的(事情),一定要不做,與習氣反對,很重要、很重要!只是修行不改變習氣的話,永遠不能見性,永遠不能得定開慧,這是很重要的,不管修什麼,就是修淨土宗也這樣,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就是跟自己習氣鬥爭,處處與自己反對,與自己過不去,與自己鬥爭。佛在《四十二章經》上講“如一個人與萬人敵”,一個人跟一萬個人打仗,要有這功夫,這是佛這樣講,都是處處與自己過不去,不是隨隨便便的過去,上坐修了,下坐沒有修,這樣不容易進步的,大體上這樣講講。
蘇居士:老師,能夠讓我修這個六字大明,我也看過這個書,祖師講最好是加持加持比較如法,對吧?
徐老:對、對。
徐老:這也是觀世音菩薩慈悲加持,得到加持以後…[此處錄音不清晰,編者注]
徐老:六字大明咒,可以灌頂,也可以不灌頂,也可以的,它因爲很簡單,現在灌灌頂當然更好了。那麼你修的時候可以治毛病,也可以得定開慧,也可以這個明心見性,消災免難,都可以的,你們書有嗎?六字大明咒修法有嗎?
劉居士:有。
徐老:回去複印一下給他。那麼兩個法一起來,念“阿彌陀佛爲主”,這個作爲幫助。
蘇居士:增加一個。
徐老:嗳,加一個。
蘇居士:這個法呢,您簡單說一下,然後回去再看書,好吧?
徐老:嗳,對對。
蘇居士:這個怎麼做法,
徐老:就是,你先把它印結好。
蘇居士:這個就這麼結是吧。
徐老:嗳,對的,對的,彎一點。
蘇居士:這個,彎的。
徐老:嗳,蓮花,蓮花開敷了,放在胸前,放高放低放近放遠,看自己舒適,舒服點就可以了,就是念“嗡嘛呢貝美轟”、“嗡嘛呢貝美轟”寶貝的貝,美麗的美,“嗡嘛呢貝美轟”……耳朵聽,嘴裏念,金剛念,不要出大聲,小聲念“嗡嘛呢貝美轟”自己聽得到,別人聽不到,兩個耳朵聽,一聽以後就妄想就歇下來了。我們修行,主要就是歇妄想,妄想歇下來。你們知道,現在的功夫主要就是把妄想歇下來,妄想歇下來以後,就是一個了了分明、一念不生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本來面目,很簡單,但是你妄想不歇下來,這個識神,不認識它,你歇妄想以後,不去管它,一些境界來了,煩惱來了,光明來了,都不要去理它,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念這句話。那麼修好了以後呢,你一般修一個小時也有,先半個小時,以後一個小時,這樣子呢,可以治毛病也可以治,災難可免,可以得定開慧,還可以明心見性。得定開慧,那麼有什麼災難呀,家裏面煩惱的都可以慢慢慢慢都可以消掉,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心咒,觀世音菩薩跟曆劫許多佛,成佛的時候就有這個咒,這個《大乘莊嚴寶王經》裏有的,所以這個法是最簡單,也是力量很大,這個法門。你有機會灌頂當然更好,你實際上你有自己人呀,(不灌頂)帶他一起修這個法,你可以教他,可以教他修這個法,沒有關系……
徐老:那種境界就是《金剛經》的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著相,無相、無住、無念,叁無境界。
蘇居士:徐老師,我再問您一個問題。我剛入佛門的時候呀,也是一個密宗的人帶我,修虹光,修黃光,大圓融,我記得怎麼練,這個時候不要練,是吧?
徐老:對,這個叫有相法,西藏有許多修法都是有相的,我們是無相的,我舉個例子跟你講,我們修行呀,都是萬法歸一,把一切妄想歸到一個咒上,這一還不是真的,一還是不過把妄想歸到一個境界、到一個地方,一也要歸空,那麼我們這個修法,也是歸空,萬法歸空,不是萬法歸一。先要修到萬法歸一,一再歸空,分兩步走。我們一步到位,就這樣道理,就這樣講,一講就清楚。
劉居士:徐老師您說,李老師[元音老人,編者注]說過的正打坐見性的那會兒,山河大地,身心世界,都徹底消隕了嘛,是說的這一切東西都不見了,那耳朵一切聲音也都聽不見了,眼一切都不見了,就好象聾子、瞎子一樣,一切全不見了呢。還是一切見,只是不著這東西了,只是這一切都了見,一切在心上是無住的狀態。在這種無住的狀態下一切見,跟一切如同不見一樣,他是這個意思呢,還是真的跟那個瞎子、聾子徹底看不見了呢?
徐老:這個昨天我也講過了,王骧陸居士不是有篇《悟心銘》嗎?他不是講“不是不見、不是不聞,了了見聞、不著見聞。”了了見,了了聞,但是呢,不執牢這個見聞。所謂破,就是不執、不執的,不執著。茶杯,還是茶杯,但是我沒有分別它是茶杯高的、低的、大的、小的,冷的、熱的,我不分別它,但是呢,茶杯還是看到的,現在聽到外面有聲音,我聽到,但是我不去跟它跑,不隨念流轉,念起不隨,所以這個東西對的。什麼不看見、不聽見,這是無記呀。
劉居士:那個正打坐見性那會兒,虛空粉碎、大地平沈,那會兒刹那是不是什麼都不見了?
徐老:也不是什麼不見,都是,心裏空了,哎呀,我這身體好象沒有了,實際上身體還是客觀存在的,客觀存在但是心裏沒有挂礙,未有離剝,離剝就是,剝起來呀。
第五集
徐老:他這個時候是心裏沒有挂礙呀,沒有離剝,離剝就是這個剝起,剝起來呀,剝起來叫離剝,不離剝就是不挂礙的意思,不挂礙,沒有什麼事,就是化空了,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化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凡夫是斷滅,不是斷滅了,你這化空不能誤解爲斷滅,斷滅頑空,頑空、斷滅空是不對的,化空了以後還是了了分明,還是真空還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空有不二,這境界是對的。
劉居士:也就是那會能見,能聞。
徐老:能見能聞,不執見聞,不執。
劉居士:哦~不執,不執見聞。
徐老:不粘牢,不粘起來。
劉居士:不同于瞎子聾子。
徐老:不同于瞎子聾子,所以我昨天講的,六祖,他講:“不離見聞緣,超然登十地。”不離開見聞這因緣,照樣見照樣聞,但是呢,他得到解脫了,證到十地菩薩的位子,這點很重要的。
劉居士:對對。
徐老:不是斷滅,你體會不是斷滅,但是也不是凡夫境界。
劉居士:哦
徐老:凡夫執見聞,他不執見聞,不然那個呢,沒有了,東西也沒有了,虛空也沒有了,都破碎了。實際上呢,《楞嚴經》有句話,叫“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劉居士:“寂照含虛空”。
徐老: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寂照含虛空”,這就是“寂照含虛空”呀,虛空還在它包含裏邊,光通達,靜極了以後呀,這個自己的光明遍照法界,大圓光嘛,自性還有光明的,光明遍照法界以後呢,這個寂照,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含虛空,虛空也它包含進,虛空小,它再還更大,比虛空還要大,叫寂照含虛空,包含虛空,它寂照含虛空就是說明這個虛空比它還小得多,這樣說明我們自性廣大無邊呀。
劉居士:徐老師,您看這個,昨天那個這個居士他問了下,我再重複一遍,就是元音老人在他的著作《佛法修證心要》裏,談到了他的經曆,談到有一年他在四川路上走,四川路特別亂。正那走著,走著走著時,“啪”突然一切都消殒了,但是忽然起了一念:哎呀,到郵局了,自己一看自己走到郵局門口了。
徐老:到郵局門口。
劉居士:這個是自己走過去的,還是神足通過去的?
徐老:他這裏沒有講神足通,不過,這些主要是化空的境界。
劉居士:化空的境界。
徐老:他沒有執,走路不著走路想,好比吃飯不著吃飯想一樣的,心裏沒有這回事,無心的,無心就到了,哎呀,到了,就到了。
劉居士:走過去了。
徐老:就走過去了,走過去了。不過,他心裏都已經空了。
劉居士:都已經空了。
徐老:很空,沒有什麼,不會爲了什麼,爲了走路呀,或者到郵局去這些念都沒有。
劉居士:在那個時候,在大街上的人他是能看見的?
徐老:那當然的了,他這個時候不著見聞呀。
劉居士:不著見聞。
徐老:不著見聞。
劉居士:他還是看見的。
徐老:他還是看見的,但是不執牢的。
劉居士:要是徹底看不見…
徐老:所以那個時候還是沒有時間相,哎呀,我再有五分鍾,再有半個小時,沒有這個相,都空了嘛,所以真如到後來沒有時間相,也沒有空間相,時間、空間在他身上不起作用。
劉居士:不起作用,對對。
徐老:比如我們打坐時入定以後,這時間好象很快,不入定的時候時間很慢,這都是一切唯心造,都是心,他這表明自己心空了。
劉居士:對。
徐老:心空了,心不粘著了,所以古人有句話:“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挂著一縷絲。”就這個境界。
劉居士:哦,他絕不是說那會跟合上眼一樣,什麼都不見了?
徐老:他沒有講這個話。
劉居士:不是的。
徐老:不是,都是化空的意思。
劉居士:化空的意思。
徐老:心裏沒有挂礙。
劉居士:沒有挂礙。
徐老:沒有挂礙,一下子就到郵局門口。
劉居士:對對,這倒是。
徐老:他沒有時間相。
劉居士:對對對。
徐老:你就是走半個小時,他也一下子也能到。
劉居士:對對,我在別的書上也看過這種現象。有一個居士,他是臺灣的,他說他下了汽車之後,就往電梯門口走,他平常走到電梯那需要十分鍾。他說有一次下了汽車之後,突然覺得周圍的境界,好象是與我不相幹了,好象是一…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般若妙味——徐老對保定居士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