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脫,爲是二法,不是佛法。禅定、解脫是兩種法,佛法只有一種法,一體圓融。五分法身,佛之功德曰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一切系縛、解脫知見。[法]頌(十個半),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 六個無爲,成(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百法。五蘊講心法多,十八界講色法多(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半。』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不二法門)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四根本罪),作五逆罪(五逆:弑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及一闡提(闡提:不信佛法,不信因果,不信業報…… 無成佛性者。)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常),二者無常(斷),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爲不二;一者善(不貪不嗔不癡),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不住善惡二邊),是名不二。(大涅槃經:善根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佛性非內外……複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離斷常。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開合不同,不離色心二法,凡夫見爲兩個。)其性(本體)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法皆是佛法)』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既是瓦礫不免誤人。百丈座上老人迦葉佛時,錯答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五百世墮野狐身。師下轉語“不昧因果”,老人大悟,脫狐身,並請以亡僧相送。食後至山後挑出一只死狐,火葬。)仁者論義,猶如真金。』于是爲惠能剃發,願事爲師。惠能遂于菩提樹下,(在廣州東孝寺)開東山法門。 (四祖、五祖都住東山)
惠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放下妄念,還得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一衆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此亦敘述六祖得法因緣,爲天下後世求道人立宗旨、開法眼,使慧命不斷,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座,告大衆曰:「總淨心(不打妄想)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先念般若)(發願文: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廣度衆生,滿菩提願,十方叁世…摩诃般若波羅密。)(禅宗言語不好懂,一句中有叁句:一、截斷衆流——斬斷你的妄想。二、涵蓋乾坤——蓋天蓋地無所不包。叁、隨波逐流——有人問趙州,什麼是道?答:①牆外的——截斷衆流,莫名其妙。②大道透長安——隨波逐流,問道答道。③涵蓋乾坤——觸目菩提)。(叁關:1、破初關——截斷衆流,妄心脫落。2、破重關----蓋天蓋地,長養聖胎。3、破牢關——隨波逐流,魔佛一如。)複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與聰明不同),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爲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聽,吾爲汝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自除妄念——照見五蘊皆空)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刹土,盡同虛空。(無一法可得)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妙性本空,無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萬無所思一坐什麼都空,似死一樣的什麼都不知,即無記空。見性之空是空有不二,與虛頑之空不同)。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迴脫根塵,靈光獨耀),名之爲大,故曰摩诃。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爲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爲邪見故。 (萬無所思,落無記空者即是邪見。)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即真如,十法界無所不包,也即真如自性。)。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都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諸像即鏡體),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用而不著,心體無滯;神識分別便處處障礙)。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爲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一真一切真:從真起妄,妄不離真,故五蘊即真空,真空即五蘊。)心量大事,不行小道(不走小路)。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無別智覺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因終日被是非人我分別故)。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有多名:頑空(虛頑)、無記空、斷滅空、惡取空(拔無因果、拔無二谛、彼此都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爲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回光返照,常自看心動態。)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凡夫與佛,煩惱與菩提,只是迷悟不同,著境即煩惱,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不著)無往亦無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叁世諸佛從中出。(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叁毒爲戒定慧。(息貪嗔癡,修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爲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破塵沙惑),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叁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心持口誦,無相無住,隨來隨掃。五祖亦語: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爲大智人說,爲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龍下雨于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天龍八部)能興致,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爲一體。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複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見惑)障重,煩惱(思惑)根深,(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爲一切衆生自心迷(心生)悟(念息)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著相取境),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不執外修者,不心外取法也。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七、《六祖壇經》眉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