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禅定、解脱是两种法,佛法只有一种法,一体圆融。五分法身,佛之功德曰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一切系缚、解脱知见。[法]颂(十个半),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 六个无为,成(无二之性,即是佛性)百法。五蕴讲心法多,十八界讲色法多(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半。』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不二法门)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四根本罪),作五逆罪(五逆:弑父、弒母、弒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及一阐提(阐提:不信佛法,不信因果,不信业报…… 无成佛性者。)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常),二者无常(断),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不贪不嗔不痴),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不住善恶二边),是名不二。(大涅槃经:善根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佛性非内外……复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离断常。八不中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开合不同,不离色心二法,凡夫见为两个。)其性(本体)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法皆是佛法)』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既是瓦砾不免误人。百丈座上老人迦叶佛时,错答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五百世堕野狐身。师下转语“不昧因果”,老人大悟,脱狐身,并请以亡僧相送。食后至山后挑出一只死狐,火葬。)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在广州东孝寺)开东山法门。 (四祖、五祖都住东山)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放下妄念,还得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此亦叙述六祖得法因缘,为天下后世求道人立宗旨、开法眼,使慧命不断,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不打妄想)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先念般若)(发愿文: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十方三世…摩诃般若波罗密。)(禅宗言语不好懂,一句中有三句:一、截断众流——斩断你的妄想。二、涵盖乾坤——盖天盖地无所不包。三、随波逐流——有人问赵州,什么是道?答:①墙外的——截断众流,莫名其妙。②大道透长安——随波逐流,问道答道。③涵盖乾坤——触目菩提)。(三关:1、破初关——截断众流,妄心脱落。2、破重关----盖天盖地,长养圣胎。3、破牢关——随波逐流,魔佛一如。)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与聪明不同),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自除妄念——照见五蕴皆空)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无一法可得)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万无所思一坐什么都空,似死一样的什么都不知,即无记空。见性之空是空有不二,与虚顽之空不同)。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迴脱根尘,灵光独耀),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万无所思,落无记空者即是邪见。)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即真如,十法界无所不包,也即真如自性。)。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都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诸像即镜体),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用而不著,心体无滞;神识分别便处处障碍)。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一真一切真:从真起妄,妄不离真,故五蕴即真空,真空即五蕴。)心量大事,不行小道(不走小路)。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无别智觉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因终日被是非人我分别故)。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有多名:顽空(虚顽)、无记空、断灭空、恶取空(拔无因果、拔无二谛、彼此都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回光返照,常自看心动态。)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只是迷悟不同,著境即烦恼,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不著)无往亦无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三世诸佛从中出。(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息贪嗔痴,修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破尘沙惑),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心持口诵,无相无住,随来随扫。五祖亦语: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天龙八部)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见惑)障重,烦恼(思惑)根深,(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心生)悟(念息)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著相取境),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不执外修者,不心外取法也。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七、《六祖坛经》眉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