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七、《六祖壇經》眉注▪P4

  ..續本文上一頁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一、修多羅---契經,二、祗夜—重頌,叁、伽陀—孤起頌,四、尼陀那---因緣,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論義,十、無問自說,十一、方廣,十二、授記。),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爲小人,智爲大人。愚者問于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叁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不能自悟求善知識,若自悟者不假外求)。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起真正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叁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見一切法心不染著,即爲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出六門,于六塵(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念而不住,用而不著。)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于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逆ni)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叁障

  (但修正法,業障、報障、煩惱障就沒有)。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一切形形色色之衆生)自有道(即色即道,非離色覓道),各不相妨惱(只要認識,不被迷惑)

  離道別覓道(不離煩惱即是菩提,波即是水),終身不見道。

  波波(辛苦)度一生(不聽善知識話),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暗行(做見不得人的事)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慈悲心)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見他非即自非。左,差錯。)

  他非我不非(我不見他非,存慈悲心),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不對的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描寫自在之境,龐蘊叁偈)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破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刹那間。』

  (此偈①以見性爲主②破我破法③自悔自改④不見他非⑤不起分別⑥悟性利人⑦不離世法⑧頓教悟則刹那)

  師複曰:「今于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衆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疑問品第叁

  (聞此頓教或有高下之見,見下或無,見高必多。應知見下是聲、離心,見高是自卑,見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乃見如來本心。)

  一日,韋刺史爲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爲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爲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音振)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爲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爲求福,不可將福便爲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無爲功德,但各有稱福德者,有爲福德。)」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爲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爲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顯),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所求,能求到。)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爲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引度教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淨土不離自心,心包太虛)。若論相(形相)說裏數,有十萬八千(對治當時人偏見),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爲其(障深)下根,說近爲其上智(障淺則近,心淨土淨)。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解)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不在東方西方,在于自心清淨)。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去惡爲善,自淨其心,心淨土淨,不生而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刹那(上乘實相念佛、上品往生)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于刹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衆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師言:「大衆!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衆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爲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都要求從心地做功夫)人我是須彌,貪欲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鼈,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貪欲,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內心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六根)清淨,能破六欲諸天(破欲界即出叁界,亦報是六欲天的種子)。自性內照,叁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銷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即是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衆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唱言:「普願法界衆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明心見性——明自心之無量光,見自性之無量壽。)」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七、《六祖壇經》眉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