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上了。
當然,大家不要誤解,我並不是完全排斥物質。我們需不需要吃飯、穿衣?需不需要使用現代的交通、通訊工具?當然需要。如果沒有這些,肯定不太方便。不過,在享用物質文明的同時,人類也應該有所節製。
佛經中說,如果一個人欲望過大,就算擁有了全世界的財富,內心還是不會滿足。舉個例子,一百萬元夠不夠花?對欲望大的人來講,這只是個小數目,買一輛高級轎車都不夠。一千萬元夠不夠花?許多人覺得,如果有一千萬元,肯定夠花了。可是當他們真有一千萬元時,又感覺不夠了。一億元夠不夠花?還是不夠……
在我家鄉一帶,以前人們有一輛自行車,就特別高興。如果某人買了自行車,別人都會借來,騎在車上照相。後來,有了摩托車,人們就覺得自行車沒什麼了。再後來,有了長安車,人們又感覺摩托車沒什麼了……所以,欲望的黑洞是永遠填不滿的。
聖雄甘地曾說:“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有科學家也指出,假如全世界都達到美國的生活水平,20個地球的資源也不夠用。所以,人類若再不節製貪欲,終會毀掉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
過去,中國的自然環境非常優美,隨處可見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後來,爲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中國不斷進行開發,使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在不少地方,碧藍的天空變成了灰色,肥沃的良田變成了荒漠……
古時候,人的貪欲不大,所以對環境破壞不嚴重。拿捕魚來講,古人要麼釣魚,要麼人工撒網。而現在的捕魚,是用幾十公裏長的拖網,將整片海域的魚類一網打盡。由于人類不加節製的掠奪,地球上平均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平均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大家想一想:假如世界上所有的水源、土地都汙染了,海裏遊的、空中飛的、森林裏棲息的動物都滅絕了,我們還能生存下去嗎?
而且,人類肆無忌憚地捕食動物,這也是不道德的行爲。前段時候,個別中國人去國外,他們無視當地習俗,隨意捕食野生動物,最後引起了全世界的非議。
有人認爲:人類有權占有地球上的一切。這種觀點大錯特錯!人類並不是地球的主人。據科學家估算,目前地球的年齡有46億年,而人類的出現,只是最近幾百萬年的事。因此,人類自認爲是地球的主人,就可以爲所欲爲,這絕對是說不過去的!
四、“低貪”才能“低碳”
1、樹立低貪的理念
現在全世界都在提倡低碳生活,那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方法各種各樣,不少環保組織也在爲此努力。而我認爲,最根本的是要調伏自心,如果做到了“低貪”,不僅能實現“低碳”,生活也會非常快樂。
佛經中講過:“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像在有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吃的一般,幾年穿一件衣服,住的也是普通平房,但因爲沒有太多欲望,所以生活得無憂無慮。從電視中也可以看到,這些人臉上總是挂著燦爛的笑容,他們的歌聲經常回蕩在山谷中。
2、串習低貪的理念
那麼,怎樣才能達到這種“低貪”呢?並不是想想就可以做到了,必須經過反複訓練。而要進行這種訓練,最好首先了解佛教的道理。
聽我這麼一講,有些人可能會想:“這個人是不是來宣傳佛教的?是不是想讓我們學佛?”這種顧慮是多余的。只要是真理,不管在哪裏都有價值,所以,佛法並不需要我來向你們推薦。只不過通過多年學習,我對佛法的價值有所了解,我也希望各位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才向各位稍加介紹。
當然,佛教並非如有些人想的那麼簡單。在佛教中,有現代人無法領會的許多高深道理。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以無上的智慧宣說了天文學、物理學、環保方面的真理,直到今天,人類才對這些道理有所發現。以天文學來說,佛陀在印度南方的米積塔宣說了《時輪金剛續》,按其中的方法,不依靠任何儀器,就可以准確地推算出每年日食、月食的發生時間。如果看了《毗奈耶經》、《阿含經》、《樓炭經》中的道理,相信大家一定會對佛陀的智慧生起信心。
我經常想,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如果能了解一些佛法,對自己百分之百是有利的。但可惜的是,現在的人對真理沒有希求心,每天只是以看電視、上網打發時間,在一些媒體的引導下,內心的貪欲不斷增長,最終給自己帶來了極大痛苦。
其實,人類應該知足少欲,不要太貪了。如果每天打妄想:“我有錢該多好!有豪宅該多好!有名車該多好!”不僅白天想,甚至做夢也在想,這不會有什麼利益。與其成天打這種妄想,還不如做點實際的事,想想如何促進環保、如何幫助弱勢群體。
今天的主題是環境保護,實際上相比之下,心靈環保更爲重要。由于受西方思想影響,不少年輕人的心受到染汙,整天處于貪、嗔、癡、嫉妒、傲慢的狀態。這些煩惱非常可怕,如果過于嚴重,人就無法控製自己,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所以,大家除了關注外在的環保,更要重視心靈的環保。在短短一節課中,我不可能把許多道理講圓滿。但聽了這堂課,大家至少要知道:貪欲有什麼過患?知足少欲有哪些功德?自己應當怎樣調伏貪欲?
串習低貪理念,要從點點滴滴做起。佛教提倡“日行一善”,如果能以這種理念行持,一定會有成效。
以前有一位滴水禅師,一次他給師父倒洗腳水時,隨手把多余的水倒掉了。師父不悅地說:“一滴水雖然微少,卻可以拯救生靈,可以滋潤幹渴,你怎麼能隨便浪費呢?”聽了師父的教言,他非常震撼,爲了牢記這個教言,後來他改名爲“滴水”。
在我們看來,一滴水算不上什麼,雖然也知道應該節約,可是每天照樣在浪費水,這種狀況發展下去,最終會造成可怕的後果。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青蛙放進滾燙的開水裏,它馬上跳了出來;把青蛙放進冷水中慢慢煮,直到被煮死,它始終沒有跳出來。所以,人類如果不盡快克製貪欲,不盡快改變生活觀,一直得過且過,久而久之,地球就無可挽救了。當然,大家也不要誤會,我所謂的克製貪欲,並不要求所有人都剃光頭,到寺院去出家當和尚。
如果稍加思維,我們不難明白:人只要有中等的物質條件,就足以快樂地生活下去。拿住房來講,在喇榮五明佛學院,一間小小的土房子,修行人可以住上二十多年。而過多的奢侈和浪費,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總之,要做到知足少欲,就需要不斷地訓練。否則,今天聽我講了一節課,各位非常有感覺,下課後馬上忘得一幹二淨,這樣意義就不大了。其實人很需要訓練,有了訓練,就沒什麼做不到的事情。運動員經過千百次訓練,可以自如地運用身體;馬戲團的猴子、老虎、馬,經過反複訓練,也能表演各種節目。同樣,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只要長期訓練,很多惡劣的習慣就會改變過來。
結 語
作爲萬物之靈的人類,大家應該反省:我們有必要縱容貪欲嗎?如果沒必要,那是沿著錯誤的路繼續走下去,還是另換一條路?我們若在這方面沒思考過,不管有多少物質享受,也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我看過一篇文章:在一個風光旖旎的美國海濱城市,生活著一位富裕的華裔女士,她在當地有一棟豪華別墅。有一次,一個同學打電話給她,說要去美國出差,想順便看望她。得知老同學要來,她非常高興,開著寶馬車把同學接到自己家。
到了她家,映入同學眼簾的,是一幅惬意的場景:碧綠的遊泳池,寬敞的網球場,郁郁蔥蔥的花園,花園中是漂亮的別墅,別墅前停著幾輛高檔轎車。進入別墅以後,是十幾間寬敞的房間,牆上挂著世界著名畫家的作品,她讓同學隨便選一間住。
看到這麼多空著的房間,羨慕之余,同學又有一些不解:“你的家人呢?他們不和你一起住嗎?”她無奈地說:“丈夫幾年前有了外遇,已經離開了我;兒子長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也搬出去住了。現在我非常窮,除了錢以外,什麼都沒有了……”說著說著,她就哭了起來。
可見,假如自心沒有調伏,哪怕擁有世間的一切,也不會擁有幸福。這樣的人生非常可悲!希望各位努力調伏自心,過知足少欲的生活,在有限的生命中,爲他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實,在佛教的經論中,有許多調伏自心的理論和修法,短短的一堂演講中,我也不可能一一宣說。以後,各位要善加觀察,看這個世界是什麼狀況?身邊的人是什麼心態?人生的價值是什麼?貪欲會帶來什麼後果?……這樣觀察之後,你就會明白:生活不能太貧窮,也不必太富裕,只要有基本保障就可以了。
也許跟信仰有關吧,我總是覺得,現代人非常需要學習佛法,如果學習了佛教的經論,對自己只會有利益,不會有任何害處。現在有人說:“不要學佛,否則容易出家。”這是一種偏頗之辭。事實上,在學佛者當中,大多數是在家人,只有個別人出家。而且,出家也不是入于邪道,如果是真正的出家人,對自己和社會都是有利益的。
最後,我再次提醒各位:若想保護環境,必須從心入手。如果沒有降伏貪欲,再怎麼談論低碳生活,也沒有實際意義。只有抓住問題的根本,調伏內心的貪欲,懂得知足少欲,才會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同時自己也能得到快樂!
--------------------------------------------------------------------------------
[1] 艾伯特•阿諾•戈爾(1948-),美國第四十五任副總統,由于在全球環境問題上的貢獻,獲得了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佛教的低貪生活——廣西大學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