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內容。不但要通達這樣的內容,而且還要知道,在辯論當中,我怎麼樣辯答才能夠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呢?不但辯答的時候能夠解釋清楚,堵人家的嘴,而且在對實際內容的理解上,怎麼樣才能達到最合理化、最不相互矛盾呢?學過辯論的人都知道,你未必通達這個內容、也可以堵別人的嘴。但你把這個學會之後,就把疑惑也堵掉了。要能夠非常合情合理地回答問題。再一個就是,不但能夠回答,還能把這個納入到自己的實修當中,規範自我的行爲,言談舉止和起心動念的時候,直接用得著。我們研究了半天的理論,這個理論若不能轉化爲實踐的話,那是空理論,是不現實的理論,是沒有用的理論。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不管學習顯宗還是學習密法,要學會一個良好的規矩,那是什麼?你所學的論的根本頌把它背下來。只要把根本頌背下來,以後你每天有空的時候背一背,你永遠也不會忘掉它。否則你在老師面前聽的時候是津津有味,聽得懂,但下去之後過叁五天,就連條目都不清楚了,就不明白了,這時候你的理論就變成了一個空架子,自己以爲知道,但實際上一問叁不知,幹脆就不清楚。所以說背下來根本頌及其扼要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在辯答的時候,考格西學位辯答的時候和平時辯答的時候,不要忙著炫耀自己有多麼大的學問、自己有多麼地厲害,要在辯答當中學會尋找寶貝。什麼寶貝?藏在別人智慧當中的、你所不具有的那些寶貝。在辯答的過程當中要留意,誰回答的內容更合理、更完美、更到位。只有這樣,你才能在每一次的辯答過程中,得到很多很多的收益。爲什麼說叁大寺那麼好,說大寺院的學習那麼好?其實看的書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教的老師也差不多是一樣的。但不一樣的是什麼?人多智慧多,智慧多分析這個問題的能力就多,在這樣的辯答當中,你不看書也能夠得到很多很多非常經典的理解和非常精確的認識,這就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五、重在信仰與智慧上下功夫
最後一個,我們不管怎麼著,學也好,辯也好,跟別人講也好,作爲一個學佛人,一個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有一個東西,那就是信仰,要有非常虔誠的信仰和非常敏銳的智慧,這是能夠實現現前和究竟利益的根本。這不是我說的,是龍樹菩薩說的。人所求者只有兩個,一個是現前的人天安樂,一個是究竟的解脫。無論是現前安樂,還是究竟解脫,其前提只有兩個,一個是信仰,再一個是智慧。《寶鬘論》裏面說:“淨信能持法,有慧具正知”。什麼意思呢?有了非常虔誠的信仰之後,你就會按規矩辦,不會違反規矩。什麼規矩啊?戒學所說的別解脫戒、菩薩律儀、密法的根本戒等等,不違反戒律。第二,不做任何惡業,能夠令自己守得住,所以說要有虔誠的信仰非常重要。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和西方人有一個特別大的區別,中國人過年的時候向父母叩拜;西方人說:“人怎麼可以拜人呢?只可以拜神,人拜人是不可以的。”我看這是謬論。你拜別人,才會有人來拜你;你要不拜你的父母,你的兒子怎麼會來拜你呢,對吧?你要不尊重你的領導,你的手下怎麼會尊重你呢?再說,尤其是拜佛、拜法、拜僧,不是拜一個外在的萬能的力量來拯救我、做如何如何事,而是要以佛所說的法來改變我的內心,需要僧寶、高僧大德的幫助,所以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拜,就有信仰。我們有多大的信仰,我們的佛學知識就會對我們有多大的用處。如果我們把佛學知識僅僅當做一種文化,僅把它當成一種欣賞品的時候,它就不會變成讓你自我完美的工具。其實說白了,所有的知識都是工具。拿這個工具來幹什麼呢?有的是拿來自我完美的,有的是拿來辦一些事的。而佛學知識不是用來辦事的,而是用來完美自我的內心,在完美自我內心的同時,完美相信你的人,令自他心中一切災禍來源的貪欲、嗔恨、愚昧、自私、傲慢、執著、狂熱、嫉妒、頑固、疑心等等垢染清除掉,令信仰、布施、多聞、有慚愧之心、有智慧等等的,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等的、利益自己又利益他人、讓自己開心快樂又讓一切周圍的人開心的這些功德心,相續中沒有的令其生起,已有的令其增長廣大,這就是我們爲什麼要學佛的目的。
第五部分、關于學習製度的改進意見
接下來,下面有我個人的一些想法。在我們現在的這種社會,21世紀社會的前提下,我們要學習這些非常深的理論,或者培養這樣的僧才的話,應該做什麼?
一、學期的長短
我認爲第一個,剛才說了,宗大師和他們那個時代的人學習的時間過短,而規範之後學習的時間又過長。爲什麼說過短呢?因爲,若不是像宗喀巴大師、克珠傑大師這樣有大智慧的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是學不會這些大論典的,太短了。但是,光學顯宗就學19年,說實話也比較長。所以我個人的建議就是,在不影響學習質量的前提下,能不能縮短一點,比如說縮短到10年、縮短到8年。如果把這個8年、10年充分地利用好,達到以前學18年或者19年的成果,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是第一個。
二、學時的增減
第二個,每天學習的時間可以加長一點。我知道,我們叁大寺也好,在那裏學習的時候,每天基本上是一節課,而一節課是一個多小時,我覺得太短。我認爲可有兩種做法:第一種作法是每天四節課,一個多小時爲一節課,上午兩節,下午兩節,這樣的話,學習的量可以加四倍,除開一些辯經的時間等等,對吧。還有一種辦法,四節課裏面不是一樣的課,四節課裏面,兩節是般若,兩節是中觀,這也是一種辦法。總之聽課的時間可以增大,然後把在寺院學習的時間稍微縮短一些。這樣的話,一定能夠保證質量,同時也能夠縮短一些時間。這是我個人的第二個想法,不一定成熟。
叁、學習模式的調整
第叁個,在學習的模式上,我有個看法,在宗大師時代的時候,非常重視佛經和印度的論典、西藏的論典結合起來看。規範之後的學習還要面對很多壓力。什麼壓力呢?主要是辯經的壓力。正因爲辯經的壓力,生怕掌握不住自己教科書的觀點,所以天天貓在自己教科書的總義和辨析裏邊,偶爾去別的地方找點刺,找點毛病,在宗喀巴大師、克珠傑大師有些宣說方式不同的地方拿過來,取些毛病,然後繼續辯論。我覺得這個不算太好。我認爲最理想的辦法,能不能夠首先把根本的佛經找到,然後把解釋根本佛經的論典找到,與印度的解釋、西藏的解釋、各個劄倉的教科書結合起來看,這樣一定會變得非常完美。我爲什麼這麼說?因爲我試過。我這幾年,有人罵我沒完沒了,你看我,講那麼長時間還沒有講完般若的第一品,已經五年了,人家叁年就完事了,我第五年還沒完,明年第六年了,翻了一倍了,沒完沒了,就有人這麼說。但是我還是願意挨罵。爲什麼呢?我到內地來了之後,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是什麼模式呢?把《二萬頌》拿出來,把《現觀莊嚴論》拿出來,把《現觀莊嚴論》的注釋和宗喀巴大師的這些拿出來對著。然後說清楚:這是經,這個是經的第一個解釋《現觀莊嚴論》,這個是經和論的結合的第一部書《二萬頌光明釋》,這個是《八品二萬頌》,這個是《八千頌莊嚴光明釋》,這個是宗大師的《金鬘論》,這個是賈曹傑的《心要莊嚴疏》,這個是我色拉昧劄倉的某某論典。一個個地解釋清楚,很耗費時間,有很多人就不耐煩了。但是我願意這樣。爲什麼?是這樣,我就想,學是學了,但沒通達,白搭;若學得基本明白了,即便你耽擱的時間再長也是值得的。所以我認爲,經和根本論,和印度的注釋、西藏的注釋的結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定不能夠落下這個東西。這是我的第叁個建議。假如我們在內地開辦“五部大論”的學習的話,我建議一定要這樣做,而且漢文裏面可以參考的地方也很多。打個比方,龍樹菩薩所著的《大智度論》。我說龍樹菩薩所著,因爲我承認是龍樹菩薩所著的,這是前提。有人說不是。但管它是不是,我認爲是。去年冬天的時候,我的師父問我,120個叁摩地是什麼?讓我解釋。我解釋不出來,只能給師父應付應付,字面上解釋解釋。但我心裏都不滿意,我估計師父可能更不滿意。這個把我給難住了,我在飛機裏面一點都不舒服,然後我就打開電腦,把藏文的、印度的注釋都翻開,翻開《二萬頌》的釋,沒有一個解釋120個叁摩地的,沒有,西藏的,包括宗喀巴大師父子叁尊的都沒有。那怎麼辦呢?我想到了《大智度論》,《大智度論》應該有,一翻開《大智度論》,《大智度論》和這裏面有個區別在哪裏呢?120個叁摩地,其實玄奘版的《二萬頌》只有113個叁摩地,藏文裏面有120個叁摩地,鸠摩羅什版的裏面有108個叁摩地。而且龍樹菩薩斷定是108個叁摩地。他說什麼呢:“前面以18空性來解釋慧學現象,由108個叁摩地來解釋心學。”就這麼說的。然後他把《二萬頌》裏面的108個叁摩地、每一個叁摩地的解釋、比喻和一些不同的解釋,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我感到很吃驚。我高興得不得了,馬上就翻譯成藏文,大概翻譯了20多個叁摩地,沈陽進行完了法會之後,馬上就回去,到了成都之後馬上給師父交差。師父好高興,他說:“你一定要把這108個叁摩地的解釋翻譯過來。”可惜後來我一忙,又沒時間了。但是我一定會把它翻譯成藏文的,因爲到目前爲止,藏文裏面沒有這108個叁摩地的解釋,藏文《甘珠爾》和《丹珠爾》裏面都沒有。這就是一個例子,漢文和藏文的這些經典的互補性是非常強的。剛才我說的是從漢文補充藏文,同樣地,漢文所缺、藏文可以補的那就不計其數了。所以說,這兩個本是一個經典,但是注解的這些地方全、那些地方不全,所以也有非常重要的互補性。這是我跟大家說的。不僅僅要看藏文和印度文的,也要看看漢文,要注意漢文,學習漢文的目的不僅僅是給漢人講,要跟漢人學一學,因爲有的東西藏文沒有漢文有,有的東西漢文沒有藏文有,這都是互補的,非常重要。
四、努力學習多種語言
第四個建議是,學習五部大論的人,一定要基礎知識非常完美,這非常重要。尤其是藏文、梵文、漢文,起碼要通達,如果通達英文的話就更好了。因爲我和黃頭發的人接觸不多,所以我對這個事沒有太多深刻的認識,學了那麼幾次英文,也沒學下去,就半途而廢了,就算了。但是,至少梵文、藏文和漢文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爲什麼呢?當藏文的經典翻譯成漢文的時候,如果你不懂梵文的話,你是沒有辦法做到非常完美的。打個比方說,我們藏人念藏文的“江登底......” 漢人念“薄伽梵如來應正等覺”。其中你看到了沒有,應是應供,漢文翻譯的是應供,藏文翻譯過來的是應供嗎?不是,是摧敵。摧敵和應供根本就是不搭邊的嘛。但是梵文 的“阿拉漢”,既可以翻譯成“摧敵”,也可以翻譯成“應供”,因爲它有雙重意思,這樣一看就了知了。若不懂梵文的話,藏文和漢文之間的翻譯非常難,很艱難。所以我希望未來學習五部大論的人,既精通漢文、又精通藏文、又精通梵文,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也要有一些現代的知識,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學以致用,重在修心
第五個,我個人認爲,不管學習五部大論也好,做什麼 也好,一定不能離開修心,一定不能離開菩提道次第的修行,一定不能離開《入菩薩行論》的修行,一定不能離開《修心七要》和《修心日光論》的修行。爲什麼呢?有了這些之後,你所學的東西就變成爲良藥,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你所學的東西變成劇毒還是良藥,是說不清楚的,可能是學問越大傲慢越大,學問越大火氣越大,學問越大鬼點子越多!所以我認爲知識和修行必須同步。要這樣同步的話,一定要把所學的知識轉化成修心的內容,這樣才能夠學問越大修養越好,學問越大越慈悲、越智慧、越道德、越完美,我認爲這非常重要。因此,學五部大論等等的佛教哲學的同時,學菩提道次第,學《入菩薩行論》,學《修心七要》來修自己的心,讓這些知識和學問來調伏自己內心的煩惱和毛病,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個人的一點意見。
第六部分、與時俱進,利國利民
第六個,我們的學習要適應當代的社會。我在想很簡單的一種辦法,當我們能夠做到利益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天下蒼生、利益一切有情的時候,不管是什麼時代都適應了,不管是什麼時候都需要。所以我覺得我們適應這個社會的最佳的辦法就是做到自利利他、利國利民、利天下一切蒼生。
這就是我今天作的簡單的報告。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藏傳佛教格魯派培養僧才和教育製度情況簡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