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内容。不但要通达这样的内容,而且还要知道,在辩论当中,我怎么样辩答才能够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呢?不但辩答的时候能够解释清楚,堵人家的嘴,而且在对实际内容的理解上,怎么样才能达到最合理化、最不相互矛盾呢?学过辩论的人都知道,你未必通达这个内容、也可以堵别人的嘴。但你把这个学会之后,就把疑惑也堵掉了。要能够非常合情合理地回答问题。再一个就是,不但能够回答,还能把这个纳入到自己的实修当中,规范自我的行为,言谈举止和起心动念的时候,直接用得着。我们研究了半天的理论,这个理论若不能转化为实践的话,那是空理论,是不现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理论。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不管学习显宗还是学习密法,要学会一个良好的规矩,那是什么?你所学的论的根本颂把它背下来。只要把根本颂背下来,以后你每天有空的时候背一背,你永远也不会忘掉它。否则你在老师面前听的时候是津津有味,听得懂,但下去之后过三五天,就连条目都不清楚了,就不明白了,这时候你的理论就变成了一个空架子,自己以为知道,但实际上一问三不知,干脆就不清楚。所以说背下来根本颂及其扼要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在辩答的时候,考格西学位辩答的时候和平时辩答的时候,不要忙着炫耀自己有多么大的学问、自己有多么地厉害,要在辩答当中学会寻找宝贝。什么宝贝?藏在别人智慧当中的、你所不具有的那些宝贝。在辩答的过程当中要留意,谁回答的内容更合理、更完美、更到位。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每一次的辩答过程中,得到很多很多的收益。为什么说三大寺那么好,说大寺院的学习那么好?其实看的书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教的老师也差不多是一样的。但不一样的是什么?人多智慧多,智慧多分析这个问题的能力就多,在这样的辩答当中,你不看书也能够得到很多很多非常经典的理解和非常精确的认识,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五、重在信仰与智慧上下功夫
最后一个,我们不管怎么着,学也好,辩也好,跟别人讲也好,作为一个学佛人,一个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有一个东西,那就是信仰,要有非常虔诚的信仰和非常敏锐的智慧,这是能够实现现前和究竟利益的根本。这不是我说的,是龙树菩萨说的。人所求者只有两个,一个是现前的人天安乐,一个是究竟的解脱。无论是现前安乐,还是究竟解脱,其前提只有两个,一个是信仰,再一个是智慧。《宝鬘论》里面说:“净信能持法,有慧具正知”。什么意思呢?有了非常虔诚的信仰之后,你就会按规矩办,不会违反规矩。什么规矩啊?戒学所说的别解脱戒、菩萨律仪、密法的根本戒等等,不违反戒律。第二,不做任何恶业,能够令自己守得住,所以说要有虔诚的信仰非常重要。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和西方人有一个特别大的区别,中国人过年的时候向父母叩拜;西方人说:“人怎么可以拜人呢?只可以拜神,人拜人是不可以的。”我看这是谬论。你拜别人,才会有人来拜你;你要不拜你的父母,你的儿子怎么会来拜你呢,对吧?你要不尊重你的领导,你的手下怎么会尊重你呢?再说,尤其是拜佛、拜法、拜僧,不是拜一个外在的万能的力量来拯救我、做如何如何事,而是要以佛所说的法来改变我的内心,需要僧宝、高僧大德的帮助,所以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拜,就有信仰。我们有多大的信仰,我们的佛学知识就会对我们有多大的用处。如果我们把佛学知识仅仅当做一种文化,仅把它当成一种欣赏品的时候,它就不会变成让你自我完美的工具。其实说白了,所有的知识都是工具。拿这个工具来干什么呢?有的是拿来自我完美的,有的是拿来办一些事的。而佛学知识不是用来办事的,而是用来完美自我的内心,在完美自我内心的同时,完美相信你的人,令自他心中一切灾祸来源的贪欲、嗔恨、愚昧、自私、傲慢、执着、狂热、嫉妒、顽固、疑心等等垢染清除掉,令信仰、布施、多闻、有惭愧之心、有智慧等等的,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等的、利益自己又利益他人、让自己开心快乐又让一切周围的人开心的这些功德心,相续中没有的令其生起,已有的令其增长广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的目的。
第五部分、关于学习制度的改进意见
接下来,下面有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在我们现在的这种社会,21世纪社会的前提下,我们要学习这些非常深的理论,或者培养这样的僧才的话,应该做什么?
一、学期的长短
我认为第一个,刚才说了,宗大师和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学习的时间过短,而规范之后学习的时间又过长。为什么说过短呢?因为,若不是像宗喀巴大师、克珠杰大师这样有大智慧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学不会这些大论典的,太短了。但是,光学显宗就学19年,说实话也比较长。所以我个人的建议就是,在不影响学习质量的前提下,能不能缩短一点,比如说缩短到10年、缩短到8年。如果把这个8年、10年充分地利用好,达到以前学18年或者19年的成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是第一个。
二、学时的增减
第二个,每天学习的时间可以加长一点。我知道,我们三大寺也好,在那里学习的时候,每天基本上是一节课,而一节课是一个多小时,我觉得太短。我认为可有两种做法:第一种作法是每天四节课,一个多小时为一节课,上午两节,下午两节,这样的话,学习的量可以加四倍,除开一些辩经的时间等等,对吧。还有一种办法,四节课里面不是一样的课,四节课里面,两节是般若,两节是中观,这也是一种办法。总之听课的时间可以增大,然后把在寺院学习的时间稍微缩短一些。这样的话,一定能够保证质量,同时也能够缩短一些时间。这是我个人的第二个想法,不一定成熟。
三、学习模式的调整
第三个,在学习的模式上,我有个看法,在宗大师时代的时候,非常重视佛经和印度的论典、西藏的论典结合起来看。规范之后的学习还要面对很多压力。什么压力呢?主要是辩经的压力。正因为辩经的压力,生怕掌握不住自己教科书的观点,所以天天猫在自己教科书的总义和辨析里边,偶尔去别的地方找点刺,找点毛病,在宗喀巴大师、克珠杰大师有些宣说方式不同的地方拿过来,取些毛病,然后继续辩论。我觉得这个不算太好。我认为最理想的办法,能不能够首先把根本的佛经找到,然后把解释根本佛经的论典找到,与印度的解释、西藏的解释、各个札仓的教科书结合起来看,这样一定会变得非常完美。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试过。我这几年,有人骂我没完没了,你看我,讲那么长时间还没有讲完般若的第一品,已经五年了,人家三年就完事了,我第五年还没完,明年第六年了,翻了一倍了,没完没了,就有人这么说。但是我还是愿意挨骂。为什么呢?我到内地来了之后,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是什么模式呢?把《二万颂》拿出来,把《现观庄严论》拿出来,把《现观庄严论》的注释和宗喀巴大师的这些拿出来对着。然后说清楚:这是经,这个是经的第一个解释《现观庄严论》,这个是经和论的结合的第一部书《二万颂光明释》,这个是《八品二万颂》,这个是《八千颂庄严光明释》,这个是宗大师的《金鬘论》,这个是贾曹杰的《心要庄严疏》,这个是我色拉昧札仓的某某论典。一个个地解释清楚,很耗费时间,有很多人就不耐烦了。但是我愿意这样。为什么?是这样,我就想,学是学了,但没通达,白搭;若学得基本明白了,即便你耽搁的时间再长也是值得的。所以我认为,经和根本论,和印度的注释、西藏的注释的结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定不能够落下这个东西。这是我的第三个建议。假如我们在内地开办“五部大论”的学习的话,我建议一定要这样做,而且汉文里面可以参考的地方也很多。打个比方,龙树菩萨所著的《大智度论》。我说龙树菩萨所著,因为我承认是龙树菩萨所著的,这是前提。有人说不是。但管它是不是,我认为是。去年冬天的时候,我的师父问我,120个三摩地是什么?让我解释。我解释不出来,只能给师父应付应付,字面上解释解释。但我心里都不满意,我估计师父可能更不满意。这个把我给难住了,我在飞机里面一点都不舒服,然后我就打开电脑,把藏文的、印度的注释都翻开,翻开《二万颂》的释,没有一个解释120个三摩地的,没有,西藏的,包括宗喀巴大师父子三尊的都没有。那怎么办呢?我想到了《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应该有,一翻开《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和这里面有个区别在哪里呢?120个三摩地,其实玄奘版的《二万颂》只有113个三摩地,藏文里面有120个三摩地,鸠摩罗什版的里面有108个三摩地。而且龙树菩萨断定是108个三摩地。他说什么呢:“前面以18空性来解释慧学现象,由108个三摩地来解释心学。”就这么说的。然后他把《二万颂》里面的108个三摩地、每一个三摩地的解释、比喻和一些不同的解释,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我感到很吃惊。我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就翻译成藏文,大概翻译了20多个三摩地,沈阳进行完了法会之后,马上就回去,到了成都之后马上给师父交差。师父好高兴,他说:“你一定要把这108个三摩地的解释翻译过来。”可惜后来我一忙,又没时间了。但是我一定会把它翻译成藏文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藏文里面没有这108个三摩地的解释,藏文《甘珠尔》和《丹珠尔》里面都没有。这就是一个例子,汉文和藏文的这些经典的互补性是非常强的。刚才我说的是从汉文补充藏文,同样地,汉文所缺、藏文可以补的那就不计其数了。所以说,这两个本是一个经典,但是注解的这些地方全、那些地方不全,所以也有非常重要的互补性。这是我跟大家说的。不仅仅要看藏文和印度文的,也要看看汉文,要注意汉文,学习汉文的目的不仅仅是给汉人讲,要跟汉人学一学,因为有的东西藏文没有汉文有,有的东西汉文没有藏文有,这都是互补的,非常重要。
四、努力学习多种语言
第四个建议是,学习五部大论的人,一定要基础知识非常完美,这非常重要。尤其是藏文、梵文、汉文,起码要通达,如果通达英文的话就更好了。因为我和黄头发的人接触不多,所以我对这个事没有太多深刻的认识,学了那么几次英文,也没学下去,就半途而废了,就算了。但是,至少梵文、藏文和汉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当藏文的经典翻译成汉文的时候,如果你不懂梵文的话,你是没有办法做到非常完美的。打个比方说,我们藏人念藏文的“江登底......” 汉人念“薄伽梵如来应正等觉”。其中你看到了没有,应是应供,汉文翻译的是应供,藏文翻译过来的是应供吗?不是,是摧敌。摧敌和应供根本就是不搭边的嘛。但是梵文 的“阿拉汉”,既可以翻译成“摧敌”,也可以翻译成“应供”,因为它有双重意思,这样一看就了知了。若不懂梵文的话,藏文和汉文之间的翻译非常难,很艰难。所以我希望未来学习五部大论的人,既精通汉文、又精通藏文、又精通梵文,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也要有一些现代的知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学以致用,重在修心
第五个,我个人认为,不管学习五部大论也好,做什么 也好,一定不能离开修心,一定不能离开菩提道次第的修行,一定不能离开《入菩萨行论》的修行,一定不能离开《修心七要》和《修心日光论》的修行。为什么呢?有了这些之后,你所学的东西就变成为良药,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你所学的东西变成剧毒还是良药,是说不清楚的,可能是学问越大傲慢越大,学问越大火气越大,学问越大鬼点子越多!所以我认为知识和修行必须同步。要这样同步的话,一定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修心的内容,这样才能够学问越大修养越好,学问越大越慈悲、越智慧、越道德、越完美,我认为这非常重要。因此,学五部大论等等的佛教哲学的同时,学菩提道次第,学《入菩萨行论》,学《修心七要》来修自己的心,让这些知识和学问来调伏自己内心的烦恼和毛病,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意见。
第六部分、与时俱进,利国利民
第六个,我们的学习要适应当代的社会。我在想很简单的一种办法,当我们能够做到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天下苍生、利益一切有情的时候,不管是什么时代都适应了,不管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所以我觉得我们适应这个社会的最佳的办法就是做到自利利他、利国利民、利天下一切苍生。
这就是我今天作的简单的报告。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藏传佛教格鲁派培养僧才和教育制度情况简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