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摩地王經 》中說:
“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嚴,
菩薩應緣彼,心轉修正定。”
由緣如來的身像,附帶著積集了廣大的隨念佛的福德,就像一塊牆角的石頭能起到兩面牆的作用一樣,又像一個人裁決諸如商務事的同時,附帶著處理好了其它關系一樣。
最初,我們多番觀看並觀想或繪或塑的身像,觀想佛像的頂髻、面龐、眼睛、手足、衣著等的形狀,乃至眼睛黑白界限的顔色也不令混雜,觀想得了了分明。當坐姿反成立姿,或如蘭色現爲白色時,不可隨這般相反的情形而轉。
從一開始,真實佛陀的行相、下至黑白分明的眼睛雖不能觀想出來,首先,我們對于大致所看到的佛像的形狀,能顯現出來並將護其相續而修行,最終終會如所說的一般而觀想出來。如果稍作修行,就急不可耐、辛辛苦苦地希望一五一十地觀想出來,反而成爲修行的障礙,我們應把握住其中的分寸。
在柔軟舒適的座墊上,金剛跏趺或半跏趺而坐,眼觀鼻端、開合適宜,端身正直,兩手定印,頭中正而處,鼻尖與臍部對直,牙唇自然而放,舌尖抵住上腭,呼吸舒緩,具有如是八種身威儀。數二十一次出入息等事宜者,據說則是遮止散亂的方便。
然後,由信慕叁摩地的功德,引生強烈的善法欲,以歡喜雀躍于善行的精進,在自己的眉間前方虛空之中,把原來已串習熟了的佛像,大小隨自己的慧力,觀想清楚爲真佛的行相。
憶念不忘所緣境的心不間斷地住于所緣的明分力,不流散它處的堅固住分,應在具有這二分的情況下勵力修習,還要防止上身受風等過患。
若感到稍微住于彼境後,在正念不忘所緣的狀態中,以正知作觀察,若觀見所緣的明分及執持的有力力度稍微松弛時,當知是發生了“細沈”,而破除它;如果突然失去明分力,唯留下澄淨分,當知是“粗沈”。
如果將要現起悅意貪著境的行相時,當知是“細掉”;突然生起貪欲的行相時,當知是“粗掉”。了知之後即當依彼等的對治法斷除沈掉。我們應隨力于一小時座時的時間裏,在清明的境界中安住于根本的所緣上。
然而如果太過勵力就易掉舉,太過放松又易沈沒,因此松緊適宜的尺度是很難把握的,如大德月說:
“若精勤修生掉舉,若舍精勤複退沒,
此界等轉極難得,我心擾亂雲何修?”
就初業行者而言,完全按照 “把修習斷除五過的八斷行融會爲修習關鍵” 所說的內容,是無法生起來的。
九住心中所言“內住心的所緣”,雖不能長時住于所緣境上,但結合覺受,勵力修習的情況是如何的呢?
初住心時,心的住分無法只住于所緣上,分別念頭猶如懸崖的瀑布一般,洶湧而來。自己會産生這樣的感覺:“現在一旦修行,分別念頭反而更多了。”而實際上,比如一條大路上行人本來川流不息,但是由于漠不關心,沒有專門觀看,也就不會産生是多還是少的尋伺心來。如果細心觀看時,才感覺到“冒出這麼多的人、畜等。”同樣,以前在沒有修行扼要的時候,我們也認識不到湧動的潛意識,而這個時候,依于心的修行,我們才産生了認識分別念頭的體驗。怙主彌勒在《 經莊嚴論 》中,把由六力成辦九種住心方便的情形,解說爲四種作意。由六力中的聽聞力成辦初住心“內住心”。內住,是僅隨順于聽聞所緣的教授後,心向內稍微專注于所緣的階段。
然後,若漸次地修行下去,心境就像狹谷的河流一般,時而平靜,時而湍急,我們會産生分別念頭有時在休憩的體驗。這時,由第二力思惟力成辦的第二住心“續住心”,則能略微延長住于所緣境的時間。
此二住心,沈掉衆多,叁摩地唯有少分,是四作意中的“勵力運轉作意”的階段。
然後再稍稍串修,心境就像叁條山溝的溪水彙成的池塘一樣,在沒有違緣擾亂的時候,感覺心能住下來,若發生違緣時,我們會生起不住所緣的分別念頭有種疲倦的體驗。這時,由第叁力正念力成辦的第叁住心“安住心”,能迅速地了知心的散亂,還複安住于所緣上。由正念力成辦的第四住心“近住心”,
從廣大中收攝,令心更加綿密。
第四力正知力成辦的第五住心“調伏”,喜歡叁摩地的功德。
正知力成辦的第六住心“寂靜”,觀見散亂的過患而消除它。
第五力精進力所成辦的第七、八住心中,第七住心“最寂靜”,發精進斷除貪心煩惱,令心寂靜。
從第叁住心到第七住心之間的五住心,由于還有著沈掉的障礙,所以是四作意中第二種“有間缺運轉作意”的階段。
然後漸次串修,心境就像波浪起伏的大海一樣,不管現起什麼樣的分別念頭,只要稍加持念其對治法,自己就會回複平靜,會生起“分別心作行”的體驗。這時,即是由前面所說第五力成辦的第八住心“專注一趣”,成辦持續的叁摩地。第八住心不再被沈掉所障礙,屬于“無間缺運轉作意”的階段。
然後漸次地串修,心境就像風平浪靜的大海一樣,不管發生什麼樣的境緣,也不必觀待持念對治法的功用,叁摩地自然地現起,會産生“分別心不作行”的體驗等持。這時,由第六力串習力所成辦的第九住心“等持”,可以不加功用地安住于所緣上,屬于四作意中第四“無功用運轉作意”的階段。
諸位先覺考慮到在這個階段,若再加破除沈掉的功用反成爲過失,因此說“放松最好”。有的人沒有領會到其中的旨趣,反而産生這般的過失,誤認爲是放松執持的力度。我們應善加了知這些關鍵處,僅有禅帶、禅帽、護網是不能在內心生起修證功德的。
如果生起這樣的邪分別:“像那樣九住心說爲四作意。初、二住心說名勵力運轉作意,中間五住心說名有間缺運轉作意。然而,初、二中亦需有間缺運轉作意,中間五種亦需勵力運轉作意。因而是不合理的。”
無過。雖然中間五種有勵力運轉、有間缺運轉兩種情形,但于初、二兩住心未名“有間缺”者,是因爲沈掉太多,其間間或唯有少許的住心,而中間五種住心時,多分修習叁摩地,只是間或有沈掉的一再中斷。比如,叁個人中,如果給第一個人一樣肉食,給中間的人酥糕與肉兩樣食物,給最後一個人再加上一樣酥油,這樣第一個人,只能命名爲“給肉食”的名相;中間的人,雖也有肉,但不能叫“給肉食”的名,而應命名爲“給兩樣食”的名相;第叁個人,雖具備兩樣,但由于具有叁樣,所以不能叫“給兩樣食”。
若念:“如是第九住心遠離微細的沈掉,能長時安住,生起不待功用的叁摩地,是否就是奢摩他(寂止)呢?”
如《 莊嚴經論 》中說:
“由習無作行,次獲得圓滿,
身心妙輕安,名爲有作意。”76
從此之後,還是隨順的稱爲“作意”的奢摩他。要得到真正的奢摩他,需要得到殊勝的身心輕安喜樂。
如果心存疑惑:“最初生起第九住心叁摩地時,是否沒有輕安呢?”
已生起微細的輕安,由于微弱,難以覺察。這些階段被說爲隨順奢摩他作意的原因者,比如,十五圓滿的月輪是從初二漸漸地一分分積累起來的,初二的月牙雖是月亮,但不是十五的月亮。同樣,由微細的輕安一分分地增長,最後,靜息屬于煩惱品、不令隨心運用于善法的粗重,生起心輕安。由此之力,業風之風,遍行全身,由此遠離身粗重,生起如棉絮般輕盈的身輕安。依此,身體生起最極安樂的感受。由此因緣,內心生起喜樂感受的心輕安之樂。在無間生起身輕安之後,會産生內心喜不自禁的情形,彼時還差一點就會得到奢摩他。當那份踴躍的喜樂心減弱後,生起心堅固住于所緣的叁摩地,得到隨順此叁摩地的不動妙輕安。與此同時,即是成就奢摩他。依照這些大論來印證的話,當今自認爲大成就者的人,顯然還談不上什麼境界。
然而,踴躍的喜樂心減弱後,並非是輕安就消失了。據說就像我們聽到悅耳的話後,內心立刻會喜洋洋的,時間稍長,內心雖然會平靜下來,但是悅耳的話並非不真實。
證得殊勝身心輕安之樂的奢摩他,即是獲得初禅近分定,但僅靠這點就連現行的煩惱也不能壓伏。
若念:“那麼,豈不與前面所說增上定學與奢摩他能壓伏現行煩惱相違?”
論說,那是考慮到把粗靜相的毗缽舍那等攝入奢摩他的原故。
因此,還需學道。學習之理者,由修習世間道粗靜相的勝觀,降伏大部分欲界現行的修斷煩惱,證得具有喜樂的初禅根本定,也會産生真正的神通、神變力。如是漸次修習,斷除無所有處以下一切現行的煩惱,證得有頂心。
若在初禅近分定的基礎上,修習觀察二無我的勝觀,如果證得比如聲聞的見道,那麼,即便沒有真接修習粗靜相初禅根本定以上的禅定,但也會間接地證得它們的功德。叁乘中任何一乘的修道無間道都可作爲煩惱的對治法而根本斷除它。
頒曰:
覺知懈怠等過錯,複見信等八行德,
九住心生輕安樂,光明無念定稀奇!
過去假裝稍修行,叁毒未減惑潛伏,
順境則充好行者,惡緣少害現原形。
共諸外道住心德,此未調心難稍住,
猶自許爲大覺尊,超有寂邊當反思!
佛經釋論皆宣說:此要成就神通等。
飽暖度日狂妄人,成就證相岩湧泉。
嗚呼!往昔散亂騙,無義虛度盡人生,
現于寂靜殊勝地,勇躍歡喜修此理!
周遍身心樂盈盈,任何善品堪任用,
了知如此進道要,近前即有大名佛。
己六、智慧波羅蜜多:
覺悟真如的通達勝義慧、善巧五明的通達世俗慧、了知成辦有情現後無邊利益之理的饒益有情慧,此等智慧心串習達到究竟,即是圓滿的智慧波羅蜜多。
如(龍猛菩薩)《 般若百論 》中說:
“慧爲見不見77,一切功德本,
爲辦此二故,應當攝受慧。”
布施自體之肉,猶如從藥王樹上取下一樣,遠離我慢、怯弱的布施等前五種清淨的波羅蜜多,以及菩薩轉輪王不會沈溺于五欲的享受,都需要依賴于智慧。總之,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皆是依于智慧而出生的,因此,我們應尋求此法。
所追求的智慧有很多種類。其中,修習…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