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格魯派培養僧才和教育製度情況簡介

  藏傳佛教格魯派培養僧才和教育製度情況簡介

  諸位大德、諸山長老、諸位活佛、諸位同修,我今天進行藏傳佛教格魯派培養僧才和教育製度的一個彙報。我在此作學術彙報已經是第二次,與第一次相比沒有緊張,好一點,謝謝大家。

  那麼,今天講的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培養僧才及教育製度的內容大致上分成爲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何爲僧才

  首先說說什麼叫僧才。僧人和僧才有一些區別,是僧人不一定是僧才,但是是僧才前提必須是僧人。所以我今天說的就是一個優秀的出家人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大概是這個意思。那麼優秀的出家人如何培養的問題,其實說白了,就是出家人的優秀與不優秀,在于他的教法和證法的功德圓滿與否,而決定這位出家人是不是優秀的僧才。那麼怎樣才能夠教、證功德圓滿呢?不但要學叁藏經典的教法的功德圓滿,而且戒定慧叁學修證的功德也要圓滿,這叫做教、證功德圓滿,大致上是這樣。

  彌勒菩薩曾經在《大乘莊嚴經論》當中講到 :“隨次聞思修,得法及得慧”。世親菩薩對此解釋的時候說,首先依止善知識,方能真正正念佛法的妙義;有了正念妙法的正義,才能夠通過這樣對正法義理的不斷地串習,于相續中得到證悟。也就是說,首先聞,其次思,而後修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簡單地說,聞、思、修就是整個教法和證法功德是否圓滿的一個完整的內容。作爲一個出家人,要成爲僧才,首先必須要有非常好的聞、思、修。

  關于聞、思、修,自古以來佛教當中各派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比如《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當中有這樣的一種理解,它把聞、思、修慧比喻成爲:依靠名相而了知其義者爲聞;不需要名相而完全直達義理者爲修;或依靠聞、或不依靠聞而能了達其義者爲思,是這樣的聞、思、修的說法。關于這個問題,它打了一個非常好的比喻,他說,假如有叁個人,一個人懂得遊泳,一個人雖然學過但不是很好,還有一個沒學過遊泳的人。沒學過遊泳的人渡河或者沐浴的話,必須要依靠岸上的草或者繩子之類的;類似于這樣,依靠名相而了達其義者爲聞。一個人完全不依靠繩子或者岸上的那些草木等等,不需要抓任何東西,直接可以自如地遊泳達彼岸者比喻爲修,因爲他不需要再依靠文字,直接可以通達義。有時候依靠文字,有時候不依靠文字,交替地去做者爲思,這個大概是毗沙宗的說法。

  在世親菩薩的《俱舍論自釋》當中,對此做了批判說:按照你的這個說法,思幹脆就不存在了,爲什麼?那種依靠的部分算是聞,不依靠的部分算是修,哪有什麼思呢?宗大師也在《金鬘論》當中堅持這個觀點,說聞、思、修的內容是什麼呢?首先,從師父或從書中、不知者變成爲知,那就叫做聞。第二,從知而反複地思考,變成爲理路清晰、斷除一切疑惑,完全從推理或正理上能夠通過,相續中能夠生起定解,那就叫做思。通過對定解的內容不斷地于相續中串習,變成爲完全自如,不需要任何造作,那就叫做修。這就是宗大師在《金鬘論》當中所說的。所以,所說的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是什麼呢?是說此中聽聞佛經所生的智慧,乃聞所生;如理作意,定了知慧,乃思所成;專注定解,由叁摩地修行所生,乃修所生慧。大概是這麼說的。

  我爲什麼說這個事情呢?要培養一個僧才,光靠學習是不夠的,但是沒有學習是萬萬不能的。也就是說,學習就是聞;對學習的內容不斷地貫穿和不斷地從理論上來反思、改變自我的內心,令相續中生起定解,乃是思;然後不斷地串習就是修,大概是這樣。因此所謂培養僧才不外乎就是聞、思、修。

  今天我要講的不是聞思修叁個,而是其中的聞,也就是學習,就是培養僧才,就是讓他好好地去學習。

  那麼聞的功德大概是怎麼回事呢?佛祖釋迦牟尼佛在《法句經》當中說過這樣的話,翻譯成漢文的跟藏文有一點點不同。這不是我翻譯的,是古代的唐朝的時候翻譯的:“聞爲知法律,解疑亦見正,從聞舍非法,行到不死處。”內容完全是一樣,但是有些文字的結構上有點不一樣。總之是說,通過學習,不知道的可以變成爲知道,那就是聞爲知法律;通過學習,沒有斷除的疑惑可以斷除;從惡行或者作惡當中喚醒過來,令其修善;一切不如法的、非法的事令其舍棄;最後能夠得到涅槃的果位。這大概是學習或者聞的功德。

  另外,《法句經》裏邊還說,假如壁畫、藝術品,裝進一個莊嚴的屋子裏,在這個屋子,你有非常好的一雙眼睛,什麼東西都看的清楚,但是這個屋子是黑暗的,你也什麼都看不見,再好的藝術品你也欣賞不了。如果這個屋子裝修非常豪華,設計非常完美,你又具有一雙眼睛,而這裏邊又有明亮的燈,那麼你一目了然,能夠欣賞在裏邊陳設的一切藝術品。

  同樣的道理,假如佛法知識博大精深,你有智慧,就是眼睛。 博大精深就相當于裝修完美且裝滿了藝術品的房子,你的眼睛也即你的智慧,能夠辨別是非,辨別好賴,但你沒有在師父跟前聽聞過佛法,沒有正統的學過,再聰明也不知道這些道理。如果你在具德的善知識那裏正確的學過、讀過、聞過、聽過,就如屋子裏亮了明燈一樣,對一切事你能一目了然,這就是聞的功德。這是佛祖釋迦牟尼佛在《法句經》中所說的偈頌。所以今天我想講“聞”,如何聞和曆史上藏傳佛教格魯巴的僧人是怎麼學習的題目。

  第二部分、如何培養僧才,其教育製度如何

  藏傳佛教如何培養僧才,其教育製度是什麼樣的。關于這個問題,分爲“教學製度沒有規範之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製度規範之後的教學模式”兩個方面來回答。所謂的教學製度未曾規範之前,指的是宗喀巴大師讀書的時候,賈曹傑讀書的時候,克珠傑讀書的時候。總之,1435年,克珠傑五十歲時,第一次建立了現在意義上的參尼劄倉,也就是法相院,就是之後的格魯巴,包括考取格西學位的一系列的教育製度的源頭和基礎,所以我把1435年作爲一個界限,將之前稱之爲未規範教育製度之前的學習模式,之後稱爲規範之後的教育模式,大概是這樣。

  一、未規範前的教學模式

  首先我講一下未規範製度之前的教育模式和培養僧才的方式。首先培養的場所是哪裏呢?當時沒有色拉寺,也沒有哲蚌寺,也沒有甘丹寺,更沒有紮什倫布寺。但是拉薩當時有六大寺院可以培養僧才,這六大寺院的名稱叫什麼呢?相當于現在的叁大寺一樣,當時就叫做桑德古叁個,嘎覺蘇叁個。 第一個桑,就是桑浦寺;第二個就是德瓦堅,德瓦堅就是現在的讓宕寺,德瓦堅翻譯成漢文就是極樂寺,我想漢地的靜波師父寺院的名字和這個差不多,叫極樂寺;第叁個叫做嚓古通。 然後還有叁個,嘎東是一個寺院,覺摩隆是一個,蘇普是一個。總共在拉薩那邊學習的地方大概這六個地方。所有在拉薩學習的人基本上就在這六個寺院當中。 但是除此之外,日喀則那一帶也很多,薩迦、納塘等地也有很多。

  宗喀巴大師考格西學位的時候、先後進行過辯論的地方總共有十個寺院,我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一,宗喀巴大師般若辯答的地方是拉薩那邊的桑浦、德瓦堅,日喀則那邊的薩迦寺,還有達桑德,再一個就是昂爾寺,還有曲紮诶,還有涅尼寺。後來宗喀巴大師學俱舍、律藏、釋量論、中觀等等,考試的時候增加了那麼幾個,一個是嚓古唐,再一個是澤當,然後是納塘,等等,這就是當時宗喀巴大師考格西的時候辯答過的十個寺院。當時學習的場所大致上是這樣的。

  那麼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方式,和後來規範之後不太一樣。怎麼不一樣呢?我跟大家說一下。宗喀巴大師出生于1357年,他叁歲的時候在青海那個地方頓珠仁欽那裏開始學習,主要學習的是密法的儀軌,但是同時也學過一些《大乘莊嚴經論》之類的。他十六歲的時候去往拉薩,十七歲的時候到了拉薩。到了拉薩以後,一開始他學了那麼一點醫學。宗喀巴大師的醫學是非常精通的,我估計宗大師可能是藏醫學裏面非常有名的了,可以說他是醫學的一個非常通達者。但是沒有學多長時間,後來就去了德瓦堅,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讓宕寺或者極樂寺那個地方。在那個地方,宗喀巴大師十七歲的年末開始學般若,十八歲整年學了《現觀莊嚴論》,加上《大乘莊嚴經論》以及《辨法法性論》和《辨中邊論》,還有《寶性論》等等。總之,十八歲那年學了一年,十九歲的時候,宗喀巴大師就考取了般若。在我們現在的這個學習體系當中,光學般若就是七年到八年,我真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考完了之後,二十歲的時候開始去往日喀則那一帶。宗喀巴大師到日喀則那一帶之後,他第一次在喇嘛頓桑大師那裏學了俱舍,學完般若之後馬上就學俱舍,僅僅聽了一遍,然後就去則欽,就是日喀則江孜縣的則欽寺。當時娘恩巴瓦大師就住在那個則欽寺,所以宗喀巴大師到那裏再一次聽受娘恩巴大師的般若。這就是宗大師第二次學般若,就是在娘仁巴大師那裏學的。然後,宗喀巴大師去仁達瓦大師那裏學俱舍及俱舍自釋,這就是第二次學俱舍了。據宗喀巴大師說,第一次學俱舍的時候,由于他的師父不是非常通達俱舍,所以沒能得到他滿意的一個結果。第二次在仁達瓦大師那裏學的時候,仁達瓦大師智慧非常廣大,所以宗喀巴大師受益非常大,收獲非常大。然後宗喀巴大師又第叁次學習俱舍。爲什麼呢?因爲,在仁達瓦大師那兒第二次學的時候,是按照老師教學生的那種模式來教的;第叁次的時候則是爲了緣起,以師父專門給弟子講法的那種方式又聽了一次。這是宗大師第叁次在仁達瓦大師那裏聽俱舍。然後,宗喀巴大師在仁達瓦大師那裏學習中觀,主要學習《入中論》。當時講中觀的僅僅是仁達瓦大師,而且仁達瓦大師給宗喀巴大師講《入中論》也是對弟子講中觀的第一次,所以說他第一次聽了這個。

  1377年的時候,宗喀巴大師來到了拉薩覺摩隆這個地方,在大善…

《藏傳佛教格魯派培養僧才和教育製度情況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