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格魯派培養僧才和教育製度情況簡介▪P2

  ..續本文上一頁知識洛桑那裏學習了律藏,包括功德光的律本頌及其釋等等的圓滿的學習。據說當時宗喀巴大師把大概有四十卷的律藏的前半部全部背誦下來。後來宗喀巴大師又在仁達瓦大師那裏學了《大乘阿毗達摩集論》,也就是唯識宗的《阿毗達磨》。然後再學《釋量論》,也就是因明,這是宗喀巴大師畢生當中學因明的第一次。然後宗喀巴大師再次又學了《入中論》、律藏,這都是在仁達瓦大師那裏學的。之後,因爲仁達瓦大師寫了一個《大乘阿毗達摩集論》的注釋,所以宗喀巴大師聽了完整的仁達瓦大師所著的《大乘阿毗達摩集論》的疏。之後宗喀巴大師又在仁達瓦大師那裏學習《釋量論》等等因明方面相關的內容。之後宗喀巴大師二十四歲的時候,又在譯師頓桑大師那裏再次聽了一次因明,這是宗喀巴大師第叁次學因明。然後開始在仁達瓦大師那裏學習《釋量論》、《阿毗達摩集論》等等。總之,之後就開始第二次考格西學位了,也就是考除了般若之外的中觀、俱舍、律藏、因明等等。簡單地說,宗大師每一次學習的時間不會超過幾個月,但是次數非常多,光是中觀就學過叁次,因明學過四次,完整的,俱舍學過四次,般若學過叁次,還有律藏學過兩次,大概是這樣的。二十四歲的時候,宗喀巴大師再次考取格西學位,到二十五歲夏天的時候已經結束了考試。至此,宗喀巴大師在我們普通意義上的聞的階段已經過了。

  我介紹這個的時候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以前和現在的叁大寺學習的模式極不一樣。那個時候,雖然有很多可以學五部大論的地方,但是到那裏之後,你自己找師父,在師父那裏聽幾個月算幾個月,師父有空的時候可以多聽一點,沒空的時候聽不了太多,每次師父講也不超過兩叁個月。以這樣的一種模式來學習的,這就是未規範教學之前的一種教育模式。

  然後我再簡單地說一下宗喀巴大師後來的一些時間表。宗大師從二十五歲考取了格西學位,同時受了具足戒、成了比丘之後,宗大師在25歲到36歲之間,是對他人講般若,同時寫《金鬘論》的時間。有人說《金鬘論》是他32歲的時候寫的,但是我根據宗喀巴大師的傳記思考了之後,覺得宗大師應該是26歲開始專門專注地研究般若,記有大量的筆記。到了叁十一歲左右的時候把這個筆記整理出來,到32歲的時候完成的。這個《金鬘論》是一個特別大的、而且非常著名的作品。宗大師36歲的時候開始去山南苦行修行, 41歲的時候得到了中觀正見,46歲的時候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等等許多的論典,48歲、49歲的時候寫了以《密宗道次第廣論》爲代表的許多論著,51歲至53歲之間寫了《中論》的大疏以及《辨了不了義》等等許多的大著。宗大師53歲的時候,創辦了西藏第一次的大祈願法會,不同教派所有的僧衆聚集在一起,在大昭寺的覺沃佛面前,于佛祖釋迦牟尼佛以變化調服六外道的節日,也就是正月一日至十五日之間,召開了大祈願法會。在55歲至59歲之間寫了密集金剛的《五圓滿次第》等等, 62歲的時候寫了《入中論》的大疏等等。這就是宗喀巴大師大概的學習時間表。

  第二,賈曹傑學習的大致上的時間。賈曹傑出生于1364年,圓寂于1432年。他先後有叁次學習的經曆。第一次是在賈曹傑十歲的時候去涅尼這個地方,在大智者根嘎巴那裏學習了《釋量論》、《定量論》等等的因明方面的內容,然後在大智者仁達瓦仁欽多傑那裏學習了般若,然後在德珠仁欽大師(這個不是宗喀巴大師的師父頓珠仁欽),那裏學習了俱舍、阿毗達摩,然後在大善知識洛桑那裏學習了律藏等等。這是賈曹傑的第一次學習。第二次學習是在仁達瓦大師那裏學五部大論。第叁次學習,是賈曹傑大師25歲的時候考了格西學位之後,來到了娘窦惹竹,現在的德瓦堅,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極樂寺那裏來拜見宗喀巴大師,從那裏開始直至宗喀巴大師圓寂爲止,每一次宗喀巴大師講經,除了他在甘丹寺修建的時候耽擱了一些時間之外,賈曹傑終生陪伴于宗喀巴大師,聽宗喀巴大師講的所有的法。在那個時候,賈曹傑可不得了了,他在依止宗喀巴大師之前已經取得了十部大論的格西學位,是整個藏區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德,但是他一直依止到宗喀巴大師圓寂爲止。這是賈曹傑的大致上的學習經曆。

  現在我講一講克珠傑學習的經曆。克珠傑大概也有叁次的學習經曆。第一次,克珠傑大師大概在七歲的時候出家,去卻吉森格绛森等等那裏學習《入菩薩行論》、《集學論》等等,還有《現觀莊嚴論》、是在班覺喜饒那裏學習的,《釋量論》是在班覺喜饒那裏學習的,《阿毗達摩集論》也是在班覺喜饒那裏學習的,律藏也是在班覺喜饒那裏學習的。這是第一次的經曆,這個經曆大概是在16歲之前。克珠傑16歲的時候,當時,藏地非常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德波多許列諾伽,他曾對薩迦班智達做了許多批評和駁斥。之後,克珠傑大師16歲的時候駁倒了波多許列昂伽,當時名聲大增,非常有名。這是克珠傑16歲之前的事。說實在話,我在16歲之前還玩呢!我就想,克珠傑大師在16歲之前已經通達五部大論,並且與當時藏地應該算是第一號的大智者進行辯論,還把大智者駁倒了,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第二次學習是什麼呢? 克珠傑19歲的時候開始在仁達瓦大師那裏學習因明七論、《俱舍論》、彌勒五論和中觀理聚論以及律藏和《中觀四百論》《入中論》,阿毗達摩、般若系列的聽受,直到23歲之間,全部是在仁達瓦大師那裏學習的。 23歲的時候,仁達瓦大師推薦克珠傑到宗喀巴大師那裏去拜宗喀巴大師爲師,所以他23歲的時候,克珠傑第一次來到了色拉寺,上面有個叫色拉卻頂的地方,拜見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收他爲徒。因爲克珠傑大師在此之前已經是非常非常通達一切顯密教見,只需要斷除許多許多的疑惑,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宗大師回答就行了。所以宗大師對克珠傑教導了足足有一年的時間,白天講般若,晚上講密法。總之依止了大概有一年左右的時間,然後克珠傑該得到的法全部得到了之後,再次回到了日喀則那一帶的絨當堅這個地方。克珠傑第叁次學習的經曆就在宗喀巴大師那裏。這就是克珠傑的叁次學習的經曆。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得出來,克珠傑也好,賈曹傑也好,宗喀巴大師也好,他們學習的方式不是後來規範之後的學習模式,是在這裏學完整的,或在那裏學完整的,時間都不是很長,大概是這樣的一個模式。這就是我今天要給大家說的未規範之前的學習的模式,大概是這樣的。

  二、規範之後的教學模式

  這個內容就是,規範教育製度之後的學習模式,這是從克珠傑50歲的時候建立一個法相院,就是參尼劄倉開始起到現在爲止逐步規範、逐步完善的這樣一個模式。這種模式,叁大寺基本上是一致的,紮什倫布寺、塔爾寺還有拉蔔楞寺等等有些稍微的不同,即使叁大寺之間也有稍微不同的,即使色拉寺一個寺院裏邊色拉傑劄倉和昧劄倉也有稍微不同的。今天我在這裏舉一個例子,拿這個例子來跟大家說一下規範之後的模式。

  一般來說,藏傳佛教的規範之後的模式,第一個要過的關是學習藏文,學習一些一般的念誦儀軌和密法的儀軌,學習藏文語法等等,這個是基礎,這是第一個。然後一旦入了這個色拉寺或者哲蚌寺、甘丹寺等等之後,第一年、第二年、第叁年,學的基本上都是基本的辯論方式,比如說攝類學、因類學、識類學、宗派論、七十要義、地道論等等。但這些的學習模式有所不同。比如說色拉傑劄倉的話,足足叁年學習攝類、因類和識類。那麼這叁個內容到底是什麼呢?攝類學是我們西藏的大德恰巴卻吉僧格開創的。他開創的依據是什麼呢?你們可以在漢文裏邊看到世親菩薩所著的《五蘊論》,內容跟《五蘊論》有點相似。不一樣的是什麼呢?這個裏面增加了許多因明辯論的模式和辯論的方式和辯論方面的一些知識。因類學主要出自于因明《釋量論》等等當中,主要是如何能夠依正因來證明這件事或者否定那件事的一種模式,所以叫因類學。識類學主要學的是意識,比如說人的心類學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樣的叁個內容。這些內容,是之後學習五部大論的學習和辯論的基礎。所以有的寺院對它重視,甚至學習叁年,然後開始學習般若。

  我在這裏先說一下,般若、律藏、俱舍、中觀和因明之間的關系是什麼?一般我們藏地許多大德稱般若爲大乘佛法之身體、主體;稱因明或者量學爲大乘佛法之正理,也就是推理法;對律藏稱之爲大乘佛法修行者的實修,律藏是實修;一般對俱舍就叫做大乘學習者的辨析,或者剖析;對中觀稱之爲大乘修行者的見解。是這樣理解的。簡單地說,是以般若爲主體,其他的作爲般若的補充來學習,大致的模式是這樣。學般若的時候,是總依《現觀莊嚴論》來學的,這和我們內地學習般若的模式有點不一樣。內地學習般若的時候主要學的是中觀,實際上學習的是見解,但是藏地學習般若的時候就是隨順聖解脫軍的等等,把整個二萬五千頌般若、或者十萬頌般若、或者八千頌般若,分成爲八品:種相智品、道智品、一切智品、一切相圓滿、頂品、漸次品、刹那品以及法身品等等,把它分成爲八品,依《現觀莊嚴論》的內容來分整個的般若。那麼第一品,也就是種相智品,有叁年的學習,叫做般若新論,般若舊論,般若勝舊論,這叁個都屬于《現觀莊嚴論》第一品的範疇。第二品和第叁品合並爲第二品,因爲第二品和第叁品一年內要學完的,所以稱之爲二品班。然後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第七品、第八品,這五個一年內要學完的,所以稱它爲第四品班。之後般若的補充的部分,比如說《辨了不了義》,還有一些十二因緣論,還有一些二十僧伽,這些補充的部分叫做輔助,輔助大概有兩年,第一年和第二年。這樣一來,光是般若就學習了七年了。如果前面學宗派論、七十要義、地道論的話,那…

《藏傳佛教格魯派培養僧才和教育製度情況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