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格鲁派培养僧才和教育制度情况简介
诸位大德、诸山长老、诸位活佛、诸位同修,我今天进行藏传佛教格鲁派培养僧才和教育制度的一个汇报。我在此作学术汇报已经是第二次,与第一次相比没有紧张,好一点,谢谢大家。
那么,今天讲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培养僧才及教育制度的内容大致上分成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何为僧才
首先说说什么叫僧才。僧人和僧才有一些区别,是僧人不一定是僧才,但是是僧才前提必须是僧人。所以我今天说的就是一个优秀的出家人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大概是这个意思。那么优秀的出家人如何培养的问题,其实说白了,就是出家人的优秀与不优秀,在于他的教法和证法的功德圆满与否,而决定这位出家人是不是优秀的僧才。那么怎样才能够教、证功德圆满呢?不但要学三藏经典的教法的功德圆满,而且戒定慧三学修证的功德也要圆满,这叫做教、证功德圆满,大致上是这样。
弥勒菩萨曾经在《大乘庄严经论》当中讲到 :“随次闻思修,得法及得慧”。世亲菩萨对此解释的时候说,首先依止善知识,方能真正正念佛法的妙义;有了正念妙法的正义,才能够通过这样对正法义理的不断地串习,于相续中得到证悟。也就是说,首先闻,其次思,而后修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简单地说,闻、思、修就是整个教法和证法功德是否圆满的一个完整的内容。作为一个出家人,要成为僧才,首先必须要有非常好的闻、思、修。
关于闻、思、修,自古以来佛教当中各派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比如《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当中有这样的一种理解,它把闻、思、修慧比喻成为:依靠名相而了知其义者为闻;不需要名相而完全直达义理者为修;或依靠闻、或不依靠闻而能了达其义者为思,是这样的闻、思、修的说法。关于这个问题,它打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他说,假如有三个人,一个人懂得游泳,一个人虽然学过但不是很好,还有一个没学过游泳的人。没学过游泳的人渡河或者沐浴的话,必须要依靠岸上的草或者绳子之类的;类似于这样,依靠名相而了达其义者为闻。一个人完全不依靠绳子或者岸上的那些草木等等,不需要抓任何东西,直接可以自如地游泳达彼岸者比喻为修,因为他不需要再依靠文字,直接可以通达义。有时候依靠文字,有时候不依靠文字,交替地去做者为思,这个大概是毗沙宗的说法。
在世亲菩萨的《俱舍论自释》当中,对此做了批判说:按照你的这个说法,思干脆就不存在了,为什么?那种依靠的部分算是闻,不依靠的部分算是修,哪有什么思呢?宗大师也在《金鬘论》当中坚持这个观点,说闻、思、修的内容是什么呢?首先,从师父或从书中、不知者变成为知,那就叫做闻。第二,从知而反复地思考,变成为理路清晰、断除一切疑惑,完全从推理或正理上能够通过,相续中能够生起定解,那就叫做思。通过对定解的内容不断地于相续中串习,变成为完全自如,不需要任何造作,那就叫做修。这就是宗大师在《金鬘论》当中所说的。所以,所说的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是什么呢?是说此中听闻佛经所生的智慧,乃闻所生;如理作意,定了知慧,乃思所成;专注定解,由三摩地修行所生,乃修所生慧。大概是这么说的。
我为什么说这个事情呢?要培养一个僧才,光靠学习是不够的,但是没有学习是万万不能的。也就是说,学习就是闻;对学习的内容不断地贯穿和不断地从理论上来反思、改变自我的内心,令相续中生起定解,乃是思;然后不断地串习就是修,大概是这样。因此所谓培养僧才不外乎就是闻、思、修。
今天我要讲的不是闻思修三个,而是其中的闻,也就是学习,就是培养僧才,就是让他好好地去学习。
那么闻的功德大概是怎么回事呢?佛祖释迦牟尼佛在《法句经》当中说过这样的话,翻译成汉文的跟藏文有一点点不同。这不是我翻译的,是古代的唐朝的时候翻译的:“闻为知法律,解疑亦见正,从闻舍非法,行到不死处。”内容完全是一样,但是有些文字的结构上有点不一样。总之是说,通过学习,不知道的可以变成为知道,那就是闻为知法律;通过学习,没有断除的疑惑可以断除;从恶行或者作恶当中唤醒过来,令其修善;一切不如法的、非法的事令其舍弃;最后能够得到涅槃的果位。这大概是学习或者闻的功德。
另外,《法句经》里边还说,假如壁画、艺术品,装进一个庄严的屋子里,在这个屋子,你有非常好的一双眼睛,什么东西都看的清楚,但是这个屋子是黑暗的,你也什么都看不见,再好的艺术品你也欣赏不了。如果这个屋子装修非常豪华,设计非常完美,你又具有一双眼睛,而这里边又有明亮的灯,那么你一目了然,能够欣赏在里边陈设的一切艺术品。
同样的道理,假如佛法知识博大精深,你有智慧,就是眼睛。 博大精深就相当于装修完美且装满了艺术品的房子,你的眼睛也即你的智慧,能够辨别是非,辨别好赖,但你没有在师父跟前听闻过佛法,没有正统的学过,再聪明也不知道这些道理。如果你在具德的善知识那里正确的学过、读过、闻过、听过,就如屋子里亮了明灯一样,对一切事你能一目了然,这就是闻的功德。这是佛祖释迦牟尼佛在《法句经》中所说的偈颂。所以今天我想讲“闻”,如何闻和历史上藏传佛教格鲁巴的僧人是怎么学习的题目。
第二部分、如何培养僧才,其教育制度如何
藏传佛教如何培养僧才,其教育制度是什么样的。关于这个问题,分为“教学制度没有规范之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规范之后的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来回答。所谓的教学制度未曾规范之前,指的是宗喀巴大师读书的时候,贾曹杰读书的时候,克珠杰读书的时候。总之,1435年,克珠杰五十岁时,第一次建立了现在意义上的参尼札仓,也就是法相院,就是之后的格鲁巴,包括考取格西学位的一系列的教育制度的源头和基础,所以我把1435年作为一个界限,将之前称之为未规范教育制度之前的学习模式,之后称为规范之后的教育模式,大概是这样。
一、未规范前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讲一下未规范制度之前的教育模式和培养僧才的方式。首先培养的场所是哪里呢?当时没有色拉寺,也没有哲蚌寺,也没有甘丹寺,更没有扎什伦布寺。但是拉萨当时有六大寺院可以培养僧才,这六大寺院的名称叫什么呢?相当于现在的三大寺一样,当时就叫做桑德古三个,嘎觉苏三个。 第一个桑,就是桑浦寺;第二个就是德瓦坚,德瓦坚就是现在的让宕寺,德瓦坚翻译成汉文就是极乐寺,我想汉地的静波师父寺院的名字和这个差不多,叫极乐寺;第三个叫做嚓古通。 然后还有三个,嘎东是一个寺院,觉摩隆是一个,苏普是一个。总共在拉萨那边学习的地方大概这六个地方。所有在拉萨学习的人基本上就在这六个寺院当中。 但是除此之外,日喀则那一带也很多,萨迦、纳塘等地也有很多。
宗喀巴大师考格西学位的时候、先后进行过辩论的地方总共有十个寺院,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宗喀巴大师般若辩答的地方是拉萨那边的桑浦、德瓦坚,日喀则那边的萨迦寺,还有达桑德,再一个就是昂尔寺,还有曲扎诶,还有涅尼寺。后来宗喀巴大师学俱舍、律藏、释量论、中观等等,考试的时候增加了那么几个,一个是嚓古唐,再一个是泽当,然后是纳塘,等等,这就是当时宗喀巴大师考格西的时候辩答过的十个寺院。当时学习的场所大致上是这样的。
那么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和后来规范之后不太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我跟大家说一下。宗喀巴大师出生于1357年,他三岁的时候在青海那个地方顿珠仁钦那里开始学习,主要学习的是密法的仪轨,但是同时也学过一些《大乘庄严经论》之类的。他十六岁的时候去往拉萨,十七岁的时候到了拉萨。到了拉萨以后,一开始他学了那么一点医学。宗喀巴大师的医学是非常精通的,我估计宗大师可能是藏医学里面非常有名的了,可以说他是医学的一个非常通达者。但是没有学多长时间,后来就去了德瓦坚,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让宕寺或者极乐寺那个地方。在那个地方,宗喀巴大师十七岁的年末开始学般若,十八岁整年学了《现观庄严论》,加上《大乘庄严经论》以及《辨法法性论》和《辨中边论》,还有《宝性论》等等。总之,十八岁那年学了一年,十九岁的时候,宗喀巴大师就考取了般若。在我们现在的这个学习体系当中,光学般若就是七年到八年,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考完了之后,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去往日喀则那一带。宗喀巴大师到日喀则那一带之后,他第一次在喇嘛顿桑大师那里学了俱舍,学完般若之后马上就学俱舍,仅仅听了一遍,然后就去则钦,就是日喀则江孜县的则钦寺。当时娘恩巴瓦大师就住在那个则钦寺,所以宗喀巴大师到那里再一次听受娘恩巴大师的般若。这就是宗大师第二次学般若,就是在娘仁巴大师那里学的。然后,宗喀巴大师去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俱舍及俱舍自释,这就是第二次学俱舍了。据宗喀巴大师说,第一次学俱舍的时候,由于他的师父不是非常通达俱舍,所以没能得到他满意的一个结果。第二次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的时候,仁达瓦大师智慧非常广大,所以宗喀巴大师受益非常大,收获非常大。然后宗喀巴大师又第三次学习俱舍。为什么呢?因为,在仁达瓦大师那儿第二次学的时候,是按照老师教学生的那种模式来教的;第三次的时候则是为了缘起,以师父专门给弟子讲法的那种方式又听了一次。这是宗大师第三次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听俱舍。然后,宗喀巴大师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习中观,主要学习《入中论》。当时讲中观的仅仅是仁达瓦大师,而且仁达瓦大师给宗喀巴大师讲《入中论》也是对弟子讲中观的第一次,所以说他第一次听了这个。
1377年的时候,宗喀巴大师来到了拉萨觉摩隆这个地方,在大善…
《藏传佛教格鲁派培养僧才和教育制度情况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