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变成为八年。般若八年的学习就是这样来的。
然后是《入中论》。藏地学习中观的时候,《中论》和《中论大疏》都要看的,但是主要的辩题是《入中论》。所以《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和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的大疏,这都是必看的书。中观要学习三年。三年之后,开始学习律藏。律藏总共要学三年。俱舍也要学三年的,但是这两个有的时候穿插学。比如说第一年学律藏,第二年学俱舍,第三年再学律藏,第四年再学俱舍,以这种穿插学的方式也是有的。总而言之,律藏要学三年,俱舍也要三年。这样一来,总共变成了多少呢?总共学习的年限变成为19年。如果学因类和识类等等当中减去一年,简单一点的话,那么就变成了18年。这就是藏传佛教培养一个僧才、通达显宗的五部大论的一位非常优秀的格西,须在非常好的藏文的文化和语法等等的基础上,学18年才能培养出来的。但这个里边是不包括密法的。学密法,如果你认真地学的话,还要学五年左右,在古代的时候学五年左右。现在简单一些了,好像也要学一年,也有这样的。干脆也有人不学的。总而言之,如果学密法的话,那就要学五年,这样的话,基本的学习时间为23年到24年。这就是藏传佛教学习的基本模式。
学完了之后,就要有个结果。学律藏的,开始就是按照现在的有些藏传佛教的寺院那样进行格鲁考试,格鲁考试考五年。学律藏第一年之后就开始考,律藏的剩下两年,学俱舍论的三年,总共加起来五年当中考。在五年当中考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是要掉下来的,其中少量的人能过五年的关,最后能够考得上格西拉然巴。只有通过五年的格鲁考试的人才有资格进入拉然巴格西的辩法。那么许多第一年、第二年考过,第三年考不过的人,将来变成为第二等格西措然巴。措然巴是指在某一个、像色拉寺或者哲蚌寺或者甘丹寺的大寺院里边进行考试通过的,那就叫做措然巴。
在过去的西藏的历史上,拉然巴和措然巴两类格西必须经当时的西藏地区政府审批的,林赛格西和多然巴是不需要批的。那么所谓的林赛格西是什么呢?学了那么多年了,一直熬下来,学得不算太好,反正考试的时候没有列入第一等、第二等当中,变成为第三等的,不是在大寺院里边,而是就在一个寺院里边的某一个札仓里边考取格西学位和进行辩答的,那就叫做林赛格西。多然巴就更差一些,就是意思意思,因为他毕竟对学问不大懂,但在寺院里面做事还是挺肯干的,也得给他个结果啊,那怎么办呢?就在大殿的门口,简单地做一个辩答的仪式,给他一个名义,就叫做多然巴格西,是有格西其名,没有格西其实,叫做差不多是格西。
那么拉然巴格西是什么呢?古代的时候没有格鲁巴考试之说,而是先在札仓里边考格西学位,能够考出第一名的可推荐考拉然巴。之后在八月份札仓的辩答当中,辩答非常卓越、非常好的,才推荐为格西拉然巴。然后还有一关,就是十月份在罗布林卡考拉然巴,那个很重要。罗布林卡就是达赖喇嘛的行宫,当时不管是哪一代的达赖喇嘛,他都会听你的辩答的内容,会细细地监督你的每一次辩答,他也会给出一个分,这个地方没有丢分的话,那你基本上这个拉然巴就当定了。至于是拉然巴的第一等还是第二等、第三等、第四等,那就说不清楚了,至少你在这个地方没落下来,那就算是这个地方过了,这是十月份。然后在正月的大祈愿法会上进行辩答,然后二月份的时候,就把拉然巴从第一名排到第七名为止,之后就没有名列了。这样就考上了格西拉然巴,二月份的时候,给他授学位。这样一来,他就变成了真正的格西拉然巴,不管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他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这就是规范藏传佛教教育制度以后的培养僧才的大致的模式。
当然,我今天跟大家说的内容不是很完整,但是我认为介绍一下也就可以了。
第三部分、学习过程中应断的过患
下面我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呢?虽然出了家,虽然学习了五部大论,虽然考了格西学位,但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是很理想,容易出毛病的,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哪些呢?我个人没有资格去谈论这个,但是我借用一下色拉寺的一位大德蒋旺次列朗杰大师,他写的作品里边关于这个问题上的一个评价,我给大家介绍介绍,好吗?
一、目光短浅
蒋旺次列朗杰大师说,在学习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第一个毛病是什么呢?说目光短浅。什么叫目光短浅呢?一开始学习,只学自己札仓的教材,而不去看那些宗喀巴大师的作品,克珠杰、贾曹杰的作品,更不去看印度的这些大德的作品,那看佛经就更谈不上了。这样完全依赖于自己札仓的教科书,这样的人必然会目光短浅。这是需要避免的一个过失。
二、过分在意辩论的输赢
第二个需要避免的过失,是太在意辩论当中的赢和输。虽然格鲁巴的学习非常提倡辩论,但是辩论的目的不是自己赢、别人输,那是什么目的呢?是更加深刻地了解佛的经典、大德的论典的深意,能够探究出来其最究竟的意义。所以在辩论的时候,实际上是你的智慧和许多智慧里边所含藏的宝贝的互观共享,而不是我一定要打倒他,他一定要打倒我。凡是把赢和输作为第一位的这种学习态度是有毛病的,这是需要避免的。这是第二个学习的过失。
三、畏惧学习大论典
第三个过失是什么呢?有人说,一看宗大师的这些像《金鬘论》这样的非常深广的论典,和贾曹杰、克珠杰的,一看就怕了,心虚了,以后看到这个心里边就不敢去碰它,对大部的论典产生一种畏惧感。反过来,只选择那些容易听懂的、一目了然的东西。这是有过失的。为什么这样有过失呢?容易听懂的东西是很好,但是之所以能够听懂、说明什么?说明它说的内容和你现在已经知道的内容距离不是很远。而不容易听懂、非常难懂,感觉很吃力,为什么?因为你所知道的和它所宣说的内容距离太遥远,所以你才值得学。如果你都知道了,那你还学什么呢?这是过失。所以要学会知难而进,而不是知难而退。这是第三个。
四、未养成学习的意乐
第四个是什么呢?虽然能听懂一些内容,但对它不产生意乐,或者不产生兴趣,这是过失。为什么呢?其实,学习般若也好,中观也好,五部大论也好,需要非常强烈的意乐、强烈的兴趣,否则18年的苦是熬不下来的。说实话,在我个人的经验当中,我的身边有那么一些人,刚刚成立班的时候大概有六十多个人,这时一点问题也没有。真地要考格西学位的时候,能剩下八九个就已经不错了。为什么呢?人总会生病吧,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事吧,总会有跟不上的吧?从一个六十多人的班中,最后培养出六七个、七八个考格西者,那是非常厉害的。关键的问题就是我刚才说的,没有太大的意乐,没有巨大的兴趣,是熬不过这18、19年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意乐问题的一个。第二个,有的人空有意乐,但不入道。我有一些朋友,学了十六七年的五部大论,连最简单的辩论的模式都不精通。不过,他自己却以为自己说出来的全部都是跟佛语差不多的圣言。人家否定他的时候,他还感到很吃惊:“你怎么会否定这个呢?”我非常相信,前世所修的因缘那确实是很重要。有的人他就是听不懂,同是在一个课堂里边,一个老师在教,下面听的人是截然不同的,有的人听懂了,有的人根本就没听懂,没入道,十几年还没入道,你说说这个多可惜啊。没入门,也有这样的。当然了,我是说这个意乐很重要,因为意乐才能够支撑你18年苦学下来。
五、为得到名声地位而学
第五个问题,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得到一个格西的学位、格西的名号。为什么呢?说实在的,在藏地,一旦得到了格西学位,仅次于活佛,他也为成活佛做打算,死了之后,再次来的时候他就是活佛了。别说有多荣耀了。所以说,格西在西藏有崇高的地位,不管哪个人,一说格西,他不要知道姓甚名谁,就知道恭敬他。为什么?因为这个人是了不起的,学那么多年容易吗?所以很受尊敬。因此有的人就为了格西的名位而学习,这肯定是有麻烦和过失的,这个不用说了。这是第五种缺点。
六、学习失于偏颇
第六种缺点是什么呢?有的只学显宗,极力地排斥密法;有的只学密法,极力地排斥显宗,这也是过失。为什么呢?考完了格西学位之后,你必须学密法才能够称之为显密皆通达的一位真正的善知识。否则只学过显宗、还没有学过密法,只能算是善知识的一半。所以宗大师一小开始就非常重视显宗和密宗同时要通达,哪个都不可以放弃。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第六个。为什么在藏地密法那么发达的地方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呢?这是很必然的,学术的爱好、有时候是非常执着的,你一旦特别执着于般若的时候,对中观就不怎么感兴趣;特别执着于中观的时候,对因明就不感兴趣。这样的人多得是,何况显宗、密宗,也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说显密皆通非常重要。
七、学而不用于修行
第七个,虽然不是为了格西的名位,但是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今生当中的荣华富贵,学习的目的是炫耀,这也是不对的。有这样的人吗?确实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称其为“文字格西。”什么叫文字格西?一说五部大论那就滔滔不绝,比谁都说得好。但是他的所作所为比凡人还要凡人,比谁都糟糕。为什么如此呢?他把五部大论拿出来衡量这个人,衡量那个人,唯独没有衡量自己,这样一来,导致了一个结局是什么?自己有什么缺点、过失不知,他人有什么过失、缺点,那简直是一目了然。这就是为今生的目的,而不是为修行。简单地说,闻的目的是思,思的目的是修,修的目的是让自己提高思想的境界,让自己从凡夫变成为菩萨,从菩萨变成为圣菩萨,从圣菩萨变成为佛。什么是佛啊?龙树菩萨说了,众过已断尽,众德所庄严,为众作近护,顶礼一切智。这是在《宝鬘论》当中说的。什么意思?断除了一…
《藏传佛教格鲁派培养僧才和教育制度情况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