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格鲁派培养僧才和教育制度情况简介▪P2

  ..续本文上一页知识洛桑那里学习了律藏,包括功德光的律本颂及其释等等的圆满的学习。据说当时宗喀巴大师把大概有四十卷的律藏的前半部全部背诵下来。后来宗喀巴大师又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了《大乘阿毗达摩集论》,也就是唯识宗的《阿毗达磨》。然后再学《释量论》,也就是因明,这是宗喀巴大师毕生当中学因明的第一次。然后宗喀巴大师再次又学了《入中论》、律藏,这都是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的。之后,因为仁达瓦大师写了一个《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的注释,所以宗喀巴大师听了完整的仁达瓦大师所著的《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的疏。之后宗喀巴大师又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习《释量论》等等因明方面相关的内容。之后宗喀巴大师二十四岁的时候,又在译师顿桑大师那里再次听了一次因明,这是宗喀巴大师第三次学因明。然后开始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习《释量论》、《阿毗达摩集论》等等。总之,之后就开始第二次考格西学位了,也就是考除了般若之外的中观、俱舍、律藏、因明等等。简单地说,宗大师每一次学习的时间不会超过几个月,但是次数非常多,光是中观就学过三次,因明学过四次,完整的,俱舍学过四次,般若学过三次,还有律藏学过两次,大概是这样的。二十四岁的时候,宗喀巴大师再次考取格西学位,到二十五岁夏天的时候已经结束了考试。至此,宗喀巴大师在我们普通意义上的闻的阶段已经过了。

  我介绍这个的时候大家会发现一个问题,以前和现在的三大寺学习的模式极不一样。那个时候,虽然有很多可以学五部大论的地方,但是到那里之后,你自己找师父,在师父那里听几个月算几个月,师父有空的时候可以多听一点,没空的时候听不了太多,每次师父讲也不超过两三个月。以这样的一种模式来学习的,这就是未规范教学之前的一种教育模式。

  然后我再简单地说一下宗喀巴大师后来的一些时间表。宗大师从二十五岁考取了格西学位,同时受了具足戒、成了比丘之后,宗大师在25岁到36岁之间,是对他人讲般若,同时写《金鬘论》的时间。有人说《金鬘论》是他32岁的时候写的,但是我根据宗喀巴大师的传记思考了之后,觉得宗大师应该是26岁开始专门专注地研究般若,记有大量的笔记。到了三十一岁左右的时候把这个笔记整理出来,到32岁的时候完成的。这个《金鬘论》是一个特别大的、而且非常著名的作品。宗大师36岁的时候开始去山南苦行修行, 41岁的时候得到了中观正见,46岁的时候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等等许多的论典,48岁、49岁的时候写了以《密宗道次第广论》为代表的许多论著,51岁至53岁之间写了《中论》的大疏以及《辨了不了义》等等许多的大著。宗大师53岁的时候,创办了西藏第一次的大祈愿法会,不同教派所有的僧众聚集在一起,在大昭寺的觉沃佛面前,于佛祖释迦牟尼佛以变化调服六外道的节日,也就是正月一日至十五日之间,召开了大祈愿法会。在55岁至59岁之间写了密集金刚的《五圆满次第》等等, 62岁的时候写了《入中论》的大疏等等。这就是宗喀巴大师大概的学习时间表。

  第二,贾曹杰学习的大致上的时间。贾曹杰出生于1364年,圆寂于1432年。他先后有三次学习的经历。第一次是在贾曹杰十岁的时候去涅尼这个地方,在大智者根嘎巴那里学习了《释量论》、《定量论》等等的因明方面的内容,然后在大智者仁达瓦仁钦多杰那里学习了般若,然后在德珠仁钦大师(这个不是宗喀巴大师的师父顿珠仁钦),那里学习了俱舍、阿毗达摩,然后在大善知识洛桑那里学习了律藏等等。这是贾曹杰的第一次学习。第二次学习是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五部大论。第三次学习,是贾曹杰大师25岁的时候考了格西学位之后,来到了娘窦惹竹,现在的德瓦坚,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极乐寺那里来拜见宗喀巴大师,从那里开始直至宗喀巴大师圆寂为止,每一次宗喀巴大师讲经,除了他在甘丹寺修建的时候耽搁了一些时间之外,贾曹杰终生陪伴于宗喀巴大师,听宗喀巴大师讲的所有的法。在那个时候,贾曹杰可不得了了,他在依止宗喀巴大师之前已经取得了十部大论的格西学位,是整个藏区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德,但是他一直依止到宗喀巴大师圆寂为止。这是贾曹杰的大致上的学习经历。

  现在我讲一讲克珠杰学习的经历。克珠杰大概也有三次的学习经历。第一次,克珠杰大师大概在七岁的时候出家,去却吉森格绛森等等那里学习《入菩萨行论》、《集学论》等等,还有《现观庄严论》、是在班觉喜饶那里学习的,《释量论》是在班觉喜饶那里学习的,《阿毗达摩集论》也是在班觉喜饶那里学习的,律藏也是在班觉喜饶那里学习的。这是第一次的经历,这个经历大概是在16岁之前。克珠杰16岁的时候,当时,藏地非常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德波多许列诺伽,他曾对萨迦班智达做了许多批评和驳斥。之后,克珠杰大师16岁的时候驳倒了波多许列昂伽,当时名声大增,非常有名。这是克珠杰16岁之前的事。说实在话,我在16岁之前还玩呢!我就想,克珠杰大师在16岁之前已经通达五部大论,并且与当时藏地应该算是第一号的大智者进行辩论,还把大智者驳倒了,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第二次学习是什么呢? 克珠杰19岁的时候开始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习因明七论、《俱舍论》、弥勒五论和中观理聚论以及律藏和《中观四百论》《入中论》,阿毗达摩、般若系列的听受,直到23岁之间,全部是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习的。 23岁的时候,仁达瓦大师推荐克珠杰到宗喀巴大师那里去拜宗喀巴大师为师,所以他23岁的时候,克珠杰第一次来到了色拉寺,上面有个叫色拉却顶的地方,拜见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收他为徒。因为克珠杰大师在此之前已经是非常非常通达一切显密教见,只需要断除许多许多的疑惑,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宗大师回答就行了。所以宗大师对克珠杰教导了足足有一年的时间,白天讲般若,晚上讲密法。总之依止了大概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然后克珠杰该得到的法全部得到了之后,再次回到了日喀则那一带的绒当坚这个地方。克珠杰第三次学习的经历就在宗喀巴大师那里。这就是克珠杰的三次学习的经历。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得出来,克珠杰也好,贾曹杰也好,宗喀巴大师也好,他们学习的方式不是后来规范之后的学习模式,是在这里学完整的,或在那里学完整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模式。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说的未规范之前的学习的模式,大概是这样的。

  二、规范之后的教学模式

  这个内容就是,规范教育制度之后的学习模式,这是从克珠杰50岁的时候建立一个法相院,就是参尼札仓开始起到现在为止逐步规范、逐步完善的这样一个模式。这种模式,三大寺基本上是一致的,扎什伦布寺、塔尔寺还有拉卜楞寺等等有些稍微的不同,即使三大寺之间也有稍微不同的,即使色拉寺一个寺院里边色拉杰札仓和昧札仓也有稍微不同的。今天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拿这个例子来跟大家说一下规范之后的模式。

  一般来说,藏传佛教的规范之后的模式,第一个要过的关是学习藏文,学习一些一般的念诵仪轨和密法的仪轨,学习藏文语法等等,这个是基础,这是第一个。然后一旦入了这个色拉寺或者哲蚌寺、甘丹寺等等之后,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学的基本上都是基本的辩论方式,比如说摄类学、因类学、识类学、宗派论、七十要义、地道论等等。但这些的学习模式有所不同。比如说色拉杰札仓的话,足足三年学习摄类、因类和识类。那么这三个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摄类学是我们西藏的大德恰巴却吉僧格开创的。他开创的依据是什么呢?你们可以在汉文里边看到世亲菩萨所著的《五蕴论》,内容跟《五蕴论》有点相似。不一样的是什么呢?这个里面增加了许多因明辩论的模式和辩论的方式和辩论方面的一些知识。因类学主要出自于因明《释量论》等等当中,主要是如何能够依正因来证明这件事或者否定那件事的一种模式,所以叫因类学。识类学主要学的是意识,比如说人的心类学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三个内容。这些内容,是之后学习五部大论的学习和辩论的基础。所以有的寺院对它重视,甚至学习三年,然后开始学习般若。

  我在这里先说一下,般若、律藏、俱舍、中观和因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一般我们藏地许多大德称般若为大乘佛法之身体、主体;称因明或者量学为大乘佛法之正理,也就是推理法;对律藏称之为大乘佛法修行者的实修,律藏是实修;一般对俱舍就叫做大乘学习者的辨析,或者剖析;对中观称之为大乘修行者的见解。是这样理解的。简单地说,是以般若为主体,其他的作为般若的补充来学习,大致的模式是这样。学般若的时候,是总依《现观庄严论》来学的,这和我们内地学习般若的模式有点不一样。内地学习般若的时候主要学的是中观,实际上学习的是见解,但是藏地学习般若的时候就是随顺圣解脱军的等等,把整个二万五千颂般若、或者十万颂般若、或者八千颂般若,分成为八品:种相智品、道智品、一切智品、一切相圆满、顶品、渐次品、刹那品以及法身品等等,把它分成为八品,依《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来分整个的般若。那么第一品,也就是种相智品,有三年的学习,叫做般若新论,般若旧论,般若胜旧论,这三个都属于《现观庄严论》第一品的范畴。第二品和第三品合并为第二品,因为第二品和第三品一年内要学完的,所以称之为二品班。然后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第七品、第八品,这五个一年内要学完的,所以称它为第四品班。之后般若的补充的部分,比如说《辨了不了义》,还有一些十二因缘论,还有一些二十僧伽,这些补充的部分叫做辅助,辅助大概有两年,第一年和第二年。这样一来,光是般若就学习了七年了。如果前面学宗派论、七十要义、地道论的话,那…

《藏传佛教格鲁派培养僧才和教育制度情况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