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格魯派培養僧才和教育製度情況簡介▪P3

  ..續本文上一頁就變成爲八年。般若八年的學習就是這樣來的。

  然後是《入中論》。藏地學習中觀的時候,《中論》和《中論大疏》都要看的,但是主要的辯題是《入中論》。所以《入中論》和《入中論自釋》和宗喀巴大師的《入中論》的大疏,這都是必看的書。中觀要學習叁年。叁年之後,開始學習律藏。律藏總共要學叁年。俱舍也要學叁年的,但是這兩個有的時候穿插學。比如說第一年學律藏,第二年學俱舍,第叁年再學律藏,第四年再學俱舍,以這種穿插學的方式也是有的。總而言之,律藏要學叁年,俱舍也要叁年。這樣一來,總共變成了多少呢?總共學習的年限變成爲19年。如果學因類和識類等等當中減去一年,簡單一點的話,那麼就變成了18年。這就是藏傳佛教培養一個僧才、通達顯宗的五部大論的一位非常優秀的格西,須在非常好的藏文的文化和語法等等的基礎上,學18年才能培養出來的。但這個裏邊是不包括密法的。學密法,如果你認真地學的話,還要學五年左右,在古代的時候學五年左右。現在簡單一些了,好像也要學一年,也有這樣的。幹脆也有人不學的。總而言之,如果學密法的話,那就要學五年,這樣的話,基本的學習時間爲23年到24年。這就是藏傳佛教學習的基本模式。

  學完了之後,就要有個結果。學律藏的,開始就是按照現在的有些藏傳佛教的寺院那樣進行格魯考試,格魯考試考五年。學律藏第一年之後就開始考,律藏的剩下兩年,學俱舍論的叁年,總共加起來五年當中考。在五年當中考的時候,絕大多數人是要掉下來的,其中少量的人能過五年的關,最後能夠考得上格西拉然巴。只有通過五年的格魯考試的人才有資格進入拉然巴格西的辯法。那麼許多第一年、第二年考過,第叁年考不過的人,將來變成爲第二等格西措然巴。措然巴是指在某一個、像色拉寺或者哲蚌寺或者甘丹寺的大寺院裏邊進行考試通過的,那就叫做措然巴。

  在過去的西藏的曆史上,拉然巴和措然巴兩類格西必須經當時的西藏地區政府審批的,林賽格西和多然巴是不需要批的。那麼所謂的林賽格西是什麼呢?學了那麼多年了,一直熬下來,學得不算太好,反正考試的時候沒有列入第一等、第二等當中,變成爲第叁等的,不是在大寺院裏邊,而是就在一個寺院裏邊的某一個劄倉裏邊考取格西學位和進行辯答的,那就叫做林賽格西。多然巴就更差一些,就是意思意思,因爲他畢竟對學問不大懂,但在寺院裏面做事還是挺肯幹的,也得給他個結果啊,那怎麼辦呢?就在大殿的門口,簡單地做一個辯答的儀式,給他一個名義,就叫做多然巴格西,是有格西其名,沒有格西其實,叫做差不多是格西。

  那麼拉然巴格西是什麼呢?古代的時候沒有格魯巴考試之說,而是先在劄倉裏邊考格西學位,能夠考出第一名的可推薦考拉然巴。之後在八月份劄倉的辯答當中,辯答非常卓越、非常好的,才推薦爲格西拉然巴。然後還有一關,就是十月份在羅布林卡考拉然巴,那個很重要。羅布林卡就是達賴喇嘛的行宮,當時不管是哪一代的達賴喇嘛,他都會聽你的辯答的內容,會細細地監督你的每一次辯答,他也會給出一個分,這個地方沒有丟分的話,那你基本上這個拉然巴就當定了。至于是拉然巴的第一等還是第二等、第叁等、第四等,那就說不清楚了,至少你在這個地方沒落下來,那就算是這個地方過了,這是十月份。然後在正月的大祈願法會上進行辯答,然後二月份的時候,就把拉然巴從第一名排到第七名爲止,之後就沒有名列了。這樣就考上了格西拉然巴,二月份的時候,給他授學位。這樣一來,他就變成了真正的格西拉然巴,不管是第一名、第二名、第叁名,他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這就是規範藏傳佛教教育製度以後的培養僧才的大致的模式。

  當然,我今天跟大家說的內容不是很完整,但是我認爲介紹一下也就可以了。

  第叁部分、學習過程中應斷的過患

  下面我要講的內容是什麼呢?雖然出了家,雖然學習了五部大論,雖然考了格西學位,但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是很理想,容易出毛病的,應該注意的問題是哪些呢?我個人沒有資格去談論這個,但是我借用一下色拉寺的一位大德蔣旺次列朗傑大師,他寫的作品裏邊關于這個問題上的一個評價,我給大家介紹介紹,好嗎?

  一、目光短淺

  蔣旺次列朗傑大師說,在學習過程當中需要注意的第一個毛病是什麼呢?說目光短淺。什麼叫目光短淺呢?一開始學習,只學自己劄倉的教材,而不去看那些宗喀巴大師的作品,克珠傑、賈曹傑的作品,更不去看印度的這些大德的作品,那看佛經就更談不上了。這樣完全依賴于自己劄倉的教科書,這樣的人必然會目光短淺。這是需要避免的一個過失。

  二、過分在意辯論的輸贏

  第二個需要避免的過失,是太在意辯論當中的贏和輸。雖然格魯巴的學習非常提倡辯論,但是辯論的目的不是自己贏、別人輸,那是什麼目的呢?是更加深刻地了解佛的經典、大德的論典的深意,能夠探究出來其最究竟的意義。所以在辯論的時候,實際上是你的智慧和許多智慧裏邊所含藏的寶貝的互觀共享,而不是我一定要打倒他,他一定要打倒我。凡是把贏和輸作爲第一位的這種學習態度是有毛病的,這是需要避免的。這是第二個學習的過失。

  叁、畏懼學習大論典

  第叁個過失是什麼呢?有人說,一看宗大師的這些像《金鬘論》這樣的非常深廣的論典,和賈曹傑、克珠傑的,一看就怕了,心虛了,以後看到這個心裏邊就不敢去碰它,對大部的論典産生一種畏懼感。反過來,只選擇那些容易聽懂的、一目了然的東西。這是有過失的。爲什麼這樣有過失呢?容易聽懂的東西是很好,但是之所以能夠聽懂、說明什麼?說明它說的內容和你現在已經知道的內容距離不是很遠。而不容易聽懂、非常難懂,感覺很吃力,爲什麼?因爲你所知道的和它所宣說的內容距離太遙遠,所以你才值得學。如果你都知道了,那你還學什麼呢?這是過失。所以要學會知難而進,而不是知難而退。這是第叁個。

  四、未養成學習的意樂

  第四個是什麼呢?雖然能聽懂一些內容,但對它不産生意樂,或者不産生興趣,這是過失。爲什麼呢?其實,學習般若也好,中觀也好,五部大論也好,需要非常強烈的意樂、強烈的興趣,否則18年的苦是熬不下來的。說實話,在我個人的經驗當中,我的身邊有那麼一些人,剛剛成立班的時候大概有六十多個人,這時一點問題也沒有。真地要考格西學位的時候,能剩下八九個就已經不錯了。爲什麼呢?人總會生病吧,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事吧,總會有跟不上的吧?從一個六十多人的班中,最後培養出六七個、七八個考格西者,那是非常厲害的。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剛才說的,沒有太大的意樂,沒有巨大的興趣,是熬不過這18、19年的。這是非常重要的意樂問題的一個。第二個,有的人空有意樂,但不入道。我有一些朋友,學了十六七年的五部大論,連最簡單的辯論的模式都不精通。不過,他自己卻以爲自己說出來的全部都是跟佛語差不多的聖言。人家否定他的時候,他還感到很吃驚:“你怎麼會否定這個呢?”我非常相信,前世所修的因緣那確實是很重要。有的人他就是聽不懂,同是在一個課堂裏邊,一個老師在教,下面聽的人是截然不同的,有的人聽懂了,有的人根本就沒聽懂,沒入道,十幾年還沒入道,你說說這個多可惜啊。沒入門,也有這樣的。當然了,我是說這個意樂很重要,因爲意樂才能夠支撐你18年苦學下來。

  五、爲得到名聲地位而學

  第五個問題,學習的目的僅僅是得到一個格西的學位、格西的名號。爲什麼呢?說實在的,在藏地,一旦得到了格西學位,僅次于活佛,他也爲成活佛做打算,死了之後,再次來的時候他就是活佛了。別說有多榮耀了。所以說,格西在西藏有崇高的地位,不管哪個人,一說格西,他不要知道姓甚名誰,就知道恭敬他。爲什麼?因爲這個人是了不起的,學那麼多年容易嗎?所以很受尊敬。因此有的人就爲了格西的名位而學習,這肯定是有麻煩和過失的,這個不用說了。這是第五種缺點。

  六、學習失于偏頗

  第六種缺點是什麼呢?有的只學顯宗,極力地排斥密法;有的只學密法,極力地排斥顯宗,這也是過失。爲什麼呢?考完了格西學位之後,你必須學密法才能夠稱之爲顯密皆通達的一位真正的善知識。否則只學過顯宗、還沒有學過密法,只能算是善知識的一半。所以宗大師一小開始就非常重視顯宗和密宗同時要通達,哪個都不可以放棄。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第六個。爲什麼在藏地密法那麼發達的地方也會出現這種問題呢?這是很必然的,學術的愛好、有時候是非常執著的,你一旦特別執著于般若的時候,對中觀就不怎麼感興趣;特別執著于中觀的時候,對因明就不感興趣。這樣的人多得是,何況顯宗、密宗,也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說顯密皆通非常重要。

  七、學而不用于修行

  第七個,雖然不是爲了格西的名位,但是學的目的不是爲了修行,而是爲今生當中的榮華富貴,學習的目的是炫耀,這也是不對的。有這樣的人嗎?確實有這樣的人,我們經常稱其爲“文字格西。”什麼叫文字格西?一說五部大論那就滔滔不絕,比誰都說得好。但是他的所作所爲比凡人還要凡人,比誰都糟糕。爲什麼如此呢?他把五部大論拿出來衡量這個人,衡量那個人,唯獨沒有衡量自己,這樣一來,導致了一個結局是什麼?自己有什麼缺點、過失不知,他人有什麼過失、缺點,那簡直是一目了然。這就是爲今生的目的,而不是爲修行。簡單地說,聞的目的是思,思的目的是修,修的目的是讓自己提高思想的境界,讓自己從凡夫變成爲菩薩,從菩薩變成爲聖菩薩,從聖菩薩變成爲佛。什麼是佛啊?龍樹菩薩說了,衆過已斷盡,衆德所莊嚴,爲衆作近護,頂禮一切智。這是在《寶鬘論》當中說的。什麼意思?斷除了一…

《藏傳佛教格魯派培養僧才和教育製度情況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