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口授▪P23

  ..續本文上一頁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37、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38、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39、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40、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41、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42、所有禮贊供養佛,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43、最初多聞,依靠多聞才能如理作意思惟;再通過如理作意修習,才會出生以勝義真如爲境界的妙智。

  44 、“善逝道依”,前往佛地的大道——布施等一切佛子大行的所依——菩提心;“將成導衆生”,獨自引導一切衆生到達佛地的強大心力——菩提心,只有依于人身才能獲得。這樣的菩提心大道,不是非天、龍、修羅、金翅、持明仙人、人非人、蟒蛇之身所能獲得的。《略論釋》中說:“欲成佛道度衆生,具大心力惟人能,天龍、修羅、金翅、蟒,神仙、余趣,皆不及。”此頌即明暇滿之人身爲極難得,可依六度引度一切衆生,而入于佛地,不賴他人,惟恃自力。

  45、《寶鬘論》中說:施富戒安樂,忍悅進有威,禅靜慧解脫,悲修一切利。

  46 、對于壽命作損害的惡緣如此之多,身命的危脆,比起因風吹拂而破滅的水中泡還要無常,隨著一呼一吸,還能有機會從深深的睡眠中醒過來,真是莫大的希奇!

  47 、或入傍生趣,殺縛苦恒親,遠離于寂善,更互被艱辛。

  48 、受鬼望不遂,無敵苦常臨,饑渴及冷熱,困怖苦恒侵。

  餓鬼們經常感受饑渴的痛苦,雖抱有很多的願望,卻從來都無法得到滿足,不能遂己所願。無敵:指無法去對治,對種種恐懼、痛苦,無法改變,恒常被苦所逼迫。此外,還有饑渴苦、冷熱苦,各種艱難困頓、恐懼、侵害之苦等,如是恒受痛苦侵害與逼迫。

  49、 只有世尊您的智能周遍了知一切所知法,除了您之外,其它的一切有情是不能完全了知一切法的,他們的智慧還不能洞悉一切所知,未知的法還有很多。

  50、頌文意思爲:“這一切衆生,都被煩惱束縛著,無一例外。而世尊爲了解脫衆生的煩惱,卻長時被大悲心束縛著。我是先頂禮世尊呢?還是先頂禮世尊心中的大悲心?就是由這樣的大悲心,使世尊雖然了知生死輪回的過患,但還是長久地住于輪回中利樂有情。”如《入中論》中說:“悲性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看來,還是先頂禮大悲心。

  51 、目犍連與舍利弗。

  52、法友尊者著。

  53、甲操傑《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中解釋說:從不善業所感惡趣和惡趣諸苦,以及一切惡趣異熟果亦如是;由善業所感的異熟果,總即一切皆是樂趣,別則得贍部洲等的安樂,或累生中得安樂,故名諸生中安樂。由此應當善于思惟業果,以遮止惡趣因,及勤修樂趣因爲要。

  54、《俱舍論》雲:定複有叁。一順現法受。二順次生受。叁順後次受。

  55、不要爲了再生(婆羅門)、天神、比丘、賓朋、父母、王妃以及其它的眷屬而造罪。因爲這些惡業成熟時,地獄難忍之痛苦,誰都無法替你分擔。

  56、釋迦佛的堂弟難陀。

  57、指鬘尊者。

  58、 能樂。此爲義淨法師譯本中的叁個公案。在藏文中還提到阿阇世王的公案。

  59、出自第九品智慧品。

  60、甲操傑所造《中觀四百論釋——善解心要論》中說:爲了斷除生死的因,首先應當思維生死的過患,因爲由無明、我慢和從愛所生的愛結叁十六種毒蛇遍布,叁十二種惡見羅刹,攪動生死使諸有漩複流轉。衆生無始時來流轉于此生死大苦海,畢竟無有邊際,愚夫異生,汝從無始時來沈沒此生死海中,由何因緣不生畏懼呢?應當畏懼,因爲現見沈沒有邊底的海中尚須畏懼,何況無邊。譬如有一五通仙人,欲了解世間邊際,即運用神足通,足踏須彌頂運行,結果未至邊際而死。

  61、 在六道輪回中,不管投生到哪裏,其後自然會産生病痛、死亡等無邊的苦惱。由疾病而産生痛苦,由死因而導致死亡,……,這些痛苦並非是不應該發生的突發事件,而是生死輪回本身的特點與性質,只要還處在生死輪回中,就無法超越。如果我們對此生死輪回産生厭離,就要斷除在輪回裏的投生,而這又必須斷除投生的因——惑業。

  62、《釋量論·成量品》,僧成大師釋雲:已越有愛之阿羅漢,業力不能引余有,以俱有緣愛已盡故。

  63、後魏中印度叁藏勒那摩提譯,此頌出自《寶性論·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第五》。其義是說:對于大乘信解的菩提心這顆佛法不共因的種子,與生起一切佛法的般若母相結合,從禅定安樂的胎中蘊育出生,再哺以乳母大悲的乳汁,這樣的士夫才是名副其實的諸佛佛子。

  64、 叁受之一,不苦不樂之受。

  65、普緣一切有情,由其力成就無貪無嗔,令生起無量舍的補特伽羅遠離貪嗔、心住平等,是種無貪無嗔善根,引生各種善法。《叁藏法數》中說:“謂菩薩于所緣衆生,無憎愛心,名之爲舍;複念一切衆生,同得無憎、無愛、無嗔、無恨、無怨、無惱,故名舍無量心。”

  66 、菩薩位時。

  67、 這些慈母有情,漂泊流轉于生死輪回大海中,就像陷溺于波濤洶湧的洪水中一般,只是由于一再地投生,改頭換面而已,導致互不相識。如果自己只是追求一己的解脫而舍棄這些慈母有情,真是再沒有較此更無慚無愧的事了!

  68、慈法的八種功德:一、天或人等都生起慈愛心;二、天人等恒常地守護他;叁、心常懷喜悅;四、身體安樂;五、毒不能害;六、刀不能害;七、不用費力,能滿所願;八、來世生入梵天天界。

  69、天施、勝施,是人的名字。

  70、 僧成大師釋曰:具足悲心之加行道菩薩,應精勤修習息滅衆苦之諸方便行,以是欲摧滅他苦之異生故。此因決定,以方便所生之苦、滅二谛及彼因之集、道二谛,是不現見事故。若自對彼不現見者,則難爲他宣說故。

  71、如《廣論》中說: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于根本罪及惡作罪防護道理,設有毀犯還出道理,《戒品釋》中已廣抉擇。

  72、《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釋雲:若菩薩大士,于已發菩提心之佛子,或不知彼是菩薩,或雖知之,然由上品煩惱串習,增益其過失隨實不實,發嗔恚心,一刹那頃。尚能摧壞百劫所修福德資糧。如前所說由修施戒波羅蜜多,所生善根。況非菩薩而嗔菩薩。如大海水不可以稱,嗔恚菩薩之異熟量,亦不可知。故能引不可愛果及能壞善根之罪惡,更無大于嗔恚不忍之心者也。

  73、世出世間的善法資糧中精進是最殊勝的,原因是這樣的:由依于這個精進,才能得到隨之而來的許多功德,如依于精進于現世就能證得禅定等的勝樂,還能得到後世世出世間的各種成就;依于精進能得到叁有世間一切希求的輪回受用;依于精進能清淨十不善,成爲具有無比清淨出世間戒律的中士;依于精進生起無我慧,還能超越薩迦耶見等的衰損,證得解脫;依于精進斷除法我執,成爲證得無上的佛菩提的上士。

  74、寂止,梵語奢摩他,寂靜一切沈掉,止住于一境之義。

  75、《廣論》釋雲:(一)易于獲得,謂無大劬勞得衣食等。(二)處所賢善,謂無猛獸等凶惡衆生,及無怨等之所居住。(叁)地土賢善,謂非引生疾病之地。(四)伴友賢善,謂具良友戒見相同。(五)具善妙相,謂日無多人夜靜聲寂。

  76、此中“作意”即奢摩他。《略論釋》雲:“由獲得未得圓滿輕安之門,爲得未得止。圓滿輕安,指不動輕安,此根據佛說而來。在第九住時,不但能恒常任運住定,且有輕安分,此時易起狂亂我慢,謂已經得定,或謂已得空樂。過去大師及佛故加圓滿輕安以簡別之。意即指九住之輕安尚非圓滿。”

  頌文義爲:指從修八住專注一趣起,至無作行之等舍第九住心,然後獲得身心圓滿的殊勝輕安之樂,才是真正的奢摩他。

  77、《略論釋》中釋說:見,謂現世功德;不見,謂二世功德。又見,爲現量功德,不見,爲比量功德。

  78、“增上行”,一外道名,得甚深禅定,入定時長,發長過膝,有鼠于中作窩,出定怒而墮落。

  79、 勝法身及勝色身二種殊勝。

  80、《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釋雲:由不顛倒名言谛之建立,即是如實通達勝義谛之方便。如實通達勝義谛,是從上說方便生起之果。故不知此二谛之差別者,即由邪分別誤入歧途。此明未知無過失之名言建立,必不能如實通達真勝義谛。

  81、 此段闡述了基、道、果的大致安立情況。

  82、出離龍猛菩薩所開之軌道,更無能得寂滅涅槃之正方便。由出此外者,決定失壞世俗谛及勝義谛。失壞二谛者,乃至未舍盡彼執,決定不能證得解脫。

  83、甲操傑大師釋雲: 對暫時不堪接受真性的法器,若說真性,就會毀謗一切因果作用,認爲善惡無有區別,因爲作惡則墮惡趣,所以最初若說善惡業因果,使人容易了解。首先應說善惡因果遣除造作非福惡業,這是正說的時機故。中間應就我與五蘊以五種尋求皆不可得,遮遣二十種薩迦耶見的實執境,斷除粗我。其後已經成就道器的衆生,就應該說補特伽羅無我。說無我亦顯示諸法無谛實,遣除一切邊執見的次第。誰若了知此說法的次第,彼就可以稱爲有次第引導所化弟子的智者。譬如有善巧的的良醫,或以素食,或以葷馔,種種方法治療病者,能使病者得愈。

  84 、名言之我。

  85、列舉他宗的邪解。

  86、法尊法師所譯《釋量論略解》中說:若未破除此“我貪”所著之境,應不能斷除彼“我貪”,以斷除與德失相連之貪嗔(貪與功德相連,嗔與過失相連,即見德生貪,見過生嗔也),是由于境上不見有彼功德過失(即見境上無彼德失),而斷彼貪嗔。非如外物拔刺之理而斷故。

  87、如被眼藥,或者咒術所迷等暫時的因緣。

  88、無始以來無明的翳障。

  89、 世俗諸法。

  90、宗喀巴大師所著兩種道次第論。

  91、這段文字從不同的曆法上說明了著作時間:一六五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吉時。

  

《文殊口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