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37、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38、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39、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40、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
41、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42、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43、最初多闻,依靠多闻才能如理作意思惟;再通过如理作意修习,才会出生以胜义真如为境界的妙智。
44 、“善逝道依”,前往佛地的大道——布施等一切佛子大行的所依——菩提心;“将成导众生”,独自引导一切众生到达佛地的强大心力——菩提心,只有依于人身才能获得。这样的菩提心大道,不是非天、龙、修罗、金翅、持明仙人、人非人、蟒蛇之身所能获得的。《略论释》中说:“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大心力惟人能,天龙、修罗、金翅、蟒,神仙、余趣,皆不及。”此颂即明暇满之人身为极难得,可依六度引度一切众生,而入于佛地,不赖他人,惟恃自力。
45、《宝鬘论》中说:施富戒安乐,忍悦进有威,禅静慧解脱,悲修一切利。
46 、对于寿命作损害的恶缘如此之多,身命的危脆,比起因风吹拂而破灭的水中泡还要无常,随着一呼一吸,还能有机会从深深的睡眠中醒过来,真是莫大的希奇!
47 、或入傍生趣,杀缚苦恒亲,远离于寂善,更互被艰辛。
48 、受鬼望不遂,无敌苦常临,饥渴及冷热,困怖苦恒侵。
饿鬼们经常感受饥渴的痛苦,虽抱有很多的愿望,却从来都无法得到满足,不能遂己所愿。无敌:指无法去对治,对种种恐惧、痛苦,无法改变,恒常被苦所逼迫。此外,还有饥渴苦、冷热苦,各种艰难困顿、恐惧、侵害之苦等,如是恒受痛苦侵害与逼迫。
49、 只有世尊您的智能周遍了知一切所知法,除了您之外,其它的一切有情是不能完全了知一切法的,他们的智慧还不能洞悉一切所知,未知的法还有很多。
50、颂文意思为:“这一切众生,都被烦恼束缚着,无一例外。而世尊为了解脱众生的烦恼,却长时被大悲心束缚着。我是先顶礼世尊呢?还是先顶礼世尊心中的大悲心?就是由这样的大悲心,使世尊虽然了知生死轮回的过患,但还是长久地住于轮回中利乐有情。”如《入中论》中说:“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看来,还是先顶礼大悲心。
51 、目犍连与舍利弗。
52、法友尊者著。
53、甲操杰《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中解释说:从不善业所感恶趣和恶趣诸苦,以及一切恶趣异熟果亦如是;由善业所感的异熟果,总即一切皆是乐趣,别则得赡部洲等的安乐,或累生中得安乐,故名诸生中安乐。由此应当善于思惟业果,以遮止恶趣因,及勤修乐趣因为要。
54、《俱舍论》云:定复有三。一顺现法受。二顺次生受。三顺后次受。
55、不要为了再生(婆罗门)、天神、比丘、宾朋、父母、王妃以及其它的眷属而造罪。因为这些恶业成熟时,地狱难忍之痛苦,谁都无法替你分担。
56、释迦佛的堂弟难陀。
57、指鬘尊者。
58、 能乐。此为义净法师译本中的三个公案。在藏文中还提到阿阇世王的公案。
59、出自第九品智慧品。
60、甲操杰所造《中观四百论释——善解心要论》中说:为了断除生死的因,首先应当思维生死的过患,因为由无明、我慢和从爱所生的爱结三十六种毒蛇遍布,三十二种恶见罗刹,搅动生死使诸有漩复流转。众生无始时来流转于此生死大苦海,毕竟无有边际,愚夫异生,汝从无始时来沉没此生死海中,由何因缘不生畏惧呢?应当畏惧,因为现见沉没有边底的海中尚须畏惧,何况无边。譬如有一五通仙人,欲了解世间边际,即运用神足通,足踏须弥顶运行,结果未至边际而死。
61、 在六道轮回中,不管投生到哪里,其后自然会产生病痛、死亡等无边的苦恼。由疾病而产生痛苦,由死因而导致死亡,……,这些痛苦并非是不应该发生的突发事件,而是生死轮回本身的特点与性质,只要还处在生死轮回中,就无法超越。如果我们对此生死轮回产生厌离,就要断除在轮回里的投生,而这又必须断除投生的因——惑业。
62、《释量论·成量品》,僧成大师释云:已越有爱之阿罗汉,业力不能引余有,以俱有缘爱已尽故。
63、后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译,此颂出自《宝性论·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其义是说:对于大乘信解的菩提心这颗佛法不共因的种子,与生起一切佛法的般若母相结合,从禅定安乐的胎中蕴育出生,再哺以乳母大悲的乳汁,这样的士夫才是名副其实的诸佛佛子。
64、 三受之一,不苦不乐之受。
65、普缘一切有情,由其力成就无贪无嗔,令生起无量舍的补特伽罗远离贪嗔、心住平等,是种无贪无嗔善根,引生各种善法。《三藏法数》中说:“谓菩萨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嗔、无恨、无怨、无恼,故名舍无量心。”
66 、菩萨位时。
67、 这些慈母有情,漂泊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中,就像陷溺于波涛汹涌的洪水中一般,只是由于一再地投生,改头换面而已,导致互不相识。如果自己只是追求一己的解脱而舍弃这些慈母有情,真是再没有较此更无惭无愧的事了!
68、慈法的八种功德:一、天或人等都生起慈爱心;二、天人等恒常地守护他;三、心常怀喜悦;四、身体安乐;五、毒不能害;六、刀不能害;七、不用费力,能满所愿;八、来世生入梵天天界。
69、天施、胜施,是人的名字。
70、 僧成大师释曰:具足悲心之加行道菩萨,应精勤修习息灭众苦之诸方便行,以是欲摧灭他苦之异生故。此因决定,以方便所生之苦、灭二谛及彼因之集、道二谛,是不现见事故。若自对彼不现见者,则难为他宣说故。
71、如《广论》中说:初当如何正受道理,受已无间于根本罪及恶作罪防护道理,设有毁犯还出道理,《戒品释》中已广抉择。
72、《入中论善显密意疏》释云:若菩萨大士,于已发菩提心之佛子,或不知彼是菩萨,或虽知之,然由上品烦恼串习,增益其过失随实不实,发嗔恚心,一刹那顷。尚能摧坏百劫所修福德资粮。如前所说由修施戒波罗蜜多,所生善根。况非菩萨而嗔菩萨。如大海水不可以称,嗔恚菩萨之异熟量,亦不可知。故能引不可爱果及能坏善根之罪恶,更无大于嗔恚不忍之心者也。
73、世出世间的善法资粮中精进是最殊胜的,原因是这样的:由依于这个精进,才能得到随之而来的许多功德,如依于精进于现世就能证得禅定等的胜乐,还能得到后世世出世间的各种成就;依于精进能得到三有世间一切希求的轮回受用;依于精进能清净十不善,成为具有无比清净出世间戒律的中士;依于精进生起无我慧,还能超越萨迦耶见等的衰损,证得解脱;依于精进断除法我执,成为证得无上的佛菩提的上士。
74、寂止,梵语奢摩他,寂静一切沉掉,止住于一境之义。
75、《广论》释云:(一)易于获得,谓无大劬劳得衣食等。(二)处所贤善,谓无猛兽等凶恶众生,及无怨等之所居住。(三)地土贤善,谓非引生疾病之地。(四)伴友贤善,谓具良友戒见相同。(五)具善妙相,谓日无多人夜静声寂。
76、此中“作意”即奢摩他。《略论释》云:“由获得未得圆满轻安之门,为得未得止。圆满轻安,指不动轻安,此根据佛说而来。在第九住时,不但能恒常任运住定,且有轻安分,此时易起狂乱我慢,谓已经得定,或谓已得空乐。过去大师及佛故加圆满轻安以简别之。意即指九住之轻安尚非圆满。”
颂文义为:指从修八住专注一趣起,至无作行之等舍第九住心,然后获得身心圆满的殊胜轻安之乐,才是真正的奢摩他。
77、《略论释》中释说:见,谓现世功德;不见,谓二世功德。又见,为现量功德,不见,为比量功德。
78、“增上行”,一外道名,得甚深禅定,入定时长,发长过膝,有鼠于中作窝,出定怒而堕落。
79、 胜法身及胜色身二种殊胜。
80、《入中论善显密意疏》释云:由不颠倒名言谛之建立,即是如实通达胜义谛之方便。如实通达胜义谛,是从上说方便生起之果。故不知此二谛之差别者,即由邪分别误入歧途。此明未知无过失之名言建立,必不能如实通达真胜义谛。
81、 此段阐述了基、道、果的大致安立情况。
82、出离龙猛菩萨所开之轨道,更无能得寂灭涅槃之正方便。由出此外者,决定失坏世俗谛及胜义谛。失坏二谛者,乃至未舍尽彼执,决定不能证得解脱。
83、甲操杰大师释云: 对暂时不堪接受真性的法器,若说真性,就会毁谤一切因果作用,认为善恶无有区别,因为作恶则堕恶趣,所以最初若说善恶业因果,使人容易了解。首先应说善恶因果遣除造作非福恶业,这是正说的时机故。中间应就我与五蕴以五种寻求皆不可得,遮遣二十种萨迦耶见的实执境,断除粗我。其后已经成就道器的众生,就应该说补特伽罗无我。说无我亦显示诸法无谛实,遣除一切边执见的次第。谁若了知此说法的次第,彼就可以称为有次第引导所化弟子的智者。譬如有善巧的的良医,或以素食,或以荤馔,种种方法治疗病者,能使病者得愈。
84 、名言之我。
85、列举他宗的邪解。
86、法尊法师所译《释量论略解》中说:若未破除此“我贪”所着之境,应不能断除彼“我贪”,以断除与德失相连之贪嗔(贪与功德相连,嗔与过失相连,即见德生贪,见过生嗔也),是由于境上不见有彼功德过失(即见境上无彼德失),而断彼贪嗔。非如外物拔刺之理而断故。
87、如被眼药,或者咒术所迷等暂时的因缘。
88、无始以来无明的翳障。
89、 世俗诸法。
90、宗喀巴大师所著两种道次第论。
91、这段文字从不同的历法上说明了著作时间:一六五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吉时。
《文殊口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