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發心儀軌,分二:
庚一、律儀未得令得;
庚二、得已守護令不失壞。
庚一、律儀未得令得:
在《道次第》中願行兩種菩提心是次第而受的,而依寂天菩薩之規,則同時受較爲方便。其作法者:對于前行總的次第,尤其從依止善知識到發菩提心之間,一定要令正行的所緣與自心相合而修。此後觀上師佛住于頂上,住此態中思維:我爲了利益一切有情,必須速速證得圓滿正覺的佛果!爲此,從現在起直至證得無上菩提,我當受持佛子律儀,修學廣大的菩薩大行,爲利一切有情願成佛道!乃至未證佛果之間,永不舍離此心。這樣思維後,勝解自己隨上師能仁念:
諸佛菩薩衆,懇祈垂念我: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複次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我今爲利生,發起菩提心,
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148
如是叁誦,在第叁遍完結的同時,得到菩薩戒體,心中應有這樣的勝解。此後誦:
今生我具果,善獲此人身,
今日生佛族,是爲諸佛子!
自今我當爲,宜乎佛族業,
無過最勝種,不令有染汙!149
誦後內心發大歡喜。
庚二、得已守護令不失壞:
觀上師佛住于頂上,住此態中思維:爲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無論如何我當速速證得圓滿正覺的大寶佛果!爲此,應當思維菩提心的利益,晝叁次夜叁次受持菩提心。無論有情行爲如何,我也終不舍棄一個有情!爲了令菩提心增長廣大,應修供養叁寶等善行,精勤積集二種資糧。
菩提心的功德者:相續中具有菩提心的補特伽羅,會有兩倍于轉輪王的護法守護,非人縱然惡毒也無機可趁;其他補特伽羅不能成就的明咒,具菩提心者卻可以速得成就;所在之處,無有瘟疫和饑荒,即便發生也很快息滅;這位補特伽羅成爲一切世間人天等衆禮敬供養的對象。
如《入行論》說:
“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真實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150
此外,戲弄嘲笑並欺罔師長;他人作善令其後悔;嗔恨辱罵大乘菩薩;非增上心而矯行谄诳,這四種黑法是退失菩提心的因,應當斷除。四種白法則可令菩提心增長,應當修學。總之,直至菩提之間,應當清淨守護菩薩戒,乃至舍命不令十八根本墮及四十六種惡作罪151沾染!唯願上師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
戊二、發心後如何修學菩薩大行,此中分二:
己一、修學總菩薩行;
己二、別學後二種波羅蜜多。
己一、修學總菩薩行,分二:
庚一、座中如何行;
庚二、座間如何行。
庚一、座中如何行,分叁:
辛一、加行;
辛二、正行;
辛叁、結行。
辛一、加行:
“遍攝依處上師殊勝天,能仁金剛持前誠祈禱”等以上部分同前,然後祈禱:唯願上師佛加持我及一切如母有情皆能如理修學甚深廣大的佛子大行!
辛二、正行,分二:
壬一、熟自相續修習六度;
壬二、熟他相續修習四攝。
壬一、熟自相續修習六度:
(一)布施波羅蜜多:
觀上師佛住于頂上,住此狀態中思維:爲利一切如母有情,我當速速證得圓滿正覺的大寶佛位!
法施:我當不顧名聞利養,爲貧法的有情開示正法惠以法施,雖然無人委派也應在別人詢問經教的文詞義理時,以賢善心爲其講解,令其了達文詞和義理的內涵。在知道對方堪爲法器時,可以閑談的方式令他生起聞思修叁種智慧,對方能生起多少智慧,自己在後世中也會得到多少。智慧是法身之主因,如龍樹菩薩所說:“二中智爲主”152等。
諸出家衆在叁種布施中以法布施爲主,不允許棄舍了聞思修和戒律,以種種谄诳欺詐的手段求取財物而行布施。如《菩薩別解脫》中:“舍利子,善逝未開許諸出家衆以諸財物而行布施。”霞熱瓦說:“我對你不說布施的功德,只說悭貪的過患。”然而若無損于聞思修和戒律、不用勵求自然得來的財物,可用以供養叁寶、施諸貧乞、幫助如法的道友,則後世中自己修法的順緣衣食臥具等,將不待劬勞自然雲集。因此,應當了解其中應遮的要點,努力行于布施。
無畏施:把有情從國王盜匪等人的怖畏、獅虎毒蛇等禽獸的怖畏中解救出來,以及從水火等四大的災害中解救出來,下至把被水沖走的螞蟻從水中撈出,對將撲入烈日或火中的飛蛾善巧地加以保護等等都是無畏施。
財施:對貧苦的有情,心除悭吝,施予所需,不望回報及異熟果。若心想:“一旦施盡了財物,自己就會變得匮乏。”由此不能布施者,應當想到:即便現在不布施,然而一切的身財就像水中的泡沫一般無常,終有一天要舍棄!二者雖同是舍棄,若現在施舍,在後世,自己至少也會得到百倍的回報而不會貧窮。
《入行論》中說:
“一切終頓舍,施諸有情勝。”153
《本生論》中說:“施得珍財藏。”
阿底峽尊者說:“來世較此世長得多,爲了來世的路糧,當把珍寶埋到寶藏中。”
帕當巴154說:
“友中多已赴後世,有路糧否?定日友!”
布施時,最好是在菩提心的攝持下(而行布施),中等應在出離心的攝持下,最下也應希望增上生中不乏受用,在這樣的意樂下努力修行布施。
總之,爲利一切有情,無論如何我當速速證得圓滿正覺的大寶佛位!爲此,我把自己的身體、受用、善根等一切所有,悉皆變成有情所求的東西,毫無悭吝地施舍給他們。求食者令得食,求衣者令得衣,渴者令得飲,乃至住所臥具、乘騎舟船、金銀摩尼寶等悉皆施予!唯願上師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如是等等。
令施心增長是布施度中應修習的重點。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故修布施波羅蜜多,現無財物可施于他,當于多門引發舍心漸令增長。”(《廣論》二六叁頁)
(二)淨戒波羅蜜多:觀上師佛住于頂上,住此態中,思維:爲利一切有情,無論如何我當速速證得圓滿正覺的大寶佛位!
律儀戒:我應斷除與自己戒律相違的十不善等惡行,安住于十善法中。 這是戒律中最爲首要的。
如《廣戒經》中:
“善護于語意,身莫作諸惡,
此叁業道淨,得大仙人道155。”
攝善法戒:布施等六度,以及戒律等清淨的善法在自心上未生起者當令生起,已生起者當令增長。
饒益有情戒:還應令一切有情皆能修習持戒等清淨的善行,使他們安住于成熟和解脫的大道中!唯願上師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
(叁)安忍波羅蜜多:觀上師佛住于頂上,住此態中,思維:爲利一切如母有情,無論如何我當速速證得圓滿正覺的大寶佛位!
耐怨害忍:即令一切有情與我爲仇,我也應當不起刹那的嗔恨,而且對他們的怨害回報以利樂,令自他心中都能圓滿安忍波羅蜜多等一切佛法。
安受苦忍:又《入行論》中說:
“若截殺人手,能脫豈非善,
若以人間苦,離獄豈非善?”156
“苦具諸功德,謂厭能除慢,
悲憫生死者,羞惡而喜善。”157
當財食臥具匮乏或疾病的痛苦襲身時,應該想到受這樣的苦是過去積集的惡業所感的果報現前,由此可以淨化諸多惡業,應當歡喜才對。尤其能忍耐修法時的痛苦,會更接近于一切種智之道。因此,應當勇于承受這些痛苦,截斷自他流轉輪回惡趣的痛苦之流。
定解法忍:另外安受法忍中勝解之境中,如取舍之境謂黑白業及其異熟;信心之境謂叁寶加持,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廣大神力;
現觀之境謂無上菩提,滅道二谛,二種無我158;
聞思之境謂十二分教159,以及廣大的菩薩學處。對這些若能生起勝解將有極大的果利。在生起勝解以後,爲證得無上菩提,應當如理地修學十二分教之義——諸菩薩所應學處。唯願上師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
(四)修習精進波羅蜜多:觀上師佛住于頂上,住此態中思維:爲利一切如母有情,無論如何我當速速證得圓滿正覺的大寶佛位!
擐甲精進:爲成就相好等佛法和布施等菩薩法,即令八十中劫合爲一大劫,一千大劫爲一晝夜,叁十晝夜爲一月,十二月爲一年,須在百萬俱胝倍無數劫中住于地獄才能證得佛果,我亦勇悍精進,永不棄舍,生大歡喜!
若心中想:我沒有能力這麼長時間安住于擐甲精進呀!
答曰:不必怯懦,爲什麼呢?我們已于叁士道次第精勤修心,于自他換善加修習。由于斷除了十不善的惡因,身體不會産生痛苦;又善巧通達一切法無自性之義,心中也不會生起憂惱。身心安樂增長,法喜充滿,雖長處輪回又怎麼使我們疲厭呢?
《入行論》中說:“惡斷故無苦,善巧故無憂。”160
又說:“乘菩提心馬,由樂複至樂,有心誰疲厭!”161
此外,自己的所有善根,無論大小,都已爲了成就一切衆生現前和究竟的廣大利樂而至心回向。依于每一個有情都可獲得如此衆多的福德,加之諸佛菩薩的加持,更令增長無窮。依此可以順利地圓滿二種資糧,所以無須怯懦。
《寶鬘論》中說:
“所诠諸福德,若令有形色,
恒沙諸世界,亦非可容受,
此世尊親說,其因亦顯然,
有情界無量,利樂心如之。”162
攝善法精進:應把甚深廣大的善法攝受于自己的心中。
饒益有情精進:將他人安置于善道直至獲得無上菩提!唯願上師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
(五)靜慮波羅蜜多:觀上師佛住于頂上,住此態中思維:爲利一切如母有情,無論如何我當速速證得圓滿正覺的大寶佛位!因此,我應修習佛子無量無邊的禅定。禅定從體性分有世間與出世間;從品類分有寂止、勝觀、以及此二雙運的靜慮;由作用分則有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及饒益有情靜慮叁種。唯願上師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
(六)般若波羅蜜多:觀上師佛住于頂上,住此態中思維:爲利一切如母有情,無論如何我當速速證得圓滿正覺的大寶佛位!因此,我應修學通達究竟真理的勝義慧、通達世間五明的世俗慧、以及通達利益有情的饒益有情慧等一切種佛子智慧。唯願上師佛加持令我能…
《速疾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