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速疾道▪P16

  ..續本文上一頁如是而行!

  壬二、熟他相續修習四攝:

  觀上師佛住于頂上,住此態中思維:爲利一切如母有情,無論如何我當速速證得圓滿正覺的大寶佛位!因此應如《莊嚴經論》中所說:“施同示勸學,自亦隨順轉,是爲愛樂語,利行及同事。” 163對于所化的有情,先施以所需的東西,以恩澤攝受爲眷屬,是爲布施。以正教理折諸邪說,加以攝持是爲愛語。對他開示法義令其修行是爲利行。對他所開示的法自己也同樣修行是爲同事。這些是利益他人的殊勝方法,依此可令一切有情安立于成熟和解脫的大道中。唯願上師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

  辛叁、結行:如前所述。

  庚二、座間如何行:

  于座間應當閱讀開示甚深廣大佛子大行的經教及其注釋等如前。

  己二、別學後二度,分二:

  庚一、修學靜慮波羅蜜多;

  庚二、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庚一、修學靜慮波羅蜜多,分二:

  辛一、座中如何行;

  辛二、座間如何行。

  辛一、座中如何行,分叁:

  壬一、加行;

  壬二、正行;

  壬叁、結行。

  壬一、加行:

  前行次第仍如平時所行,特應淨修共下中士意樂。此外,當如《經莊嚴論》中所說:

  “具慧修行處,易得賢善處,

  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164

  (一)在外在環境風水和道友都賢善的適意地方;

  (二)安住淨戒;

  (叁)不與太多人過于親近;

  (四)斷除貪欲等諸種粗重尋思;

  (五)安住少欲知足。

  在舒適的墊上令身端直,金剛跏趺而坐,雙手作等持印,令氣息舒緩。這些修定的資糧先具備後,進入正修。

  壬二、正行:

  修習寂止的所緣雖有多種,然其中主要者,由于隨念佛極爲殊勝,而且還有著可成就堪修密乘本尊瑜伽之器等多種目的,所以緣佛身修習爲佳。

  觀頂上上師佛心間放光,如珠絲般的光端雜色蓮花日月墊上,本師釋迦牟尼佛安住其上,身紫磨金色…金剛跏趺而坐,如黃豆般大小,安住在自己臍前的虛空中,一心緣此修習。也可觀頂上上師佛猶如燈光一分爲二,分出第二尊上師佛身融入自身,在八大獅子擎舉的高廣寶座上,雜色蓮花日月爲墊,自成本師釋迦牟尼佛,身紫磨金色,乃至金剛跏趺而坐,朗然如空中彩虹,了無自性,一心緣此而修習。

  此時,若欲修黃色而顯爲紅色、或想修坐姿卻顯爲立姿、想修一尊卻顯爲多尊時,不可隨它而轉。當一心緣于本來所緣而修。若起初未像澄淨的光明體一樣明亮,可緣清晰的半分身像總義165而修。還應心中發起強烈的願望:願在此一座中不生沈掉,如若生起,立當斷除!

  然後專注所緣,不令失念,時時憶念所緣,護心令其相續,是初業行人修習住心的殊勝方便。若心無法攝持在黃豆般大小的佛像身上,那麼可以觀爲一寸長,若一寸長仍不能攝心,可觀爲五指寬大小。

  若暫時只能現起一頭、二手、二足、身腹等半分總義,也應知足攝心安住。于此能攝心後,有時可從頂髻向下依次觀令明了,有時可從蓮月座向上依次觀令明了。心應松緊適度安住于明了的所緣境上,這極爲重要。否則如過去有的行者誤解了薩熱哈大師所說“心若結緊縛,松之得解脫”的意思,心太過松緩,以致進入細沈而不自知;又有些學人因宗大師說“生起有力正念及執持力”而太過緊張,以致無法得到住分。

  如阿阇黎大德月166說:

  “若精勤修生掉舉,若舍精勤複退沒,

  此平等轉極難得,我心擾亂雲何修

  ”

  有些補特伽羅緣內心修比較容易生起奢摩他,其法者:斷除心中求好畏惡的一切尋伺,心勿造作地生起一種明顯的念頭,心想:即于此攝心令專注所緣。此時,除此念頭外,不要于其他境生起尋伺,安住于清晰的念頭上。若于其他境生起分別應當決然斷除,安住所緣令此念頭念念相繼。

  正如:

  “複如善舞劍,分別生即斷,

  住正念不失,松緩複緊斂,

  緊斂複松緩,此即住心處。”

  這樣修習是初業行者住心的方便。在此是介紹心的世俗之理而非心的究竟真理,如說:

  “初業修住心,殊勝妙方便,

  示心世俗理,法幢大師說。”

  緣于內心修習寂止的方法道次第中也有講到,而善巧于依止正知正念,是修習禅定中最爲主要的。

  《略論》中說:“即令不緣于佛像等其他所緣,唯修不分別心,亦必念雲:心當于境全不分別,而正安住。次即令心不流不散,令心不散,與不忘所緣之正念義同。故仍未出修念之法。如是修者,亦是修有定解力之念也。”

  那麼什麼是念的體性呢?就是于其所緣不忘、令心與所緣相融或相合。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中說:“雲何爲念?于串習事心不忘爲相,不散爲業。”

  總之,修習清淨的叁摩地167,“由依八斷行,滅五過而生。”此中五種過失指:懈怠、忘失教授、沈掉(二合爲一過)、不作行和作行五種。

  《辨中邊論》中說:

  “懈怠忘教授,沈沒與掉舉,

  不作行作行,是爲五種過。”

  對治這五種過失當依八斷行而修習:

  (一)在修定加行時斷除懈怠有四種對治法:見叁摩地功德的信心,希求叁摩地的欲樂心,勤勉叁摩地的精進,勤勉之果輕安。

  (二)在精勤修定時忘失教授是過失,對治當依正念,唯依正念不忘所緣尚且不足,心專一住于所緣後還須具足明顯有力的定解。

  (叁)住定時沈掉是過失,其對治是正知,以正知善加觀察有無沈掉生起,上者沈掉將生即令斷除,中者生已無間即予斷除,最下也應不令沈掉經于久時,察覺後立即斷除。

  昏昧168與沈掉二者的差別如何呢?于所緣境不明了身心沈重是爲昏相,屬癡之一分,猶如黑暗降臨心中。心雖不從所緣向外逸散,然無澄淨分和明了分169,心力衰弱是爲粗沈之相。雖具澄淨和明了,然于所緣決定的定解170稍有退失,是爲細沈。其對治當憶念叁寶的功德,或作意明相以及修習風心與虛空相合的教授。

  風心與虛空相合的教授:觀自己的臍部有鳥蛋般大小的紅白明點,從自己頂上沖出與虛空相合無二無別,于此專心平等安住。據說此與啓虛空門的界識和合相似。

  內心不能無動安住于所緣稍向外散,名爲微細掉舉。對治當依正知正念而修。雖依正知正念而心仍逸散于可貪之境,是爲粗分掉舉,其對治當修無常、叁惡趣及輪回苦,或修習強製截斷掉舉的教授,其教授者:以一呼一吸爲一息,于五息之間不令散亂,然後十息,十五息,二十五息等,漸次延長而修不令散亂。也可以修寶瓶氣:從二鼻孔吸進白色的上行風向下壓,黃色的下行風向上引,會合于臍部。

  (四)沈掉生起時,不作行是過失,對治當于沈掉剛生起時,立即察覺而予斷除。心若于所緣過于勵力,雖具有力的明分,然掉舉增大難以得到住分;而稍松懈不甚勵力時,沈沒增大,雖有住分但明分又難以得到。這只有檢察自己的感覺,如果感到心策舉到這個程度會産生掉舉,則應稍微放松一點;若覺心松弛到這樣會生起沈沒,則應稍微策舉一些。這樣合宜而住,在二者之間把心從散亂中拉回來尋找住分。住分出現時應警惕沈沒的生起,令心具有有力的明分。這二者交替護持,才能成辦無過的叁摩地。沒有決定解攝持的明分,僅具澄淨分是不可憑賴的。

  (五)斷除了微細的沈掉,心能持續住定時,作行是過失,對治當不作行,平等舍置放松而住。如是善加修習以後,漸次獲得九住心,將會成就具足身心輕安的奢摩他。

  壬叁、結行:如前所說。

  辛二、座間如何行:

  當閱讀開示奢摩他建立的經教及注疏等如前。

  庚二、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分二:

  辛一、座中如何行;

  辛二、座間如何行。

  辛一、座中如何行,此分:

  壬一、加行;

  壬二、正行;

  壬叁、結行。

  壬一、加行:

  與奢摩他中所說相似,尤其當如理依止善知識,聽聞勝觀的教授;觀上師與本尊無二無別而猛勵祈禱;還要精勤地淨罪積資。此叁相合而修是領悟正見不可或缺的前行。

  壬二、正行,分二:

  癸一、抉擇人無我後修習之法;

  癸二、抉擇法無我後修習之法。

  癸一、抉擇人無我:

  在佛所說的經教中,講了多種抉擇無我的理路,然對于初業行人而言,依四要點抉擇易于生起。

  要點一:乃至沈睡中,我們也緊緊地執念著“我、我”的這個心即是俱生我執。我們沒有作壞事,有人誣陷說“你作了如此這般的惡行”,我們立刻會想:“我並沒有作這樣的惡行,卻被這樣誣陷!”這時“我、我”之念在心中了了現起,俱生我執執我的方式極爲明顯。此時,用一分微細的心來觀察:這個心把什麼執爲“我”呢?它是如何執的呢?觀察的這個心若用力太大,前面那個執我的心會杳然消逝而茫無所得。應當將大部分的心持續地生起執“我”之心,以一分微細的心念來觀察。這樣,在觀察的時候會發現,被俱生我執執爲“我”的,除了我們的五蘊或身心外,再沒有別的東西。然而也不是執五蘊中的任一蘊或者身心之一爲“我”,而是執于五蘊集聚或身心之聚上,有一個非由分別心假立、從初即能獨立的“我”存在。這就是俱生我執執我的方式。其所執境的“我”正是所應破除的。這不可僅是隨聲附和或者止于文字的了解,必須在我們心中有鮮明地定解,這是第一個要點:決定所破之顯現狀。

  要點二:定解決定這個自心顯明地執“我”之心,其所執之我若在五蘊上,則必定與五蘊或一或異。除此二種,絕不會有第叁種存在的狀態。任何法與法之間,只能或爲一或爲異,如此而存在,除了這兩種狀態以外,絕不會有第叁種存在的狀態。對此,我們應當加以思維,引生決定。

  要點叁:定解離谛實一。若所執之我與五蘊爲一,則如《入中論》中所說:“若蘊即我故,蘊多我應多。”一個補特伽羅有五蘊,那麼也應當有五個不同的我了。要不然,則我是一,五蘊也應當成爲一而沒有差別。如是有多種過失。故所執之我與五蘊不應爲一。此外,若所執之我與五蘊爲…

《速疾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文殊口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