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是而行!
壬二、熟他相续修习四摄:
观上师佛住于顶上,住此态中思维:为利一切如母有情,无论如何我当速速证得圆满正觉的大宝佛位!因此应如《庄严经论》中所说:“施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是为爱乐语,利行及同事。” 163对于所化的有情,先施以所需的东西,以恩泽摄受为眷属,是为布施。以正教理折诸邪说,加以摄持是为爱语。对他开示法义令其修行是为利行。对他所开示的法自己也同样修行是为同事。这些是利益他人的殊胜方法,依此可令一切有情安立于成熟和解脱的大道中。唯愿上师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
辛三、结行:如前所述。
庚二、座间如何行:
于座间应当阅读开示甚深广大佛子大行的经教及其注释等如前。
己二、别学后二度,分二:
庚一、修学静虑波罗蜜多;
庚二、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庚一、修学静虑波罗蜜多,分二:
辛一、座中如何行;
辛二、座间如何行。
辛一、座中如何行,分三:
壬一、加行;
壬二、正行;
壬三、结行。
壬一、加行:
前行次第仍如平时所行,特应净修共下中士意乐。此外,当如《经庄严论》中所说:
“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
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具。”164
(一)在外在环境风水和道友都贤善的适意地方;
(二)安住净戒;
(三)不与太多人过于亲近;
(四)断除贪欲等诸种粗重寻思;
(五)安住少欲知足。
在舒适的垫上令身端直,金刚跏趺而坐,双手作等持印,令气息舒缓。这些修定的资粮先具备后,进入正修。
壬二、正行:
修习寂止的所缘虽有多种,然其中主要者,由于随念佛极为殊胜,而且还有着可成就堪修密乘本尊瑜伽之器等多种目的,所以缘佛身修习为佳。
观顶上上师佛心间放光,如珠丝般的光端杂色莲花日月垫上,本师释迦牟尼佛安住其上,身紫磨金色…金刚跏趺而坐,如黄豆般大小,安住在自己脐前的虚空中,一心缘此修习。也可观顶上上师佛犹如灯光一分为二,分出第二尊上师佛身融入自身,在八大狮子擎举的高广宝座上,杂色莲花日月为垫,自成本师释迦牟尼佛,身紫磨金色,乃至金刚跏趺而坐,朗然如空中彩虹,了无自性,一心缘此而修习。
此时,若欲修黄色而显为红色、或想修坐姿却显为立姿、想修一尊却显为多尊时,不可随它而转。当一心缘于本来所缘而修。若起初未像澄净的光明体一样明亮,可缘清晰的半分身像总义165而修。还应心中发起强烈的愿望:愿在此一座中不生沉掉,如若生起,立当断除!
然后专注所缘,不令失念,时时忆念所缘,护心令其相续,是初业行人修习住心的殊胜方便。若心无法摄持在黄豆般大小的佛像身上,那么可以观为一寸长,若一寸长仍不能摄心,可观为五指宽大小。
若暂时只能现起一头、二手、二足、身腹等半分总义,也应知足摄心安住。于此能摄心后,有时可从顶髻向下依次观令明了,有时可从莲月座向上依次观令明了。心应松紧适度安住于明了的所缘境上,这极为重要。否则如过去有的行者误解了萨热哈大师所说“心若结紧缚,松之得解脱”的意思,心太过松缓,以致进入细沉而不自知;又有些学人因宗大师说“生起有力正念及执持力”而太过紧张,以致无法得到住分。
如阿阇黎大德月166说:
“若精勤修生掉举,若舍精勤复退没,
此平等转极难得,我心扰乱云何修
”
有些补特伽罗缘内心修比较容易生起奢摩他,其法者:断除心中求好畏恶的一切寻伺,心勿造作地生起一种明显的念头,心想:即于此摄心令专注所缘。此时,除此念头外,不要于其他境生起寻伺,安住于清晰的念头上。若于其他境生起分别应当决然断除,安住所缘令此念头念念相继。
正如:
“复如善舞剑,分别生即断,
住正念不失,松缓复紧敛,
紧敛复松缓,此即住心处。”
这样修习是初业行者住心的方便。在此是介绍心的世俗之理而非心的究竟真理,如说:
“初业修住心,殊胜妙方便,
示心世俗理,法幢大师说。”
缘于内心修习寂止的方法道次第中也有讲到,而善巧于依止正知正念,是修习禅定中最为主要的。
《略论》中说:“即令不缘于佛像等其他所缘,唯修不分别心,亦必念云:心当于境全不分别,而正安住。次即令心不流不散,令心不散,与不忘所缘之正念义同。故仍未出修念之法。如是修者,亦是修有定解力之念也。”
那么什么是念的体性呢?就是于其所缘不忘、令心与所缘相融或相合。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说:“云何为念?于串习事心不忘为相,不散为业。”
总之,修习清净的三摩地167,“由依八断行,灭五过而生。”此中五种过失指:懈怠、忘失教授、沉掉(二合为一过)、不作行和作行五种。
《辨中边论》中说:
“懈怠忘教授,沉没与掉举,
不作行作行,是为五种过。”
对治这五种过失当依八断行而修习:
(一)在修定加行时断除懈怠有四种对治法:见三摩地功德的信心,希求三摩地的欲乐心,勤勉三摩地的精进,勤勉之果轻安。
(二)在精勤修定时忘失教授是过失,对治当依正念,唯依正念不忘所缘尚且不足,心专一住于所缘后还须具足明显有力的定解。
(三)住定时沉掉是过失,其对治是正知,以正知善加观察有无沉掉生起,上者沉掉将生即令断除,中者生已无间即予断除,最下也应不令沉掉经于久时,察觉后立即断除。
昏昧168与沉掉二者的差别如何呢?于所缘境不明了身心沉重是为昏相,属痴之一分,犹如黑暗降临心中。心虽不从所缘向外逸散,然无澄净分和明了分169,心力衰弱是为粗沉之相。虽具澄净和明了,然于所缘决定的定解170稍有退失,是为细沉。其对治当忆念三宝的功德,或作意明相以及修习风心与虚空相合的教授。
风心与虚空相合的教授:观自己的脐部有鸟蛋般大小的红白明点,从自己顶上冲出与虚空相合无二无别,于此专心平等安住。据说此与启虚空门的界识和合相似。
内心不能无动安住于所缘稍向外散,名为微细掉举。对治当依正知正念而修。虽依正知正念而心仍逸散于可贪之境,是为粗分掉举,其对治当修无常、三恶趣及轮回苦,或修习强制截断掉举的教授,其教授者:以一呼一吸为一息,于五息之间不令散乱,然后十息,十五息,二十五息等,渐次延长而修不令散乱。也可以修宝瓶气:从二鼻孔吸进白色的上行风向下压,黄色的下行风向上引,会合于脐部。
(四)沉掉生起时,不作行是过失,对治当于沉掉刚生起时,立即察觉而予断除。心若于所缘过于励力,虽具有力的明分,然掉举增大难以得到住分;而稍松懈不甚励力时,沉没增大,虽有住分但明分又难以得到。这只有检察自己的感觉,如果感到心策举到这个程度会产生掉举,则应稍微放松一点;若觉心松弛到这样会生起沉没,则应稍微策举一些。这样合宜而住,在二者之间把心从散乱中拉回来寻找住分。住分出现时应警惕沉没的生起,令心具有有力的明分。这二者交替护持,才能成办无过的三摩地。没有决定解摄持的明分,仅具澄净分是不可凭赖的。
(五)断除了微细的沉掉,心能持续住定时,作行是过失,对治当不作行,平等舍置放松而住。如是善加修习以后,渐次获得九住心,将会成就具足身心轻安的奢摩他。
壬三、结行:如前所说。
辛二、座间如何行:
当阅读开示奢摩他建立的经教及注疏等如前。
庚二、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分二:
辛一、座中如何行;
辛二、座间如何行。
辛一、座中如何行,此分:
壬一、加行;
壬二、正行;
壬三、结行。
壬一、加行:
与奢摩他中所说相似,尤其当如理依止善知识,听闻胜观的教授;观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而猛励祈祷;还要精勤地净罪积资。此三相合而修是领悟正见不可或缺的前行。
壬二、正行,分二:
癸一、抉择人无我后修习之法;
癸二、抉择法无我后修习之法。
癸一、抉择人无我:
在佛所说的经教中,讲了多种抉择无我的理路,然对于初业行人而言,依四要点抉择易于生起。
要点一:乃至沉睡中,我们也紧紧地执念着“我、我”的这个心即是俱生我执。我们没有作坏事,有人诬陷说“你作了如此这般的恶行”,我们立刻会想:“我并没有作这样的恶行,却被这样诬陷!”这时“我、我”之念在心中了了现起,俱生我执执我的方式极为明显。此时,用一分微细的心来观察:这个心把什么执为“我”呢?它是如何执的呢?观察的这个心若用力太大,前面那个执我的心会杳然消逝而茫无所得。应当将大部分的心持续地生起执“我”之心,以一分微细的心念来观察。这样,在观察的时候会发现,被俱生我执执为“我”的,除了我们的五蕴或身心外,再没有别的东西。然而也不是执五蕴中的任一蕴或者身心之一为“我”,而是执于五蕴集聚或身心之聚上,有一个非由分别心假立、从初即能独立的“我”存在。这就是俱生我执执我的方式。其所执境的“我”正是所应破除的。这不可仅是随声附和或者止于文字的了解,必须在我们心中有鲜明地定解,这是第一个要点:决定所破之显现状。
要点二:定解决定这个自心显明地执“我”之心,其所执之我若在五蕴上,则必定与五蕴或一或异。除此二种,绝不会有第三种存在的状态。任何法与法之间,只能或为一或为异,如此而存在,除了这两种状态以外,绝不会有第三种存在的状态。对此,我们应当加以思维,引生决定。
要点三:定解离谛实一。若所执之我与五蕴为一,则如《入中论》中所说:“若蕴即我故,蕴多我应多。”一个补特伽罗有五蕴,那么也应当有五个不同的我了。要不然,则我是一,五蕴也应当成为一而没有差别。如是有多种过失。故所执之我与五蕴不应为一。此外,若所执之我与五蕴为…
《速疾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