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则五蕴有生灭,心中所执能独立存在的我也应当有生灭,《中论》中说:
“若蕴即是我,我应有生灭。”
若念:“如同五蕴有生灭,此心所执的能独立存在的我也应当有生灭。”
如果这样,那么生灭之我的前后刹那是一还是异呢?若是一,则前后世之我与此世之我应当没有任何差别;若是异,一般所说之异,不必是无关之异,然而若是有自性之异,那么就必定是无关之异(互相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如《入中论》中:
“所有自相各异法,是一相续不应理。”
若以为前后世的我及此世的我三者是毫无关联的异类,那么就有未作业受果、已作业失坏等许多的过失。故应知此心所执之我与五蕴为一不能成立。还有,若心所执之我与五蕴为一,那么由于是谛实之一,则应它们的一切部分都应为一,如是则应我不是五蕴的受取者,而五蕴也不是我的所取。有这样多种过失。
如《中论》中所说:
“计取蕴即我,汝我全无义。”
此外,我与蕴若是无方分之一,则此身体也应成为无方分,那么在右手摇动的时候,左手应当也摇动。然而在右手摇动的时候,眼见左手却不摇动,与自己的现量相违。此士夫的身体有动与不动两部分,就成为有方分了。
《释量论》中说:
“手等摇动时,一切应动等,
相违之业用,于一不可故,
余则应成异。”
此外,若有无方分极微尘171的话,则中间一个无方分,其上下左右前后各有一个无方分围绕,中间微尘相待于东面微尘的这一面,是否也观待于西方的这个微尘呢?若不观待,则中间的这个微尘、就有了观待东方微尘和不观待西方微尘的两部分,那么就不成其为无方分了;若观待,这些微尘应当处在同一位置,它们聚合在一起,永远只是一个微尘,又怎能积聚成须弥山等山河大地呢?
如《唯识二十颂》所说:
“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
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172
要点四:定解离谛实异。若念:“此心所执之我与蕴为一虽不成立,然而与蕴为异应该成立。”
那么,譬如识蕴,在除开色、受、想、行蕴后,可以另外被识别出来;同理,此心所执之我,也应该在除开色、受、想、行、识五蕴后,可以另外被指出来说“这就是所执之我”,然而却无法指出来。所以,此心所执之我与蕴为异不能成立。总而言之,此心所执之我若与五蕴为异,那么在除开色蕴等外,应该还可以另外指出一个“我”来,譬如马与驴是无关之异,除开马后,还可另外指出一个驴来说“这就是驴”。《中论》中说:
“若离取有我,是事则不然,
离取应可见,而实无可见。”
如是依四要点,对没有俱生我执所执之我生起决定,远离沉掉,一心专注,将护此定解,令其相续。若定解力略有衰退,则初业行人当依前面所说,以四要点观察引生无我的定解;慧力高者可以观察俱生我执所执之我是否如其所现而能成立,由此引生无我的定解。此与四要点观察相似。在这样观察的最后,初业行者会生起恐惧的感觉:“在五蕴上,真实的我一点也没有,我整个没有了!”一旦心中生起这样极大的恐惧,说明最初获得了中观正见。这时在已决定的心中,决定我无有自性的定解鲜明有力;而其显现的心中,于所破破除谛实后豁然空朗。具备这两种特性,于此专一将护修习,是根本定中修习如虚空的方法。在后得中当修“我”等一切法犹如幻戏,这需要依靠根本定中引生的强有力的无谛实决定解,在后得中一切现相虽然显现而无谛实,唯是虚假,犹如幻化一般地显现。
癸二、抉择法无我,分二:
子一、抉择有为法无自性而修;
子二、抉择无为法无自性而修。
子一、抉择有为法无自性,此中分三:
一、色法;
二、心法;
三、不相应行法。
一、抉择色法无自性:
以身体为例,骨肉五肢聚集而成的这个身体上,若有不是唯由分别安立,而是自体成就的身体,那么它与骨肉五肢的躯体是一还是异呢?若是一,这个血肉之躯是从父母的精血生成的,那么意识所投生处的精血滴就应该是五肢聚成的躯体了,而且如其有五肢分,身体应成五肢聚集的五个身体;若是异,那么除了头等五肢之外,还应有一个身体可以指出来,然而却无法指出来。因而其所执之身是根本没有的,在心中引生定解后修习如前。
二、抉择心法无自性:
以今日之心为例,在上午心与下午心之上,若有一种今日心,非唯分别安立而是自体成就,那么它与上午下午之心是一还是异呢?
若是一,则上午之心中应有下午之心;
若是异,那么除去上午下午心外,还应有一个今日之心可以找出来说“这就是今日之心”,然而却指不出来。因此,其所执之心是根本不存在的。如前引生定解而修习。
三、抉择不相应行法无自性:
以一年为例,年的安立处是十二个月,若十二个月上还有一个非唯分别安立而是自体成就的“年”,那么它与十二个月为一为异?若是一,如其月份有十二,年也应有十二,年与每一月都成一,一年是有十二个月则应成十二年。
如云:
“若蕴即是我,蕴多我应多”。
此处可以改成:
“若月即是年,月多年应多”。
若是异,则除去一一月份之外,还应有个年可以指出来,然而却不能指出来。所以其所执自体成就的年是根本不存在的。如前引生定解而修。
那么,如果说在除去十二个月后没有一个年可以指出来,是不是就根本没有年了呢?不会的,寻找假立之义不可得,是没有谛实可得的意思,而不是毕竟无。那么年是怎么样有的呢?仅仅是依十二个月而假安立的名言而已,如是而有。名言中有即可以是有。所谓“年”的名字,寻求其所立之义也是不可得的。
《宝鬘论》中说:
“色体唯名故,虚空亦唯名,
无大何有色,故唯名亦无。”173
子二、抉择无为法无自性:
以虚空为例,虚空由四方四隅及中间等多分而成。若非唯于其上分别假立,而是有一能独立自有的虚空,那么它与方隅等为一为异?若是一,应与彼等成无方分。则东方虚空应与西方虚空成一,那么东方空中下雨西方也应下雨。有这样多种过失,因此为一不能成立。若为异,那么除去那些虚空之外,应还有一虚空可以指出来“这就是虚空”,然而无法指出来。所以自体成就的虚空根本不存在。这样思维观察引生无谛实的定解而修习。
总之,我、蕴、屋、须弥山等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不是唯由分别假立,而是由自体成就的东西,即使尘许也没有。于此获得决定的定解后,一心专注,于根本定中修习如虚空瑜伽;于后得时了知一切显现的境都是依因缘聚合而起,毫无谛实、性即虚假,修习后得如幻瑜伽。善巧修习这两种瑜伽,由观择力引生身心轻安之乐,以此摄持的等至,名为胜观。
壬三、结行:如前所说。
辛二、座间如何行:
座间当阅开示胜观的经教及注疏等如前。
现在略述道次第的总义:修习下下道时,当于上上道更加希望获得,听闻上上道时,应于下下道更加希望殷切修习。于修习时应当净除分别之心,平等地观待诸道。如果对教授此道的善知识恭敬微弱,则断一切善妙根本,故首当勉力修依止法;若对修习欲乐微薄,则当修习暇满之法;对今生心极耽着,应修无常及恶趣苦;对所受戒律,心存慢缓,应修业果;若于轮回,厌心微薄,则求解脱唯成空言,应当思维轮回过患;所作一切都是为了利益有情,若没有这样有力的心念,则断大乘之根,当从知母等因等净修愿菩提心;受佛子戒修菩萨行时,若为相执紧紧系缚,应以理智破其所执,修习如空及如幻的空性;心不住所缘成为散乱之奴时,应以修习心一境性的住分为主。这些都是以前诸大德所说,没有说到的也应如是了知。
有人认为修行人了知(经教)很重要,于是专事听闻。虽由听闻祛除了无知之愚,然而没有谨慎防范贪嗔慢嫉等其他烦恼,由此引发恶业堕落恶趣。又有人以为修行人调心最为重要,然而由于没有注意到无知的愚昧,盲修瞎炼,最终只会误入极大的歧途,如因不了解三律仪开遮持犯的界限而沾染罪堕等等。总之不可偏执一端,应当令心堪能趣入一切善品。
这样,由共通道净治其心后,若自己有着为除一个有情的痛苦,也愿在地狱中经劫久住的擐甲精进,在思及有情为苦所逼时,心中不由自主地生起这样的心愿:“若能成佛,则一一刹那能救无量有情脱离痛苦,我必须马上成佛!”当有了这样强烈的心愿时,那么应当趣入金刚乘。因为依靠此道,不需三无数劫而可迅速顺利地圆满二种资粮,更为稀奇难得故。
以上以觉受引导的方式,讲解了从依止善知识直至止观的情况。每天应修四座,最低也应修习一座。若于此道次第令心生起变动的觉受,实是令有暇身获取心要的最胜方便。
摄诸经教之扼要,成此菩提道直授。
诸有慧者殷劝勉,及随念故著此书。
未说倒说辞拙劣,前后不贯太露显,
诸失恳祈本续师,空行护法悲宽宥。
于此三门发精勤,所生一切诸福聚,
圆满无谬次不乱,愿噶丹教十方遍!
一切众生由是力,不为相似道所惑,
于大车道而随行,速证遍智佛胜位!
尤于宗喀法王教,勤持守护人天众,
唯愿势力广增长,安乐善妙满世间!174
此菩提道次第直授——趣入一切种智速疾道,是在佛喜园的领诵师善慧法幢等的再三殷殷劝请下而写成的,他们希望我著作一本不必华丽辞藻、然内容明晰、且较班禅一切智所作《直授》稍广的道次第直授。因此,我对《直授——趣入一切种智安乐道》用教理加以补充,饰以口传教授,令其更加清晰显明,从而使此《直授》问世。说法者善慧智谨识于兜率宫。
愿善乐吉祥!
四瑜伽士:为阿底峡尊者的四位弟子,分别为:康地大瑜伽师菩提宝、智慧金刚、卡达敦巴、罗扎的卡巴胜位。见《广论》P8。
三昆仲:善知识仲敦巴的三大高足,分別为…
《速疾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