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口授
作者: 第五世法王·阿旺洛桑嘉措
夏壩活佛講授
科判表
甲一、加行,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之理,分二:
乙一、加行:皈依發心
乙二、正行: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之理,分二
丙一、意樂依止的情況
丙二、加行依止的情況
甲二、 正行,依止後如何修心的次第,分二
乙一、依于暇身,勸取心要,分叁
丙一、認識暇滿
丙二、思惟義大
丙叁、思惟難得,分叁
丁一、從比喻方面難得的道理
丁二、從因方面難得的道理
丁叁、從體性方面難得者
乙二、如何受取心要之理,分叁
丙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二
丁一、生起一種希求後世的心,分二
戊一、思惟死殁無常,分叁
己一、思惟決定死
己二、思惟何時死不決定
己叁、思惟死時,除法之外,其它任何都沒有利益
戊二、思惟惡趣之苦,分叁
己一、思惟地獄之苦
己二、思惟旁生之苦
己叁、思惟餓鬼之苦
丁二、依止後世安樂的方便,分二
戊一、修習入聖教之門——皈依,分二
己一、正文
己二、學處
戊二、修習一切善樂的根本——業果
丙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二
丁一、思惟輪回苦,分二
戊一、思惟苦集,分二
己一、思惟苦谛——輪回過患,分叁
庚一、修習人中苦
庚二、修習其它二善趣苦
庚叁、附帶修習六道共通之苦
己二、思惟集谛——輪回流轉次第
戊二、思惟十二緣起
丁二、修習解脫道的次第
丙叁、于上士道次修心之理,分二
丁一、如何發心之理,分二
戊一、淨修菩提心次第,分二
一、七因果教授
二、寂天菩薩所傳的教授
戊二、以發心儀軌受持之理者
丁二、發心已學修諸行之理,分二
戊一、爲成熟自己的心續,學修六度,分六
己一、布施
己二、淨戒
己叁、安忍
己四、精進
己五、靜慮
己六、智慧,分二
庚一、修習補特伽羅無我
庚二、修習法無我
戊二、爲成熟他人的心續,學修四攝
甲叁、結行的次第
菩提道次第八大引導之一
文殊口授
——菩提道次第引導文
第五世法王·阿旺洛桑嘉措 著
緣宗 譯
方便智慧雙運二資浩瀚大海1處,
滋生觀無厭足相好圓滿枝葉端,
成熟一切種智無上百味豐碩果,
衆生上師釋迦2如意樹王賜妙善!
深廣法理大地沈深海3,
講辯著作靈龜善負荷,
“兩大車軌”4潔白美名揚,
超越叁有囹圄堪稱贊!
綿延雪山環繞清涼境,
大乘法日光芒遍十方,
蕩盡邪思黑暗無遺余,
聖教光明普照阿底峽。
尊者至言最勝摩尼寶,
安置高聳聞思修幢尖,
能滿究竟希願“噶當5派”,
弘傳諸方此宗誠稀哉!
洞察幽微 廣博智慧 百股金剛乍揚際,
垢染錯亂 俱胝論義 邪說山足即摧折,
惡意興難 非天細腰 一切胎累皆墮落,
空前帝釋 智嚴賢6名 尊勝遍智宗喀巴7!
佛日隱沒西面惑業山,
劣慧東方持地8巅峰端,
升起總持至尊皎潔月9,
昆敦10師尊爲我頂莊嚴!
具足吉祥初中後時善,
受用無盡寶藏正法財,
妙音入喉加持得自在,
任運四身生源善知識。
師尊潔白事業清涼光,
增盛澎湃善說無垠海,
現後利樂摩尼帝王寶,
橫掃有寂貧乏供施者11。
尤其五百頂嚴燃燈智,
父子無熱惱河善傳流,
乃宿、博朵、京俄叁大士,
教授大川注入我心海。
如此于我深重恩情擔,
乃至證得彼岸菩提藏,
作意思量亦極難測度,
想來不覺掌蓮合心間!
佛子大行境界廣如空,
真理密意微妙比細塵,
是故如我強負贊說擔,
猶持庵摩羅核測大海。
僅僅看書、誦傳非引導,
乃依傳承不斷大士語,
複生具量覺受甘露精,
彙入大寶珍箧經函中。
叁士道次第引導,把一切佛經的扼要無有遺余地歸納一處,是引導有緣的補特伽羅到達佛地的殊勝之法。
若是修持此法的補特伽羅,則需要從一位傳承不斷的善知識處聽聞此法,由此因緣,故論中多雲:“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
“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從正遍知輾轉傳來,于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若觀察此中的詞句,其中蘊含著深遠的意義。
從我等本師淨飯子12以來,乃至法王宗喀巴大師之間傳承的次第,如《 道次第祈請文 》排列的那樣,清楚明白、無有紊亂。
其後,弘揚至尊宗師教證二法遍及一切方所的善巧成就弟子,多如天上的繁星、大地的塵埃,由此傳承的情況也自然是那樣數不勝數。然而時至今日,卻有著種種不正常的現象,如只是引用各自寺院曆代上師的傳承,或是在沒有中間傳承依據的情況下,卻向他人妄自傳法等不良現象。
而就我本人而言,不管是對于本法詞義方面斷除增益的講解引導,還是直接引導修持的情況等,我都曾以極大的勤苦進行了聞思,有著不同的清淨傳承。
其中直接引導方面的傳承,是從至尊喜饒僧格(智慧獅子)乃至根本上師之間傳承下來的。
在此修持中,如所說“潔淨悅意的地方”那樣,于隨順地方、時節的禅房等,善加清潔打掃。如佛母——《 大般若經 》中所說的承事大師及法那樣,對于法師,擺設、供獻上高廣的獅子座等事宜,並生起恭敬承事之心,視如真佛。此即是《 地藏經 》13所說之義:
“常恭敬聽法,深信不毀謗,
供養說法師,如佛世尊想。”
其中是說,我們于此第一緣起之門,不可錯亂,不可流于輕慢。
《 海慧請問經 》中說,若最初念誦伏魔真言,則于百由旬內,魔類不能尋機傷害。不管念誦,還是不念誦此伏魔真言,替而代之的,據言一定要誦叁遍《 心經 》。
其後,祈請從佛陀乃至于根本上師之間全部的道次第傳承上師,以及供獻曼則之間的各種事項,應當次序井然、不可錯亂。
據言,其間不可簡便草率,就像教學啓蒙經論的老師對初學者施用的方法似的,而應于初中後叁階段,一切或大或細的行持,都不要沾上隨心臆造的垢染,以智慧深入地觀察是很重要的。
阿底峽尊者的教言,融彙了怙主龍樹、聖者無著兩位大士的教授法流。怙主龍樹、聖者無著兩位大士,則是不觀待其它的師長14,依于兩位補處之尊15的恩德,經由自己的力量,對于如來所說的一切深廣正法法蘊,開出大車道軌的一代宗師。
爲了利樂等虛空際的一切有情,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爲此,從聞思修叁門抉擇具德燃燈智(阿底峽尊者)所說的大乘法理,實是蕩盡一切有寂衰損、出生一切利樂的源泉。
如《 聽聞集 》中說: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最初,我們應以聽聞抉擇。
如經中所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其中是說,在聽聞時,應當斷除猶如覆器、汙器、漏器的叁種過錯,生起自己如病人,法師如醫生,教誡如良藥,殷重修持如療病,如來如善士,于正法理起長久住世的六種想法。
總之,于聽法時,斷叁種過、依六種想等,一切動機、威儀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都請學者了然于心地聽聞!
所聽聞的正法者,如《 道歌 》16中說:
“一切智者頂上嚴,名稱幢幡極顯耀,
龍猛無著善傳來,圓滿菩提道次第,
能滿一切衆生願,故名如意摩尼王,
遍攝一切正法流,是故亦名善說海。
通達聖教無相違,能知佛語皆教授,
速得如來甚深意,極大罪惡自消亡。
是故印藏諸大德,鹹共依此勝教授,
由此叁士道次第,甯有智人不歡喜?”
叁世一切諸佛共履的康莊大道;無等導師淨飯子金口所宣八萬四千法蘊的一切關要處,經由二大車軌自在地诠釋其中的密意,後經由隨學的諸大班智達的抉擇;複由諸多大成就自在師切實地付諸實踐,如此勝法,具德燃燈智尊者沒有絲毫錯亂地把它彙編爲“叁士道次第”的修持教授,著有《 菩提道炬論 》等,並大力宏揚,隨學的行者被普稱爲“覺沃噶當巴”,秉承著善巧、尊嚴、賢善的道風,法流經久未衰,由此法門龍象輩出,如天穹籠罩大地一般,遍及整個雪域。
後複隨著時運的變遷,清淨的法流沾染上了無知邪解的垢染。爲了重振教綱,文殊大士應運遊戲示現于人間,猶如第二大車17的法王宗喀巴大師著作了廣略菩提道次第。這些空前善說的大論,不是耽著于上下乘片面的教證之法,僅趣入狹隘的取舍之理,而是隨應于善知識仲敦巴所說的內涵,如雲:
“能知以四方道18,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
如下士階段所說,由深心怖畏叁惡趣之苦,從彼希求解脫之心,猶如犯人想到監獄就作嘔般,如此的意樂,如果還沒有在內心上生起的補特伽羅,則對于他而言,如中士階段所開示的那樣,不再貪戀上界人天一切的圓滿富樂,視叁有輪回皆如熾燃的火坑,希求出離生死的不造作的意樂是根本沒有生起的時機!
若沒有絲毫厭離輪回的覺受,又怎麼可能普緣其它有情,生起真正無造作的大悲心呢?
若沒有生起大悲心,那麼,意樂上發心菩提,行爲上學修六度的菩薩,也只會像虛空花一般,子虛烏有。
如自己解脫惡趣方便的法類,與舍棄自利、專一利他的法類,在詞句表面的陳述上,被懷疑似乎相違的法,而事實上,一切佛語互爲助伴,或以因果的方式,或以道之主體、支分的方式,皆成爲一位補特伽羅成佛的因素。此爲領悟一切聖教現爲無違的殊勝。
如《 叁珍寶論文加行 》中說:
“雖然多聞貧于法,
聖言不現教授過。”
因此,在修持諸法內容時,不要像這樣沒有明白到,由抉擇教正法爲因,以成辦證正法之果的扼要19。
當如大瑜伽師(菩提寶)所說:
“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于…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