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口授▪P14

  ..續本文上一頁糧道,當到資糧道中品時,發起行菩提心,在中品的最後階段受菩薩戒,……,並非有著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次第。

  如《 集學論 》中說:“因此,隨自己的力量,哪怕一條善根,也要清淨地受持守護!”其義是說,發願菩提心未經久時,不能學修一切學處,因此,最初,隨自己的心力,哪怕受持一條善根等,如是漸次地淨修其心,終能學修一切菩薩大行。以此因緣,以儀軌受持願菩提心後,而作六度的引導。

  若念:“本是圓滿地開顯乃至止觀之間的一切所緣法,此時若不受菩薩戒,實則自相矛盾。”

  前面以七因果教授等的方式,對于一切所緣次第引導生起的覺受,僅是類似的覺受,是具量的覺受在內心上生起的基礎,並非真正的覺受。由此原因,將要解釋的六度法也僅是作爲基礎,于其上面,熏染學習佛子大行的習氣而已。由鑒于此,往昔諸善知識作叁士道的覺受引導時,長則一年,短不過一月。

  若不然,以大悲心爲例,爲了在內心上生起真正的大悲心,以引生清淨增上心,這樣一直地修習直到生起爲止。而且從依止善知識乃至止觀間的一切修持都這樣作,如果皆應以此標准作爲覺受引導的話,這些本身需要長期勤苦修習的法,在濁世短短的一生中,是不可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成就的。

  因此,于前面七因果教授後的發心時,說叁無數劫起首的最初發心殊勝菩提就需要這般的發心,便把彼處發心作爲具相真正的發心,如真正進道的次第一般,對于引導所緣的介紹發生誤會,修諸所緣法及儀軌受持發心等後,自己便得意地自認爲是資糧道品位菩薩的話,則沒有較此更爲愚癡之人了,當請了知。

  由彼等種種原因,若未入道,雖急于受持菩薩戒,然于煩惱熾盛、對治力弱的此時,不能守護根本墮等,如是則欺诳一切諸佛菩薩、人天世間,……,說有無邊過患。應遮止的很多,意義又不大,鑒于此,根本傳承的諸位上師順應所化弟子的慧力而這樣作。

  頌曰:

  略略感知覺受芽,難行濕暖恒滋潤,

  具量證德果豐登,叁乘賢聖共行道。

  惡緣臨頭鋒利器,雖斷知衆爲母心,

  悲露複活增上意,修成佛子如空花。

  大乘聖道廣似空,印藏智語深如海,

  今人慧力暗猶夜,矜智思辨細比草。

  故于劣慧難解結,我以善說指撥開,

  喉間受用輪庫藏,如意寶物無盡來!

  丁二、發心已學修諸行之理:

  如《 莊嚴經論 》雲:

  “受用身眷作,圓滿增上生,

  恒不隨惑轉,諸事無顛倒。”

  其義是說,若欲圓滿廣大的佛子大行,我們需要曆經無數生世。如果不是具有少分,而是具有受用、身、眷屬、凡所作業悉能成辦的四種圓滿,並且了知進退取舍之扼要,不令增長煩惱,則進道神速,此爲觀待增上生,六度數量決定;

  依這般的身體,所成辦的事情者,以布施、淨戒、安忍叁者成辦利他,以智慧、靜慮、精進叁者成辦自利,此爲觀待二利,六度數量決定;

  以財物除其匮乏;斷除損惱他人以不害;不以怨報怨;于利他難行,心無厭倦;以神通等攝化他意,令發好樂;依善說解疑釋惑,此爲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六度數量決定;

  不貪著受用財位,則能恭敬學處;能堪忍依于他過所生的一切痛苦,故歡喜善法;以奢摩他令身心輕安,從而增長毗缽舍那慧,此爲觀待能攝一切大乘,六度數量決定。

  串修布施,是不貪著已得受用的方便;守護放逸,是防護欲得受用所致散亂的方便;于一切苦,受之若饴,是不舍有情的方便;沒有疲厭,精進不懈,是增長善法的方便;身心輕安調適,是除煩惱的方便;敏達的智慧,是滅所知障的方便,此爲觀待一切種方便,六度數量決定;

  淨戒,以及作爲淨戒眷屬的布施、安忍,是戒學自性;後二度是其它二學的自性;精進通于叁學,即爲觀待叁學,六度數量決定;

  若有了不貪著受用的布施,則從不貪之因中生起淨戒;若有淨戒,則從防護惡行之因中生起安忍;若有安忍,則從不厭難行之因中生起精進;若有精進,則從晝夜用功之因中生起靜慮;若有靜慮,則從身心堪能之因中生起智慧,因此,六度之中,前前微劣,後後殊勝。粗細次第亦是如此,如《 莊嚴經論 》雲:

  “依前而生後,安住勝劣故,

  粗顯微細故,說如是次第。”

  我們當學修具有數量決定的大乘道佛子大行,分有二種:

  戊一、爲成熟自己的心續,學修六度;

  戊二、爲成熟他人的心續,學修四攝。

  初者,分六:

  己一、布施;

  己二、淨戒;

  己叁、安忍;

  己四、精進;

  己五、靜慮;

  己六、智慧。

  初者,諸位菩薩,不顧戀自己的身體、財物,所有與無貪心俱生的思心所,以及由此所發起能舍施物的身語二業,是布施的自性。

  由施舍身財,如何圓滿布施波羅蜜多的呢?比起身語,心更爲主要。而此心,不是僅僅于財物等破除悭貪就可以了的,因爲僅僅在這一點上,聲緣阿羅漢也能作到,而是應由思惟其間的功過得失,至誠地發起舍心。如《 本生論 》雲:

  “無我易壞無堅身,衆苦無恩恒不淨,

  此身若能饒利他,不生歡喜非聰睿。”

  若念:“豈非依于布施,令一切有情遠離貧窮,方是布施波羅蜜多圓滿嗎?”

  如《 入行論 》中說:

  “若除衆生貧,始圓施度者,

  今猶見饑貧,昔佛雲何成?”

  其義是說,若是那樣,如今仍有無量的貧窮衆生,往昔諸佛應沒有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因此,對于自己的一切身財善根,遠離悭貪,至心施舍,乃至于施舍所得的果報,也施舍于他,如此舍心,串習達到最圓滿的境界,即是布施波羅蜜多。如說:

  “心樂與衆生,身財及果德,

  依此施度圓;故施唯依心。”

  當修持如是布施波羅蜜多時,善知識霞惹瓦說:“我不爲汝說布施的功德,我只宣說攝持的過患。”

  若出家菩薩妨礙著聞思修的學習,卻辛辛苦苦地尋求財物以作布施,是不應當的。出家菩薩應以法施爲主,若不待辛勞,任運獲得的財物,則應沒有貪著地布施出去,但主要還是由在家菩薩來做財施。

  從所依身方面施舍的情況,善加分清其間的一般性、特殊性後,實踐法施、無畏施、財施時,還當舍棄一切不好的意樂:如惡見取的意樂,謂念“叁種布施全無果報”,或信邪法,或爲了救護一個衆生,而棄舍無數衆生,或念“殺生的血肉布施即爲正法”等;高舉的意樂者,謂輕毀布施的對象,或欲超勝他人,或念“如是賢善法義,救護這麼多有情的生命,這般特殊的事物,除了我之外,他人誰亦不能行施”;期望傳揚“做了這般叁種布施”美名的意樂;怯弱意樂者,謂自己恐怖退弱,深感“不能行那樣的布施”;施已後悔的意樂;偏執的意樂者,謂對于親友,叁種布施,隨一皆可,而對于怨敵等,則一毛不拔;望報意樂者,謂作了講法或救命等事,希望他人的酬謝,或施予對方銀子,卻希望得到金子的回報;希望後世異熟果的意樂者,謂希望自己後世聰慧賢達,遠離怖畏,財物受用圓滿等。

  當斷除一切這般惡劣的意樂,如《 攝波羅蜜多論 》中說:

  “乞者現前諸佛子,爲增菩提資糧故,

  當于自物住他想,于他應起知識想。”

  其義是說,應懷著叁種殊勝的意樂:

  對于所爲的目的,是想:“依于這樣的布施,當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對于所施物,要懷著這樣的想法:“最初,自法、救助他人的能力、一切所有,都已布施給他人,如今就像他人取回寄存的東西一般”;對于施田對象,是想:“此等是圓滿我布施波羅蜜多的善知識”。

  如何布施呢?行施時不可被罪過所沾染,如隱瞞深法,而開示淺法;或者有能力祛除一切的怖畏,卻只救助少數的一部分;或只是布施些少量鄙陋的東西;或奪人所愛而布施等。對待布施的對象,應舒顔含笑,語言柔和,不傷害他,忍耐難行而行惠施。

  布施的境,說有十種:親友、怨敵、中庸、有德者、有過者、劣于己者、與自等者、勝于自者、富人、窮人。此中用意,是爲了明白不同的情況,如對于怨敵,當懷慈心,對于有德者,當懷淨信心,……,實際上,十種境裏面包含了一切有情。

  順應因緣時節,行法施時,懷著清淨的增上心,如自所了知的那樣,開示大小乘的經論正法,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等共通的明處等,勸令他人受持學處……,結合聽者的慧力,還應這樣思惟並宣說:“祈願此等經由聞思修,未來成辦自他廣大的義利!”

  在諸位具相善知識的實踐中,講法之後即加以回向善根。不僅如此,即便自己沒有被冠名爲說法人,若有其他友人在做各種壞事時,也應以閑談聊天的方式,開示取舍之處,令其浪子回頭、行善積德。如是懷著叁種殊勝的意樂,躬身親行法施。

  如果沒有真接講法的對象,則至心勝解自己向一切有情開示正法,觀想依此法施威力,出生廣大的利益。如勝解由于聆聽法音,地獄有情解脫粗重痛苦等,以如是等門發殊勝大願。

  同樣,對于那些被繩之以王法的罪人、被猛獸仇人等危及身命財産的人,受著無情水火等怖畏的人……,若靠自己的力量能切實救護,即應加以救護,若無能爲力,也應指示救護的方便。在他方世界,有著無量無邊被這般痛苦逼迫的有情,自己至誠觀想向他們施以無畏施,依此之力,他們從怖畏中解脫出來。勝解自己于菩提發心,具大威力,對于炎熱地獄,化現降下傾盆大雨,熄滅其中的大火,……,如是觀想並發願。

  行財施時,則是懷著叁種殊勝的意樂,布施飲食臥具、療病湯藥、綢緞奇珍、馬象車乘、城池田園、頭目肢節等一切身體財物。若自己本身貧乏,無力切實行持時,則觀想比如化現出無量無邊的生熟食品,施給被饑餓所煎熬的餓鬼等衆生,由此解脫痛苦,……,如是等等,順應時機,化現出種種無量的環境物品,此乃爲菩薩巧慧布施。

  剛才所說叁種布施的行持,我們應從今以後,親自實踐現在有能力辦到的布施,如開示下至一四句偈的法語;爲酷熱逼惱的…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