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粮道,当到资粮道中品时,发起行菩提心,在中品的最后阶段受菩萨戒,……,并非有着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次第。
如《 集学论 》中说:“因此,随自己的力量,哪怕一条善根,也要清净地受持守护!”其义是说,发愿菩提心未经久时,不能学修一切学处,因此,最初,随自己的心力,哪怕受持一条善根等,如是渐次地净修其心,终能学修一切菩萨大行。以此因缘,以仪轨受持愿菩提心后,而作六度的引导。
若念:“本是圆满地开显乃至止观之间的一切所缘法,此时若不受菩萨戒,实则自相矛盾。”
前面以七因果教授等的方式,对于一切所缘次第引导生起的觉受,仅是类似的觉受,是具量的觉受在内心上生起的基础,并非真正的觉受。由此原因,将要解释的六度法也仅是作为基础,于其上面,熏染学习佛子大行的习气而已。由鉴于此,往昔诸善知识作三士道的觉受引导时,长则一年,短不过一月。
若不然,以大悲心为例,为了在内心上生起真正的大悲心,以引生清净增上心,这样一直地修习直到生起为止。而且从依止善知识乃至止观间的一切修持都这样作,如果皆应以此标准作为觉受引导的话,这些本身需要长期勤苦修习的法,在浊世短短的一生中,是不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成就的。
因此,于前面七因果教授后的发心时,说三无数劫起首的最初发心殊胜菩提就需要这般的发心,便把彼处发心作为具相真正的发心,如真正进道的次第一般,对于引导所缘的介绍发生误会,修诸所缘法及仪轨受持发心等后,自己便得意地自认为是资粮道品位菩萨的话,则没有较此更为愚痴之人了,当请了知。
由彼等种种原因,若未入道,虽急于受持菩萨戒,然于烦恼炽盛、对治力弱的此时,不能守护根本堕等,如是则欺诳一切诸佛菩萨、人天世间,……,说有无边过患。应遮止的很多,意义又不大,鉴于此,根本传承的诸位上师顺应所化弟子的慧力而这样作。
颂曰:
略略感知觉受芽,难行湿暖恒滋润,
具量证德果丰登,三乘贤圣共行道。
恶缘临头锋利器,虽断知众为母心,
悲露复活增上意,修成佛子如空花。
大乘圣道广似空,印藏智语深如海,
今人慧力暗犹夜,矜智思辨细比草。
故于劣慧难解结,我以善说指拨开,
喉间受用轮库藏,如意宝物无尽来!
丁二、发心已学修诸行之理:
如《 庄严经论 》云:
“受用身眷作,圆满增上生,
恒不随惑转,诸事无颠倒。”
其义是说,若欲圆满广大的佛子大行,我们需要历经无数生世。如果不是具有少分,而是具有受用、身、眷属、凡所作业悉能成办的四种圆满,并且了知进退取舍之扼要,不令增长烦恼,则进道神速,此为观待增上生,六度数量决定;
依这般的身体,所成办的事情者,以布施、净戒、安忍三者成办利他,以智慧、静虑、精进三者成办自利,此为观待二利,六度数量决定;
以财物除其匮乏;断除损恼他人以不害;不以怨报怨;于利他难行,心无厌倦;以神通等摄化他意,令发好乐;依善说解疑释惑,此为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六度数量决定;
不贪着受用财位,则能恭敬学处;能堪忍依于他过所生的一切痛苦,故欢喜善法;以奢摩他令身心轻安,从而增长毗钵舍那慧,此为观待能摄一切大乘,六度数量决定。
串修布施,是不贪着已得受用的方便;守护放逸,是防护欲得受用所致散乱的方便;于一切苦,受之若饴,是不舍有情的方便;没有疲厌,精进不懈,是增长善法的方便;身心轻安调适,是除烦恼的方便;敏达的智慧,是灭所知障的方便,此为观待一切种方便,六度数量决定;
净戒,以及作为净戒眷属的布施、安忍,是戒学自性;后二度是其它二学的自性;精进通于三学,即为观待三学,六度数量决定;
若有了不贪着受用的布施,则从不贪之因中生起净戒;若有净戒,则从防护恶行之因中生起安忍;若有安忍,则从不厌难行之因中生起精进;若有精进,则从昼夜用功之因中生起静虑;若有静虑,则从身心堪能之因中生起智慧,因此,六度之中,前前微劣,后后殊胜。粗细次第亦是如此,如《 庄严经论 》云:
“依前而生后,安住胜劣故,
粗显微细故,说如是次第。”
我们当学修具有数量决定的大乘道佛子大行,分有二种:
戊一、为成熟自己的心续,学修六度;
戊二、为成熟他人的心续,学修四摄。
初者,分六:
己一、布施;
己二、净戒;
己三、安忍;
己四、精进;
己五、静虑;
己六、智慧。
初者,诸位菩萨,不顾恋自己的身体、财物,所有与无贪心俱生的思心所,以及由此所发起能舍施物的身语二业,是布施的自性。
由施舍身财,如何圆满布施波罗蜜多的呢?比起身语,心更为主要。而此心,不是仅仅于财物等破除悭贪就可以了的,因为仅仅在这一点上,声缘阿罗汉也能作到,而是应由思惟其间的功过得失,至诚地发起舍心。如《 本生论 》云:
“无我易坏无坚身,众苦无恩恒不净,
此身若能饶利他,不生欢喜非聪睿。”
若念:“岂非依于布施,令一切有情远离贫穷,方是布施波罗蜜多圆满吗?”
如《 入行论 》中说: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
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其义是说,若是那样,如今仍有无量的贫穷众生,往昔诸佛应没有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因此,对于自己的一切身财善根,远离悭贪,至心施舍,乃至于施舍所得的果报,也施舍于他,如此舍心,串习达到最圆满的境界,即是布施波罗蜜多。如说:
“心乐与众生,身财及果德,
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当修持如是布施波罗蜜多时,善知识霞惹瓦说:“我不为汝说布施的功德,我只宣说摄持的过患。”
若出家菩萨妨碍着闻思修的学习,却辛辛苦苦地寻求财物以作布施,是不应当的。出家菩萨应以法施为主,若不待辛劳,任运获得的财物,则应没有贪着地布施出去,但主要还是由在家菩萨来做财施。
从所依身方面施舍的情况,善加分清其间的一般性、特殊性后,实践法施、无畏施、财施时,还当舍弃一切不好的意乐:如恶见取的意乐,谓念“三种布施全无果报”,或信邪法,或为了救护一个众生,而弃舍无数众生,或念“杀生的血肉布施即为正法”等;高举的意乐者,谓轻毁布施的对象,或欲超胜他人,或念“如是贤善法义,救护这么多有情的生命,这般特殊的事物,除了我之外,他人谁亦不能行施”;期望传扬“做了这般三种布施”美名的意乐;怯弱意乐者,谓自己恐怖退弱,深感“不能行那样的布施”;施已后悔的意乐;偏执的意乐者,谓对于亲友,三种布施,随一皆可,而对于怨敌等,则一毛不拔;望报意乐者,谓作了讲法或救命等事,希望他人的酬谢,或施予对方银子,却希望得到金子的回报;希望后世异熟果的意乐者,谓希望自己后世聪慧贤达,远离怖畏,财物受用圆满等。
当断除一切这般恶劣的意乐,如《 摄波罗蜜多论 》中说:
“乞者现前诸佛子,为增菩提资粮故,
当于自物住他想,于他应起知识想。”
其义是说,应怀着三种殊胜的意乐:
对于所为的目的,是想:“依于这样的布施,当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对于所施物,要怀着这样的想法:“最初,自法、救助他人的能力、一切所有,都已布施给他人,如今就像他人取回寄存的东西一般”;对于施田对象,是想:“此等是圆满我布施波罗蜜多的善知识”。
如何布施呢?行施时不可被罪过所沾染,如隐瞒深法,而开示浅法;或者有能力祛除一切的怖畏,却只救助少数的一部分;或只是布施些少量鄙陋的东西;或夺人所爱而布施等。对待布施的对象,应舒颜含笑,语言柔和,不伤害他,忍耐难行而行惠施。
布施的境,说有十种:亲友、怨敌、中庸、有德者、有过者、劣于己者、与自等者、胜于自者、富人、穷人。此中用意,是为了明白不同的情况,如对于怨敌,当怀慈心,对于有德者,当怀净信心,……,实际上,十种境里面包含了一切有情。
顺应因缘时节,行法施时,怀着清净的增上心,如自所了知的那样,开示大小乘的经论正法,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等共通的明处等,劝令他人受持学处……,结合听者的慧力,还应这样思惟并宣说:“祈愿此等经由闻思修,未来成办自他广大的义利!”
在诸位具相善知识的实践中,讲法之后即加以回向善根。不仅如此,即便自己没有被冠名为说法人,若有其他友人在做各种坏事时,也应以闲谈聊天的方式,开示取舍之处,令其浪子回头、行善积德。如是怀着三种殊胜的意乐,躬身亲行法施。
如果没有真接讲法的对象,则至心胜解自己向一切有情开示正法,观想依此法施威力,出生广大的利益。如胜解由于聆听法音,地狱有情解脱粗重痛苦等,以如是等门发殊胜大愿。
同样,对于那些被绳之以王法的罪人、被猛兽仇人等危及身命财产的人,受着无情水火等怖畏的人……,若靠自己的力量能切实救护,即应加以救护,若无能为力,也应指示救护的方便。在他方世界,有着无量无边被这般痛苦逼迫的有情,自己至诚观想向他们施以无畏施,依此之力,他们从怖畏中解脱出来。胜解自己于菩提发心,具大威力,对于炎热地狱,化现降下倾盆大雨,熄灭其中的大火,……,如是观想并发愿。
行财施时,则是怀着三种殊胜的意乐,布施饮食卧具、疗病汤药、绸缎奇珍、马象车乘、城池田园、头目肢节等一切身体财物。若自己本身贫乏,无力切实行持时,则观想比如化现出无量无边的生熟食品,施给被饥饿所煎熬的饿鬼等众生,由此解脱痛苦,……,如是等等,顺应时机,化现出种种无量的环境物品,此乃为菩萨巧慧布施。
刚才所说三种布施的行持,我们应从今以后,亲自实践现在有能力办到的布施,如开示下至一四句偈的法语;为酷热逼恼的…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