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自己有着救护深恩慈母的能力,却漠然舍弃,而进入小乘道,唯追求一己的寂静,则是大士们深感羞耻之事,所以,我要断除这种行为,利乐一切众生。
那么,如何利乐呢?
饥时供以甘脂,渴时奉以饮料,苦于疾病时,侍以汤药,贫乏时,施以财宝等,亦可以祛除众生暂时的困苦,也是自己积聚资粮的因缘,并非不可行,但若是把供以世间的荣华富贵,作为利益众生的主要方式时,而这些慈母众生也曾无数次地作过梵天王、欲界他化自在天王、转轮王,然由于未获坚固,依然落于这般贫穷下贱、寒热交迫的痛苦境地。我若主要供以有漏的安乐,她们所享的荣华富贵越大,由此安乐所导致的痛苦也会越惨烈,就如把热的石灰水洒到疮核上,令感到更加痛苦一般。因此,我当把一切有情安立于解脱或一切智的果位上。
如是思惟,一定要让内心发生变动。
如是奠定了生起希求利他之心的基础,仅此还不够,要生起真正的希求利他之心,还需要修习慈心、悲心、增上心三者。
由于济乐之心与拔苦之心,二者何者现前,另一个也会随之生起,因此,慈心与悲心没有决定的因果关系,但就其一般的修习惯例上,是以慈心为先的。
如《 宝鬘论 》中说:
“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
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
, 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
喜悦多安乐,毒刀不能害,
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
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68
我们当修习具有无边利益的慈心。今生的母亲,或正受着疾病贫穷等的痛苦,或者虽没有现行之苦,但总有着坏苦与遍行之苦。思惟母亲缺少安乐的情形,生起强念的心念,希望把这位缺少安乐的母亲安置到安乐的境地。如是思惟并多番念诵:“安乐匮乏的这些慈母,若能值遇安乐,该是多好!愿能值遇!无论如何,我当令值遇!”
如是应如前面的次第,对怨敌、亲友等众生,没有偏颇地全面修习。不管三恶趣中有没有现行的痛苦,善趣中有没有苦苦,皆随其机缘而修习。
然而若念:“怨敌作了这般的伤害,如何谈得上利益自己呢?”
我们应想到,或由于自己在过去世伤害过对方,如今只是偿还宿债而已;或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对方也是毫无自在,被烦恼左右着内心,比如像今生的母亲或亲人,被魔缠身,对自己作出用器仗等打杀的行为,自己不但不会心生嗔恨,还会想尽办法令亲人摆脱邪魔的扰害。同样,宿世的慈母,在现世错乱的显现面前,被假名为“怨敌”,由于烦恼魔,导致心神失常。若能远离烦恼魔,具足安乐,该是多么好呀!
如是如前修习是重要的关键。
若心存疑惑:“然而,在前面,对于各种怨敌,已修为慈母,生起慈心应不会这么困难吧?”
实在是没有好好地考虑。有些无惭无愧的人,对于今生的母亲,还会杀害,视如怨敌,作种种的伤害。这种现象是有目共睹的。
对于一切有情,修习慈心后,悲心者,如前所说,缘念被三苦随一折磨的今世母亲,作这样的思惟:
呜呼!我今生的母亲,受着痛苦的直接伤害、惑业之集的间接伤害,没有丝毫安乐的时机,若能解脱这些痛苦,该是多么好呀!
如是作意思惟并多番念诵:“痛苦煎熬的这些慈母,若能远离痛苦,该是多好!愿能远离!无论如何,我当令远离!”
这样对于仇怨、亲友、中庸的一切有情,转换对象而思惟。
在《 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说,若由修习中下士道已产生了觉受,在此情况下,比度自身的感受,推己及人,就比较容易修习这些内容。
小乘人亦有仅仅希望有情具足安乐、远离痛苦的心,而对于刚刚所提到的慈悲二心,仅此还是不够的,这种慈悲心,应能引生“如彼而行”的清净增上心。因此慈悲二心所引生的增上心,不仅是希望让众生远离痛苦、置于安乐地,而是要怀着“我一定要作”的誓愿,作是思惟:“呜呼!悦意可爱的这些有情,对于她们济乐拔苦的重担,亦当由我荷负!”
并多番持诵:“不具足安乐的这些慈母有情,我当令具足安乐!饱受众苦煎熬的这些慈母有情,我当令远离痛苦!”
依于发起具有誓愿的清净增上心之力,复忆念皈依时所说身语意事业的功德,由此发愿:“若能证得具有如是殊胜功德的果位,则能拔济一切有情!”于殊胜菩提,发心愿证。此发心相当于三无数劫起首的发心。
若念:“然而,报恩时,亦有想要安立有情于涅槃的意乐,因此,清净增上心并没有超胜的地方。”
比如, “我想买某件东西”与“我决定买某件东西”两者是有差异的,同样,报恩与增上心也是这样的差异,应分清其间细微的不同。
如是若以七因果教授善加修习,除了引导的方式有所不同外,实际上,也具备了寂天菩萨的修心法,不一定每一种都需要,但在广略道次第中说到这两种修心法,而且应依于所化弟子智慧的种种不同而付诸修持,因此,依于寂天菩萨的论典所出的自他相换法者.
如《 入行论 》中说:
“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
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我爱执是一切衰损的基础,他爱执是一切利乐的源泉,因此修习自他换是重要的。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现在连小小的一点境界都无法忍受,就感到“生不起自他相换”。
如《 入行论 》中说:
“闻名昔丧胆,因久习近故,
失彼竟寡欢;知难应莫退。”
如自己仅仅看到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就会心生恐慌、愤懑,当这位仇人后来成了情投意合的朋友后,先前那种不喜的心情又将会变得极其愉快一般,同样,由串习的力量,自己与他人亦能相换。
修习时,“自他相换”的意思者,并非就“天施”本人而言,对于另外的人“胜施”要生起是“我”的念头,而是把执“天施”本人的心,替换为执爱“胜施”的心;把轻弃“胜施”的心,替换为轻弃“天施”本人的心69,对此假名为“自他相换”。
据言,自他相换的正修观法时,感叹往昔由于执爱自我、专营自利,却唯转成痛苦之因,因而把往昔对待他人的心反过来对待自己而修,把执爱自我的心,迁移到其它众生之上,由串习力,如今轻弃他人之心与执爱自我的心二者,就能够调换位置。
为了容易生起,一如《 修心七义论 》中所说的那样,如《 宝鬘论 》中说:
“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
如其所说,显然是以取舍之法作为重点而修习的。
如前,在自己面前,观想清楚自己的母亲,缘念母亲生起强烈的悲心,从自己的右鼻孔缓缓呼气的同时,观想自心拥有的一切有漏的善法与安乐乘着气息之马,由母亲的左鼻孔进入,充盈她的一切身心,令生起殊胜的安乐。
然后,从自左鼻孔吸气的同时,观想母亲的一切罪障痛苦,在气息的引领下,黑压压地堆积到自己的心间,母亲具足安乐,远离一切痛苦。
如是轮番地数数净修。然后对于今生的父亲、亲人、中庸之人、仇人等六道众生,各各净修。据言,现在我们虽没有那么大的心力,但由串习的力量,最终即便施舍从衣食卧具乃至头目脑髓,亦能在所不惜,没有怖畏可言。
颂曰:
无边三有大苦海,至心厌离发精进,
攀升三学珍宝阶,独入寂乐宫殿人,
观见宿世恩养母,堕入轮回苦狱中,
凄苦无助而呼救,漠弃无耻舍汝谁
忆念众生父母恩,慈悲劲风一路吹,
荷利他担胜意舟,顺抵遍智摩尼洲!
自他等换贤善心,体认仇怨心头刺,
亦为亲友为知己,斩断党执错乱根。
弃舍执爱自我心,以德报怨金锁匙,
任运二义利乐门,顿启善缘诚希奇!
戊二、以发心仪轨受持之理者:
如前所说,善加净修希求利他之心及希求菩提之心,由此,虽不观待仪轨,亦能生起发心的体性,但若欲趣入清净道,圆满的仪轨是重要的。
仪轨作法时,加行时,以皈依、积资、净修其心;正行时,以仪轨受持愿菩提心;结行时,为令发心于今生余世不退失,而宣说的诸种学处,应从广略道次第中了知。一切细节作法,应依于所见的传统作法,不可流于臆造或简便。
《 圣弥勒解脱经 》中说,即便不能学修佛子大行,仅是发心,亦能出生广大利益。虽则如是,但《 释量论 》中说:
“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
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说。”70
其义是说,由大悲心引生增上心,进而发起愿菩提心的目的,不是为了仅仅发起“愿有情离苦”的贤善心,而是应趣入方便行。自己欲证得佛果的方便即是应把菩萨大行作为修习的中心内容。如《 入行论 》中说: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此中以想去某个地方与正在辛勤地行走二者为喻,来说明愿、行菩提心的差别。依此可见,对于愿菩提心善加净修,当内心生起觉受,然后听闻菩萨戒的学处,善加了知学修六度等的功德胜利、不学的过患、根本堕罪及恶作等,对于取舍之处,生起非造作的强烈好乐心。二大车之道轨合于一处的菩萨戒仪轨传授法、根本堕罪及恶作的守护之理,以及还净法的行持,宗喀巴大师在《 戒品释 》中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广略道次第中,都加以提及71。《 纯金 》中也有此说。
在当今的行持中,舍置了受菩萨戒的内容而直接作六度等的觉受引导。
于此,或许有人有这样的疑惑:“诸大论典中有着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六度这样的次第,是否有着与此相违的过失呢?”
诸大论师是考虑到有着以这种次第生起的情况而作是说的,但并非都是这样的情况。如有的未入道的补特伽罗是先受菩萨戒,随后发心殊胜菩提,证得资粮道下品,当到资粮道中品时,愿菩提心即以转依的方式发起行菩提心;也有的未曾受菩萨戒,首先发起愿菩提心进入资…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