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口授▪P12

  ..续本文上一页诚哉斯言!请让我们舍弃那些舍本逐末的愚行,把此道作为修行的心要吧!

  颂曰:

  严净毗尼沃土地,施以水肥堪能心,

  成熟胜观道苗果,根除轮回贫乏苦。

  傲踞不放逸心象,心住等引千眼王,

  扬持无我百股杵,摧折三有地山足。

  无边生死野稠林,出生三学如意树,

  苦楚火焰不能焚,美妙永乐不死苑。

  微妙清净锐利器,斩尽无余愚痴网,

  文殊幻化宗喀巴,三界众生师亲授,

  苦集过患处出离,宝柄撑开三学伞,

  涅槃摩尼顶端严,转善说轮有顶间。

  不尽大悲无热海,降注广行四大河,

  汹涌涛涛恒无间,汇遍智海理今演:

  丙三、于上士道次修心之理:

  如《 道炬论 》中说:

  “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

  欲求永尽者,彼是上士夫。”

  于中士时,由怖畏三有轮回之苦,而生起非造作的希求解脱之心,进而唯依于中士道净修其心者,则是追求一己的寂灭。

  而此上士时,于共中士道修心之后,由思及自心的痛苦,对于他人同样的痛苦,心生不忍,希望一切众生皆能脱离痛苦,从而修习其方便的行者,即是上士。

  由什么方便之门而修习呢?

  如《 摄波罗蜜多论 》云:

  “无力引发世间利,毕竟弃舍此二乘,

  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说。”

  其义是说,于四谛修习流转还灭之道,虽可证得解脱,然而自利犹未圆满,也不会出生广大的利他。因此,不要进入无力成办广大利他的声缘之道,而应当趣入大乘,成办有情的义利。

  如《 弟子书 》云:

  “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获水亦欢饮,

  士夫此为勤利他,此圣威乐士夫力。

  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

  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

  仅仅着眼于今生的幸福安乐,畜生也有。而诸位殊胜大士的威力,不可或缺的,则是如日月照破幽冥、大地担荷世间一般,以大雄心荷负利他的重担。

  如《 入行论 》中说:

  “生死狱中囚,若生菩提心,

  即刻名佛子,人天应礼敬。”

  其中是说,任何一位生死中的苦恼众生,发心无间,即成菩萨。

  若不具菩提心,即便有着如何多的大宝三学等的功德,也不能进入大乘行者之列。

  如《 宝性论 》63中说:

  “大乘信为子,般若以为母,

  禅胎大悲乳,诸佛如实子。”

  水及肥料是生长各种谷物的共因,麦种为不共因,播下麦种,发出的自是麦芽;出身刹帝利的母亲,可生育不同种族的孩子,但若父亲是婆罗门,则种族一定,身为婆罗门的父亲,不会生出首陀罗的孩子。

  同样道理,从大小乘何门解脱轮回,二者都需要证悟空性的智慧等,空慧就如母亲一般,而菩提心就像父亲一样,是佛果的不共因,犹如金刚大宝一般,横扫有寂的一切衰败,映蔽一切低劣的庄严饰品。

  修习如是的上士道次第分二:

  丁一、如何发心之理;

  丁二、发心后学修大行之理。 

  初者,分二:

  戊一、净修菩提心次第;

  戊二、以发心仪轨受持之理。

  初者,一般而言,令发起菩提心的四缘者:或亲自看到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或虽未亲见,而听闻到大乘菩萨经藏;或没有详细深入地听闻,但听到欲证佛果,彼法不容缺少等的大致理由,因而不忍大乘教法的衰败而发心;或圣教虽未衰落,但感到于此浊世最极恶劣之时,即便发心声缘菩提已属难得,更何况发心无上菩提?由此发心希望证得佛位。

  亦有依于种姓圆满、善知识摄受、悲愍有情、不厌患生死难行如是四因而发菩提心者。

  亦有依于自力、他力、往昔生世修习大乘的因力、于今生修习善法的加行力如是四力而发菩提心者。

  其义是说四因、四力等发心的因缘很多。

  当今修习的重点,盛行的有两种,从阿底峡尊者所传:

  一、七因果教授;二、寂天菩萨所传的教授。

  其中阿底峡尊者的初规——七因果教授,应这样修习的原由者:

  佛果从菩提心生;菩提心从增上意乐生;增上意乐从悲心生;悲心从慈心生;慈心从报恩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有着如此次第的扼要,但大悲心并不一定除了于增上意乐与慈心之间生起外,于其它时不能生起。

  如《 入中论 》中说: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不仅于最初,誓愿救度众生脱离轮回依赖悲心,而且于中间时,不为难行而生懈怠,不误入小乘道,甚至最后成佛已,不像声缘一般住于寂灭边,能无有疲厌,利乐一切有情的大行亦赖于大悲。

  而要生此大悲,又需要一种悦意相,因此应了知一切有情皆是母亲的道理。

  未曾修习这些法的人士,对于自己的母亲等亲朋好友,由思惟忆念恩德,虽也能生起片面狭隘的慈悲心,但对非亲的仇家等,不仅生不起慈悲心,相反,还希望对方遭遇不幸痛苦、远离幸福安乐。

  所以,如果我们最初没有修成等舍的心,虽貌似在修道,也只会成为片面的慈悲心,因此,其对治法,就是在最初应当修习等舍之心。

  若心存疑惑:那么,既然对于母亲等,应修成悦意慈,又为何要遮止现成的悦意心态呢?

  七因果中的悦意慈心,应没有掺杂丝毫的贪染,而我们现在内心上的慈心,却是由贪心引发的。如在坎坷不平的地面上,睡眠不会舒服般,心怀贪嗔、高低不平的人,也不会有生起慈心的时机。

  等舍,非如受舍64,而是对于诸位有情,让自心远离贪嗔的无量舍65。修习这种无量舍时,师言,最初,清楚观想一位非亲非怨的有情,在内心显现出他的容貌与行为等,缘彼特意令自己生起嗔心与慈悯的分别心,虽然,观其不顺的嗔心与观无厌足的贪心二者都不会非常强烈地生起,但二者还是会有稍微的强弱之分,其中何者稍强,即依其对治法,乃至心未平等之间而修。

  最初缘非亲非怨的中庸之人修习,是因为在这种境上,等舍的成份比较大,容易生起的原故。

  然后,以今生痛恨的一位仇家与无比亲爱的一位亲人为所缘境,贪嗔的分别心自会现前生起。

  于此善加思惟:这些仇人在过去世,也曾作过亲朋好友,施予许多的利益。这些亲友在过去世,也曾作过不共戴天的仇人,杀害自己,做种种伤害。通过思惟这些情形,令贪嗔的分别心息灭下来。

  显然,我们若是在中士阶段,对于怨亲不定之理,产生觉受,在此就非常容易修了。

  如一石驱百鸟般,以此三种所缘境,若能对一切众生自然地生起平等的心,只修此三种所缘境也就可以了。若依然感到比较困难,那就转换诸多不同的对象而修,是其关键所在。

  这样,对于怨亲中庸的一切众生,一向嗔恨与一向贪染的心平等后,即在最初奠定了希求利他之心的基础。

  为了了知一切有情皆为母亲,若如是思惟:“轮回无际,我生亦无边际,于一切有情胎中,岂有未曾投生者?”如是由胜解力虽能现起知母之心,但泛泛地笼统修习,是难以引生决定解的。因此,在自己的面前,观想清楚今生的母亲,或是年轻或是年老的音容笑貌。

  这位母亲作为今生的母亲,是既成的现实,同样,在其它许多生世中,也曾作过母亲。如经中说,释迦如来今生的母亲,在过去释迦如来有学位66时,也曾多番作过母亲的情况;还说到其他补特伽罗过去际、未来际的情况。应想到这些经典是具量大师的无欺教言,由此方面比度而修,将获得一种深深地殊胜决定解。然后,对于今生的父亲、亲人、一般的人、仇家、地狱等的其它各类众生修习,最后,知一切有情为母之心,不待牵强造作,也如感觉是今生的母亲一般,自然地生起来。

  这样生起觉受后,念恩者:如前,观想清楚自己母亲的形象,这位母亲,十月怀胎期间,毫不顾忌她自身的安乐与饥渴等,一切的威仪,不管是对自己有害还是有益,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从而才给予了自己这般暇满的身命。因此,最初于己有着极大的恩德。

  降生之后,把自己放于柔软的垫子上,悲心呵护,慈眼注视,迎以笑颜,唤以昵名,哺以甘乳,含食喂养,口拭涕秽,手擦屎尿,拥怀送暖,从水火险地的怖畏中救护出来,较其子病,宁肯自病,较其子死,宁肯自死,莫不发自于内心,心甘情愿地替代。因此,中间于己有着极大的恩德。

  待自己渐渐地长大,母亲又亲自教导,或让他人教导,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学问;不怕罪苦、恶名,受尽艰辛地寻求田产、家宅、财物,把视如心肝一般重要的这些东西全部施予自己。因此,最后于己有着极大的恩德。

  如是思惟深恩之理,乃至眼泪横流、汗毛倒竖、心神恍惚之间而修。

  然后,对于父亲乃至仇家之间,以及其它六道的众生而修,过去世,他们曾无数次地作过自己的母亲,在那时,也像今生的母亲一样,施予一般无二的恩德。

  上面所说,母亲对自己所作的一切,虽然在畜生等中,不完全具备,但显然是考虑到没有不曾作过人中之母者。

  对于念恩生起觉受后,报恩者:

  如《 弟子书 》云:

  “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大水中,

  易生不识而弃舍,自脱无愧何过此?”67

  慈母有情的心续被烦恼魔所扰乱,不能自主,慧眼为愚痴的翳障所蒙蔽,不辨取舍,复远离甚深正法的盛宴,又没有引导趣往解脱城的善知识的引导,流离于善趣、解脱的休息安乐之处,蹒跚堕入轮回的险怖之地,漂泊流转于三苦牢狱。这些有情,只是由于生生死死的迁徙,而导致自己视如漠路外,实则皆是于无数生世中,慈恩饶益自己的父母恩亲!因此,彼等母亲,若不寄望于作为儿子的我,复寄望于谁?若我不承担救度慈母的重担,复由谁承担?

  比如,若有今生的父母或者某位亲友,于牢狱或旷野之中,遭受着盗匪、猛兽的恐怖,自己虽有着救度的方便,却漠不关心、悠然闲坐的话,就再没有较此更无惭无愧的事了。

  如《 龙王鼓音颂 》云:

  “大海及须弥,地等非我担,

  若不知报恩,即是我重担。”

  因此,应当想到…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